绿林网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是一本由(澳)约翰•赫斯特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一):简约但不简单

仅用极短的篇幅就概括总结了全球发展演变最复杂地区的数千年历史,更是从战争、社会形态、宗教、语言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以说是一部简约而不失深度的作品,也足可见作者对于整部欧洲历史的熟稔于心。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使欧洲真正脱胎换骨的几次革命,15世纪的文艺复兴重新焕发了古希腊罗马学术于教会之外的光辉,16世纪的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教廷的权威、让宗教信仰再次回归《圣经》本身,17世纪的科学革命打破了对古典认知的崇拜、使人们开始相信进步的存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让人们挣脱了宗教迷信的束缚。人的行为是无法超越其认知的,而正是这些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次认知上的升级,最终造就了近代欧洲的跨越式发展。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二):欧洲史的框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我自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好好读过非网文小说,本着复健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事实证明,这本书无论是用来复健还是在研究欧洲史之前用以打下整体框架都非常有用。一方面是没有太多专业词汇,用词简洁明了;另一方面是短短一本书基本概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到二战结束欧洲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是有着教科书的框架却没有教科书的说教感的一本有趣的书籍。

本书有个很有趣的点是,在讲解历史的时候并非采用“丰”字型,而是更接近于“井”字型。“丰”字型就像大多数历史类书籍,以时间为轴,在某个时间点上扩大。比如说当讲到文艺复兴,就会把欧洲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思想等等全部讲完,再进行到下一个时间点。而这本书更像“井”字型叙事,用短短两章简单叙述了欧洲史之后,在讲民主意识的时候,又重新从希腊开始,讲国家与宗教的关系的时候也从头梳理一遍。虽然讲的都是不同的东西,但这种方法就像艾宾浩斯记忆法那样让我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记忆更加深刻了一些。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三):一些随想

高中没有学到欧洲历史当然要现在补啦

1.古希腊人真的是一群很特别的人,重新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知,他们崇尚理性,开辟的几何学、哲学等,成为了现代科学的源头。一群公元前的人类学识自成一派,简直像一群外星人一样。

2.欧洲史确实和中国历史有很大区别,整个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本书中一直强调欧洲的君王权力有限,并且自古就有尊重民权的思想。我觉得一方面,欧洲没有秦始皇这样魄力的人物去整合,以至于各封建君主权力孱弱,国力微薄;另一方面,由于宗教改革,确实也有尊重人民的思潮。

这也让人浮想联翩,论封建制度的发展程度,欧洲和中国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过于发达的封建制度也未必是件好事。

3.更多地了解了宗教,了解西方永远避不开宗教。不得不说,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是宗教所催生的绘画、建筑艺术,还是有欣赏到。

4.基督教给人一种,人生而有罪,要寻求救赎的感觉,宗教确实能帮助很多深陷泥沼的人改邪归正。但是其实人心本来就是善恶念头混杂的,看透这点,也就不需要洗刷罪过了。另一方面,天堂地狱的死后世界与我们讲的地府轮回也差不离,还是利用人类对于死亡本能的恐惧心理。

5.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的死有点悲剧,他对于原则毫不妥协、甘心赴死,这让我对于原则有了一些思考。本来觉得,原则与生存冲突时,需要妥协;可也正是这种妥协,让人落入凡俗,苏格拉底看似执拗赴死,才能成为脱俗之人。

6.柏拉图洞穴比喻也很有意思,让人联想到三体中对于四维的描述。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四):《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宏大历史,尺牍演绎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欧洲,既是无比熟悉的存在,又充满迷惑与陌生感。不单单是复杂多变的各种语言,多元的宗教信仰、混杂的人口构成、变动不居的领土界限、彼此勾连却也相互独立的历史,都给走进他们的世界,设置了重重障碍。故写作一部欧洲史,无论是繁是简,都是一项挑战:选择叙述什么忽略什么,都需要细细思量。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还是直面这一挑战,并以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勾勒出了欧洲历史的大致样貌。虽然欧洲历史纷繁,把握的线索丰富,但在他那里,并非乱麻难理,相反,只要把握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并不时予以回溯,就能紧紧抓住恢弘的欧洲历史的“七寸”。 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因素中,时下研究者笔下常见的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前者是西方理性的源泉所在,后者孕育出曾一度统一欧洲的基督教。不过,赫斯特还强调,“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是第三大因素。他不认为欧洲文化存在“欧洲性”,而竭力主张它是一种“混合体”文明。影响它的三大因素,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产生不同的历史效应,并形塑了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欧洲史。 古希腊、罗马蕴含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密码。古希腊的城邦,各自为政,同时为构建泛希腊的世界而展开联合、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尤其是雅典,她贡献出了古典时代最为璀璨的知识精英,哲学家、史学家、政治理论家、诗人、剧作家,闪耀夺目。等到希腊覆灭,罗马开始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宰,这不仅体现在共和国蜕变为帝国,还可以从罗马保存希腊世界的经典文献,控制知识生产的权威上窥见一斑。与此同时,基督教也逐渐发展繁荣,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随着士兵远征的步伐对外传播。 当然,也不能忽视日耳曼满足的作用。以“维京海盗”及其后裔为人所知的他们,也是欧洲文化的构成“基因”之一。尽管他们时常以征服者或入侵者的形象出现,但并非总是破坏,毫无建设;他们至少给予基督教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丰富了欧洲的语言体系。当古希腊、罗马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弄潮儿的思想寄托,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当《圣经》成为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方的焦点,日耳曼人则贡献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反智精神,竭力将人从理性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则是理解欧洲变革的锁钥。前者源自四分五裂而后归于统一的德意志,后者始发于不列颠,随即迅速扩展到欧美多国,并且最终促成东、西方国家实力倒转的局面,开启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革命的年代”。尽管在二十世纪,前殖民地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但后殖民时代,殖民历史和记忆,仍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效应。 在叙述欧洲宏大历史的同时,赫斯特也保持了对宏大叙事本身的警惕。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再到现代化的推进,历史本身不曾体现出某种超越一切的目的,相反,它允许各种可能性并存,偶然性不时搅扰,比方说拿破仑的上台、马丁·路德对罗马天主教的抗议。这种既关注宏大叙事,同时不妄自采用历史决定论的读史、治史,也许值得每位读者效仿。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五):19年读书计划开篇之《极简欧洲史》

19年立了一个FLAG看三十本书,看完的标志是写读后感,自我威逼下第一本《极简欧洲史》看完,打9分,隆重推荐。 1,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书,基本上没有历史人物和事件,侧重在文明的发展。书的原稿来源于澳洲一教授给澳洲本土学生讲授欧洲历史的讲义,全书结构也很特殊,先用两章把欧洲历史讲完(确实够极简),然后用接下来的几章从战争、皇帝和教皇关系、民主意识发展、语言、普通人生活等不同纬度进一步展开,没有传统历史书按时间轴的平铺直叙,有比较明显的老师上课开讲座的风格。 2,作者认为欧洲文明发源的三个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蛮族战士文化,这三个元素互相耦合统治欧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后来的文艺复兴及之后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牵引了科学进步,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威,浪漫主义则牵引了情感、文化自由和民族主义,这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框架。这个图概括的有点意思。 3、从历史的角度,虽然极度概括,但有趣的关键细节不少,本来自我感觉对欧洲历史够熟悉了,读下来也有不少收获:一个是帮助厘清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皇权历史,从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公元800年教皇出其不意为其加冕)—》神圣罗马帝国(962年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1804年拿破仑加冕&1806年迫使神圣罗马帝国退位。另外一个收获是,神圣罗马帝国乱糟糟的纷争不但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铺下了土壤,教皇、国王和各地王侯的纷争也极大的阻碍了德国和意大利直到19世纪后期才得以统一。 4,5世纪日耳曼蛮族消灭西罗马后,把皇冠和王袍送给了君士坦丁堡,只是自封意大利国王,表面上蛮族承认东罗马的帝国皇权。这一时段基督教世界的统治架构,东罗马皇帝+罗马教皇,教皇承认东罗马皇帝的皇权,东罗马皇帝信奉基督教,互相倚仗。 5,8世纪教皇遭受伦巴第蛮族入侵,教皇在向君士坦丁堡求助无果后,寻求蛮族里最大的法兰克王国支持,然后丕平献土,然后教皇回报以在公元800年出其不意的给他的儿子查理曼加冕。教皇此举至少在形式上背叛了东罗马皇帝,得找个理由。教皇的律令称此时君士坦丁堡的伊琳娜女皇得位不正(弄瞎了自己儿子眼睛而上位)不再予以认同。自此,基督教世界出现了查理曼大帝+东罗马皇帝并列君权。 6,查理曼死后帝国一分为三分,乱世又起,教皇失去强权保护,直到962年教皇给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帝国的称号继续延续。 7,欧洲王族里只有德意志国王是选出来的,在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之前,他们选举首领的传统就是世袭+选举的混合,候选人都是王室家族的男性子裔,确保选出来的国王有着优良战士的血脉。 8,有选举必然就有妥协和纷争,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内各地的选帝侯,互相斗争又妥协,再加上教皇,三股势力互相争斗妥协再争斗,近千年历史里一轮一轮的往复。相比英国法国和西班牙16世纪已经形成统一王国,而德国意大利统一最晚,三股势力互相争斗的结果,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大形成强权。 9,同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发生在德意志和意大利这种斗争纷乱的区域,掀起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背后支持者就是对教会不满的德意志各地王侯。 10,东罗马或者拜占庭历史在这本书里没怎么涉及,一直有观点说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在拜占庭延续(下次找本拜占庭历史看看)。1453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灭亡,基督教学者们带着古希腊典籍逃离君士坦丁堡回到罗马,为文艺复兴带来了另一个输入。 11,1804年拿破仑加冕,从教皇手里抢过了皇冠自己带上。1806年拿破仑在战胜反法同盟后,迫使奥地利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称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给自己在两年前的加冕打上了一个法理的补丁。而到了1871年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时,根本不鸟教皇,德意志已经新教化,彻底脱离天主教教皇体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