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一本由潘菽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一):是心理学思想还是哲学思想?

其实第一眼看到此书的书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时,我的心中是有一丝疑惑的。在我印象中心理学似乎是这些年才行起的玩意,并且应该是从国外传入,算得上是舶来品。感觉“中国古代”和“心理学”两个词放在一处似乎是怎么也挨不上的。不过或许真的是我想的有点多了。人的心理活动自然是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不是等你去研究发现时才被创造出来。他本来就摆在那里千百年,只是在等待着有人去研究寻觅而已。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潘菽先生就将其对于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体,并且极具创造性的将我国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分为七大范畴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便是其对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荟萃集成。

其实细细想来,在我国的古代有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所著的诸多著作大多被我们视作在哲学的范畴。但是其实哲学的内容本就是依托于人的思想以及各种心理而成,与心理学思想其实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如果我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衍生到心理学思想的内容上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纵观潘菽先生的这本书,其实便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依据,发散至心理学的范畴。

不过二者终还是有所不同的,作者在此书的一开始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论述。认为要想区分哲学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在这些众多的哲学思想中,什么是我们所要挖掘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而什么不是,。认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就应该到持唯物论的思想家或是前进的思想家那里去找,而对于维心思想家的理论,倒也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认为至少暂时不必去那里寻找。并且根据这些提出了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六情论以及唯物认识论(后做过增补,形成了其所研究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七大范畴)。

这并非是一本单纯的讲述心理学思想的书籍,在其中还将看到诸多中国哲学思想内容。作者的目的讲述古代心理学思想,但是给人的感觉却还是在讲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这些古代思想著作中将与心理学有联系的部分挑捡出来了。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不妨一读,对心理学没有兴趣的也建议一看。当下的主流是鼓励我们多多了解传统文化以及国学知识。就算是心理学思想入不了你的眼,通过此书多了解一些古代思想知识,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二):国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国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读过国学,也读过近现代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入门书,但真的很难把这两个类别的书放到一起去思考,这是我的浅薄。第一次听说潘菽大师的名字,也是第一次看他的著作,这也是我的浅薄。都知道国学博大精深,但从来没有想过从国学中学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这本潘菽先生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就做到了,它梳理了国学中的心理学基础,并从中概括了七个范畴的心理学思想: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六情论和主客论。虽然阅读的过程中还不能立刻接受潘菽先生的心理学思想,但这必将对我的国学、心理学学习提供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未来通过不停地消化、吸收,相信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大师的心理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任何现代知识都可以回溯到国学之中,寻找历史的渊源和成长的印记。国学给我们在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包括心理学,例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天性与习惯的关系等等。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近现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更注重是人的心理成因、机制研究,以及对于外界影响的反馈;通过心理学我们能更清楚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个人心理活动。从国学学习中领悟心理学知识,能更明白心理学的国学特别是哲学方面的背景;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国学,也能得到国学对于人的尊重、身心关系的和谐、知行合一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读过国学,而在成年之后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运用和生活的感悟,读这类思想性的书,有助于我们把以前的知识点串接起来,结合我们目前的生活进行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善恶论”,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相信很多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得到很多提示,也得到过自己的答案,但很少从心理学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吧。记得看过一位心理学专家的书《嫉羡与感恩》,书中就是用刚出生孩子对于母亲乳房的态度,揭示了一种婴儿可能具有的善恶观:婴儿因为饥饿,对母亲的乳房产生嫉羡的态度,进而对乳房进行攻击;婴儿因为得到乳房中乳汁的滋养,又会产生一种感恩的满足。所以,婴儿都存在这种心理上的双重性,我们更不好判断一个成年人的善恶了。因为每个人做一些选择的时候,必然带有相应的理性分析:我做这件事情,需要什么“成本”,可能会有什么“收益”,然后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我自己的主观愿望又是什么,等等。

本书是作为纪念潘菽先生所编,因此书中的一些内容阅读起来不是特别地顺畅,部分内容还有重复。潘菽先生本人也是国学方面的大师,他对于经典的引用顺手拈来,一些理论的考据也比较冗长,对于国学基础稍差的读者来说读起来比较费劲。如果缺乏一些小故事的佐证,心理学知识会显得更加枯燥,在时下讲究通俗易懂、带有一定趣味性的要求下,这本书可能差强人意。带着耐心慢慢读完,就会发现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对于心理学上的扩展,也会带来一些惊喜的。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小书,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拓展去阅读潘菽先生的《心理学简札》和《潘菽全集》,这样就可以对潘菽先生的心理学思想有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近年来中国心理学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但也很少从国学之中去汲取营养和精华,更多是从西方心理学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在于兼容并包,相信借助国学之中的心理学知识,能为现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助力。

2018-7-11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三):荟萃中国古代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的朴素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召育出了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一大批先哲,比如《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这些古代朴素辩证法,直观地认识到一切都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的现实,但是缺陷也很明显,缺乏理论根据和严格论证,大多都是猜测,直观感受。其次,心理学从哲学的范畴里划分出来并得以发展则是近代中国以后的事了。所以,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看到书名是有点耐闷和好奇的。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以此来对人民大众的生活产生影响,离不开像潘菽教授这样老一辈的先行者的努力,虽然古代心理学这样的命题对我们来说很是有些生涩,但若是能用现代的科学分析方法重新梳理古代朴素哲学,倒也不失一种新鲜的方式。这也是阅读此书的目的所在。

在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专著中,作者将许多古代先哲的理论思想一一提出来,单章详加分析,对大多数似是而非的理解之处,也一一阐明要意。全书分为八章,明确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将一些中国传统理论,如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唯物认识论等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将这些命题置于严谨求实的心理学理论框架中,针对中国心理学这一大命题提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人的本质、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关系、人的意识、心理活动等等。——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都属于思想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并非一定是要挂上心理学的标签。

对此,我的理解是,潘菽将其心理学的认识还是以哲学为基础的,但是潘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先行者,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理学的因素做出的努力,又有知本溯源,了解过去并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功效。心理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理论绽放,也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繁荣。

尽信书不如无书,潘菽先生以其批判精神对中国古代心理学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细分取舍,知行合一,知行并举,终成绵延不绝充满生命活力的唯物论思想体系。读完此书,读者会对中国古代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升华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将繁杂的知识精炼成浅显易懂的话,由此可见潘菽先生的专业造谐及人品格局,潘菽先生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依然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正确的教育理论,教化万众,国强之本。潘菽的这部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无疑答疑解惑,有很好的指引之力。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四):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现代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学术范式都是由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的。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思想文化激荡交融,但基本上就是我们受西方影响、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西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浸淫日久,拥有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另一方面又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接受西方现代学术训练,并以此来改造或融会传统,遂成为某一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开拓者、奠基人。潘菽老先生于心理学便是如此。

百度可知,潘菽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前清,成长于民国,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芝加哥大学博士,30岁时即晋升教授,是南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创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一生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提出心理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具有二重性的中间科学的观点,对心理学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尤其主张要有分辨地继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主导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的构想和框架,新中国心理学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

潘菽老先生在这本书中(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将他有关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多篇文章结集而成),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括为七个大的范畴,并逐一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七个范畴分别是:人贵论,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有智慧;天人论,讨论关于人和天的关系;形神论,即心身论,说明心和身的关系;性习论,论述生性与习性的关系;知行论,说明知和行的关系;情二端论,即把的人七性六欲分为好(爱)和恶(憎)两大端来认识;对认识问题的唯物论,即关于人认识问题的唯物论思想传统。由此,他对中国古代心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建立了基本范式。

从这本小书中,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能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潘老先生的为人为学之精神。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和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相比并不逊色,而是各有所长,水平大体相当。他主张认真整理这份丰富而可贵的遗产,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这反映了他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二是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在这本书中引述了大量的古籍原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寻找和发现关于心理学思想的论述,需要遍读、熟读诸多古籍,是一件耗时费力且未必有结果的事情,但潘菽老先生做到了,而且有所归纳、有所取舍、有所阐发,充分证明了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本书中无处不透露出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活动,而这种反映活动的真实或正确与否就取决于它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合,而在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时,也着意从中找出唯物论的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以此来阐释和改造心理学。

我喜欢心理学,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是最丰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不象潘老先生这样能够用事实说话,从典籍中寻找依据,我只是从中国语言中察言观色、利令智昏这样的词语上,从中国历史中那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故事上,就可以知道中国人是多么擅长彼此的心理分析,只是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或者说是没有建立一整套研究范式而已。但现在,潘菽老先生为我们补上了这么一环,将散见于各处的关于心理学思想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建立起一套理论,这绝对是开创性的贡献。

正如他所说,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而这,则必须从我们的传统这样的“富矿”中汲取养分、汲取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