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1000字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1000字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是一本由王金玲 / 姜佳将 / 高雪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9,页数:4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一):真实拥有最让人难以承受的力量。

没有详谈直接的苦难,更悲惨的遭遇在无人知晓处,没有人能说,也不让说,偌大一个世界竟容不下受害者的一丝哀鸣。

也没有任何分析和结论,但绝不是因为作者没有能力,只是因为比起现实,任何文字都显得如此黯然失色。

有的只有真实,如实记录下每一个相似的回答,平淡无力的话语,却称得上字字泣血,让人心头五味陈杂、百感交集。再没有比真实更强大的力量,再没有比真实更震撼人心的语言。

比起像往常一样出门,结果再也没能回家的女孩们,这些女性的遭遇似乎可以用命中注定来形容,无法摆脱的被卖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的麻木与无能为力,生活是这样的沉重,何止不忍猝读。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二):我读到了什么

我读到土地上麻木的人们,我读到沉默的不讲话的男人,我读到年轻而天真的女孩,我读到30岁与17岁,文字的泯灭,草长的愚昧,从大山到平原,飘摇的生命。

这一本书相比起《古老的罪恶》中血淋淋的、耸人听闻各种事例来讲,更加平淡,没有毒打、暴力,铁链和暗无天日的黑屋,她们有的甚至不是被拐卖,而是“经人介绍”,或是想要在大山中自寻出路。但无论是婚迁也好,拐卖也罢,女性被当做商品的本质都从未改变。

中原、江浙沪一带到偏远的山区去买媳妇儿,一部分是因为男方家中贫穷,没有钱支付彩礼娶本地姑娘,便花钱去买“物价”更低的地方的女人,另一部分的原因有男方身体有缺陷,难以娶亲,当地女性人数少等。令人恐惧的是,这样的产业在当时竟然如此庞大,以至于某地竟然还拿云南媳妇,贵州媳妇和四川媳妇相比较,评出哪里的更好。

那些女人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她们的一生便是为了嫁人,嫁到一个好人,就是运气好,嫁到一个坏人,便是命不好。她们的丈夫许多年龄都比她们大上一轮,不打骂就是对人好,沉默就是老实巴交。他们之间没有感情,也甚少交流,有的女人来到当地甚至语言不通,但是没关系,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于是人就变成牲口,被拴在劳作的田地和做工的工厂里。

后来她们都有了孩子,于是为了孩子即使再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也需忍耐着。我常常想,其实她的一生都死了,只有寄托于孩子,让孩子替她活着。

这样惨痛的历史呀,横跨了大半个中国的,由里程和愚昧堆积起来的历史呀,竟然没有人记得。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三):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她们

首先,总序是主编王金玲写的,很有意思,敢说,就是有点车轱辘话反复说。

然后看到目录有点吃惊,第一眼不喜欢这种命名,感觉像一个个被打了码的生物个体,像个标本一样没有生命。想帮她们把名字一个个填上。序里说好的要民众也在历史上书写华丽的一笔呢,连大名都不能提,如何计入历史?

本书研究对象:

基本都是来自生长在云南的女孩子们。一家十多个五六个兄弟姐妹的情景,有的由于家穷,有的是自己不爱学。总之都是小学或初中就辍学,然后一直帮家里做农活,或者放牛放羊。对外界没有了解,又充满好奇。

研究对象婚迁/被拐时间:1980-2001左右。

被拐过程:

1,生活困难,经认识人介绍,说嫁过去就会更好的生活。就跟着去了。实际并不然。到了才发现被骗。

2,被骗说带她们找工作。

3,被亲戚骗说带她出去玩。结果卖给人贩子。

婚后的生活:

一多半对现在生活比较满意,觉得嫁给谁都差不多,生活比在老家富足。不满意的点主要是经济条件差和丈夫年龄偏大。

另一半,后悔,想离开,但是为了孩子留下,凑合过,同时怕离开了再被人拐卖过得还不如现在。

婚迁后,基本只能回家乡1-2次,由于旅费高昂等原因。即使兄弟姐妹众多,也不得相见,从此一人在异地,努力融入当地生活。当采访者问她们,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每一个人给出答案,都说没有。

出身影响了命运,她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本书比较和谐,没看到什么暴力强迫不和谐,接受采访的妇女90%都表示夫妻比较和谐,老公脾气好,家里俩人一起做主。访问的问题也都不痛不痒,采访的人群和采访的问题限制了本书的内容。

每篇采访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经历,生活情况基本类似,没太多可读性。

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盲山》这部电影吧。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四):一段历史的记录

最大的感触就是所有的女性都没有怎么接受过教育。家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反正哪里都要嫁人,就嫁鸡随鸡。。。。。。所以教育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是最重要的,女性不作为附属品而作为独立的人的意识是更重要的!!!

追加评论:特别感谢在那个年代就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并写此书。这个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有不足,但是能够记录下来就已经比什么都不说好很多。读的时候也想到小学的时候村里也有这样从云南来的女子。因为邻居父母脾气人缘都不好加上有点懒导致比别的家庭贫穷,所以两个儿子都没有人介绍对象。兄弟两人分别从外面找来(据他们的媳妇说有哄骗的成分)外地媳妇。大儿子的媳妇生完一个女儿后跑了,又从外面找来了另一个外地媳妇。而最令人气愤的是另一个据说因为高中毕业后失恋导致有些精神障碍的女子被其中一个村里人骗回来就转给一个特困户的家庭。他们家里是一个单亲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因为贫穷都没有结婚。被骗来的女子被迫生了三个孩子,而且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当时的我太小对这种事情也没有基本意识,而且离我家有点远(我家在村一组,她在村四组),只模糊记得她的牙齿少而且黑黄。离的不太远的一个大娘(比我母亲年长些的同辈)还曾有点骄傲的说她看到这个女子有天(秋天)早晨趁着蒙蒙亮的雾气准备逃走但是被她通风报信把这个女子给截了下来。还听说有外地父母到我们村里找人当然被村里人欺瞒打发走了,村医还有可能给开了导致该女子意识更模糊的药(以上只为听说)。记得母亲曾经感叹:她的父母该多伤心呀,一个姑娘养大了就这样没了,她也很可怜,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不过也仅限于此了,没有意识做任何行动。后来该女子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还特别聪明,上了高中。十几年过去了,好希望她的孩子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可以帮助他们的母亲找到她的出生地呀。而且文中提到的当时农村赋税严重,特别感概:大姐因为没钱交学费而不得不初中毕业辍学,她到现在对父母都有怨气。当时我上初中时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换粮票买饭,所以一直吃不饱,导致营养不良,到高中才有点好转(初中时大部分的粮食都缴税了,高中时才开始慢慢减少了)。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五):《被gm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读后感

看了大半,婚前妇女访谈对象看到LCZ(还没看),感觉大部分人的经历都是相似的,而且因为受访者文化程度较低,回答问题的质量也较低,可读性较弱。但能窥见整体被gm妇女的情况。

有些访谈看着好费劲(比如第二篇),就是感觉受访者明明没什么话可说的,访问者非要钻牛角尖问下去。有些问题兜兜转转重复提问,太冗余了。有些问题带有诱导性,例如受访者说是自由恋爱而选择跟男方住在一起的,访问者似乎非要揪出其中的介绍人,让受访者觉得自己是被骗的、被gm的,但书中一些例子到底是否属于被gm,似乎还有待商榷。

这本书以例子为主,配合《反对gm:行动与研究的反思》(分析和总结为主)食用效果更佳。

看了大半后归纳出以下几点共性:

1.被gm的原因/动机:被gm的妇女一般都是家境贫穷,有很多兄弟姐妹,她们想摆脱这种境况,于是想去其他地方改善生活。女孩一般17、18岁就被介绍过去了,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加上学历较低,一般是读到小学至初中就不读了,于是在介绍人的怂恿和诱骗下,稀里糊涂就跟去了。总的来说,对女方而言,贫困和教育的缺乏是主要原因。

而男方家境也较差,或年纪较大,在当地找不到女孩,一般是当地女孩要的彩礼钱较多,男方出不起。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了——彩礼。

2大部分流出地:云南、四川;大部分流入地:江苏(徐州)、安徽、山东。

3.被gm的过程:介绍人给女方家介绍的时候,一般都说某地条件很好,生活很好,过去是打工赚钱的,且比较轻松。但结果女方过去后却是嫁人的,而且当地条件与想象中有落差,生活可能比老家好一点,但总体还是一般般。

4.嫁过去后,大部分夫妻俩的生活还算可以,比较平淡。女方也不会多想,就觉得干活持家就可以了。除非是男方家有不良嗜好的,那女方就会很后悔,日子过得很痛苦。

5.访谈中当被问到当时会不会担心被骗的时候,女方一般是沉默,或者是觉得被骗了也没关系,还可以有回去的机会。而嫁过去后,尽管可能对丈夫有不满,但反抗或逃跑的意识很低,就这样把日子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