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书读书》读后感100字

《读书读书》读后感100字

《读书读书》是一本由陈平原 编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读书》读后感(一):《读书读书》简评

全书共四十八篇名家散文,主要写了关于怎么读书、怎么买书及怎么藏书的事情。

精读完觉得其中的二十七篇写得蛮好的,其他的则一般,可不看。现将喜欢的二十七篇散文篇目分享下:鲁迅的《随便翻翻》、周作人的《古书可否读的问题》、陈源的《再论线装书》、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和《论读书》、老舍的《考而不死是为神》和《读书》、叶灵凤的《重读之书》和《书斋趣味》及《旧书店》、冯至的《读书界的风尚》、马南邨的《事事关心》、孙犁的《与友人论学习古文》和《书的梦》、东方望的《书读完了》、王力的《战时的书》、黄裳的《书痴》和《姑苏访书记》、夏丏尊的《我之与书》、阿英的《版本小言》和《城隍庙的书市》及《西门买书记》、唐弢的《藏书印》和《藏书票》、黄永玉的《书和回忆》、许国璋的《读书诸相》、叶圣陶的《“西谛书话”序》。

《读书读书》读后感(二):启动

2021.1.1,第1本书以《读书读书》开局起步,透过对名家读书、买书、卖书、藏书等等的随笔随想,很有特色,很有收获,也以此激励以后的读书之路吧。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处: 关于读书的目的,陈源讲,我们不是为了要模拟他们的作品,不是为了要抄袭他们的文章,只是为了要增高我们的了解力,扩充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能够赞美自然的神秘,认识人生的正义。 关于书籍的选择,老舍说,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关于对书籍的态度,金克木讲,读书可以把书当作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林语堂也讲,世上决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 关于读书的意义,林语堂讲,读书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以此自勉吧!

《读书读书》读后感(三):也谈读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加入了买书大军,甚至将之当作一种爱好,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有人喜欢买书,是想藏书;有人喜欢买书,是想读书,而我,估计是更喜欢买书将书架堆的满满的那种感觉吧。 中学时代,阅读课外读物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大学时代,更喜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句。似乎每本书里都居住着一个精灵,它常带我在书海中恣意翻腾。 成年后,觉得“闲来读点书”似乎更合我意,不拘于内容,不拘于作者,不拘于国度。只要你读了,还能会心一笑,还能理性思考,还愿意付诸实践,我想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陈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人,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领尖人物,据说三位先生在一个10平方的小屋里构思了这一套系列散文,他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不为名、不为利,凭着专业水准,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挑啊挑,终于选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这些足以让读者阅读、收藏,甚至是分享。这一系列有《父父子子》、《读书读书》、《男男女女》、《闲情乐事》、《世故人情》等,此次再版距离上一次出版已经过去十五个年头了。以前的版本错过了,如今的新版一定要收藏一套。 《读书读书》这本书讲的是那些名人大家门如何看待买书、读书、藏书的,有我们熟知的文学家诸如鲁迅、老舍、叶圣陶、朱自清,也有语言学家诸如王力,书里有他们这些大家买书的故事、读书的故事、藏书的故事,还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还蛮有情调的读书趣事。 周作人说“假如有干净的厕所,上厕时看点书却还是可以的”,如今我们早已实现了这个愿望,比如在厕所蹲坑时颇喜欢拿本杂志之类的读,或者拿着电子设备看书。 黄永玉眼中“一次去友人家拜访,一进门,两口子各端一本书正在埋头精读,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也各端一本书在埋头精读。”如果一家人有这样的氛围想必也是极好的,只有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才能受到此类熏陶。 鲁迅说要“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以前提倡读外国书,是鉴于中国书内容封闭跨越时代太久,对于改革发展助力少,而外国书里的世界更加广阔,阅读后更能开阔眼界。 自诩为读书人的我们,在这大千世界中希望能够独得一片净土,品得一杯清茶,看得一本好书,内心也便会觉得自满。 正如陈平原在书前序中说,“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一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相信品读之后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这些文章。

《读书读书》读后感(四):发奋读书早,莫负韶光老

开卷有益---选择这个简单明了的成语,来感悟这小书。是啊,古往今来,读书永远都是最为简单的奢侈,打开一本书,便开启了一段通往智慧的旅程,便拥有了一份诗意的宝藏,在阅读中体味文化韵致,在书卷中寻觅文化原乡。

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生一乐是读书。

读书是苏东坡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壮志豪情;是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奋刻苦;是翁森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惜时苦读,是周恩来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前辈读书的真实写照不胜枚举。遗憾的是,到了今天,中国人读书偏少,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第九次全民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5本,然而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为40本,远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为64本,对比鲜明,我们不禁反思和叩问,究其根源我认为,一是功利主义,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之深,使功名利禄成为读书的动力,一旦达不到目的,许多人就失去了了读书的兴趣。二是应试教育,一试定终身的升学指挥棒剥夺了学子们享受课外阅读的闲暇时光,取而代之的是习题册练习书的畅销火爆。三是实用观点,急用现学,把学习当作工具和招牌,诱发了成功学,励志学,心灵鸡汤的泛滥成灾,而优秀的经典作品却被打入冷宫,束之高阁。四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这种对于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不仅仅压制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更冲击和颠覆着国民的读书观。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方寸间窥世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纵然在今天这个科技一日千里迅速发展的时代,读书仍是是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从表面上看,不读书似乎也不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实际上读书不仅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关乎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试想一个人若不读书,他接受的信息就必然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国家和民族若不读书,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是丧失创造力,缺乏活力的,直到倒退与落后。好学才能上进,人民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国家要上进,都需要大兴读书之风,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与未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未来的。”我们倡导读书,但不提倡死读书,活学活用方为读书之通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读死书读书死,不应该是现代读书人应有的胸襟。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书中感悟万千世相,洞察社会百态正是现代读书人应有的品格和智慧。

布衣暖,菜根香,最是读书滋味长。读书益心,当你感到生活迷茫而彷徨时,不妨打开一本书,释放情感,找到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读书益寿,究其根源,恐怕在于读书能够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将正义,走正道,干正事的崇高境界,读书可以帮助人陶冶情操,开拓胸襟从而养成修身弘道,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崇高品德。读书益业,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层出不穷,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奋读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读书就会落后,就会枯竭,就容易被世界给淘汰。

但愿在这个百花齐放新时代,读书氛围会愈加浓厚,热爱读书会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读书读书》读后感(五):是什么,让爱书之人积习不改?

文 / 董小琳

你看书吗?

你会为了什么阅读呢?

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景下,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我们今天要读的书,名字就叫做《读书读书》。

这是一本选编的小集子,收录了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围绕的主题是有关“读书”“买书”“藏书”的诸多雅事。

如果说,在和平的年代里,很多人因为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等原(jie)因(kou),读不了书的话。

书中的大家前辈们,在那个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年代,仍“不改积习”地读书。甚至留下诸多随笔散文,记录读书、买书、藏书的乐趣,流传至今。

也算是一种“本性难移”了。

窃以为,自己算是一个刚入读书门的小学生。但对这种执着,感受已然相当真切。

你是否也有这些“症状”呢?

来,握个手吧~

雷海为,一位平凡的外卖小哥。

《中国诗词大会》之前,你肯定不认识他。

在第三季的冠亚军对决中,他击败了北大才子彭敏,赢得了总冠军。

一夜成名。

如果说读书环境不好,恐怕没有人能比他更艰苦了。

相信你已经想到了答案:

这个场景实在是太熟悉了。

无论说到哪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用点滴的积累,一步步铸就辉煌的。

但,假如让你也随身带一本诗集会怎样?

恐怕比不上伸手摸手机的次数。

为什么?

形式上的模仿,是无法掩盖兴趣上的匮乏的。

因此,我们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

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随便翻翻》中,鲁迅为我们区分了两种读书:

前者目的在于求知,后者意在消遣。

你是哪一种呢?

又该如何判断,哪一种更好呢?

个人认为,融合二者的,为最佳。

还说雷海为。

作为送餐员,背诵古诗一定不是职业需要,更谈不上“非看不可”。

但如果用“消遣”来衡量的话,他的付出又未免过于用力。

否则,也不会有傲视全场、力压群雄的魄力。

如果,我们能从阅读中,体验到:

那么,读书就已然成为了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正因为有了乐趣,才会变得其乐无穷。

也才会在战火纷飞、日夜奔波的环境中,仍然“积习难改”地依赖着书籍。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