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所幸藏书房》读后感精选

《所幸藏书房》读后感精选

《所幸藏书房》是一本由绿茶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幸藏书房》读后感(一):CHATGPT

阅读《所幸藏书房》不仅仅是一次愉快的享受,更是一次对文化与生活的沉思。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代文人的书房,更可以看到他们对书籍的珍视与品味,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房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是沉淀思想、沉淀情感的地方。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书房里,不仅有书籍,还有各色各样的生活小物,体现出主人的个性与品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书房并不是没有生活的地方,反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从文人的书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思想感受,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书房里,有聊天的声音、有笑声、有真诚的友谊。

总之,《所幸藏书房》是一本令人感觉温暖的书,让人看完后感到心情舒畅。对于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一读。

《所幸藏书房》读后感(二):在这里收获高浓度,大剂量的快乐!

半日风,半日雨,躲在阳台一角,读完《所幸藏书房》。经由绿茶画作的引领,走进120位文人学者的书房,窥见一个个有趣的灵魂的片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是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成为“绿茶书情”的拥趸,从纸质版追到电子版,年轻时的阅读旅程多半是按图索骥。如今,在这本《所幸藏书房》里又找到了类似的快乐,并且是高浓度,大剂量的快乐。

在这本书众筹期间就已下单预订,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拿到手。刚一开封,就被图书设计装帧的构思精巧和颜值所打动。在寒流突降的假期里,翻看这本书正暗合此书的宣传语:所幸还有书房,索性藏进书房。两天不停歇的阅读体现,完美收获了一份秋天里的小确幸!

120位书房主人被分为文人、学人、书人、友人、故人五类。他们都跟绿茶有这样那样的交集,使得绿茶有机会走进主人们的书房近距离速写。绿茶用他特有的,温馨的,质朴的画风将这些文人的书房描绘下来。每张书房画的对页包括了绿茶绘画现场的小语,关于书房主人的介绍,以及书房主人推荐的心水好书。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无限发人深思的内容。读罢此书,我的待读书单又增加了长长的一串。

对于这些书房主人,我有的拜读过他们的作品,有的听说过他们的大名,有的还有过几面之缘。即便孤陋寡闻,先前不曾知晓的,也因为绿茶书房画的介绍而对他们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所以说,绿茶书房画是绿茶书情的升级版,它让读者对书、读书人的理解更加立体、丰富和感性起来。

于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既爱书又爱酒的两位书房主人:林斤澜和范用。林斤澜陪女儿喝酒的小细节令人莞尔。而黄永玉题赠范用的诗:“除却借书与沽酒,更无一事扰公卿”,将文人交往的幽默与洒脱表露无遗,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呀!

一边看一边在想象,如果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应该是什么样子?

阎连科说:“一般的书房有两种。一是精神客厅,可以自己独自在那儿,也可以请客人、朋友到那儿喝杯精神咖啡什么的;二是自己的精神卧室,这是不宜让外人进去的,因为主人和许多书都有暧昧和故事。我的书房不属于这两种,而是精神病院的小单间,别人进去了不舒服,我若出来了别人还是不舒服。”

也许不需要太多想象,太多纠结。书房主人之一常立分享的卡夫卡的一段话就很治愈:“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热地在你面前扭动。“

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我们都会有或长或短的迷失,也许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走出迷宫的路径就是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躲进只属于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地,与穿越古今的一个个有趣灵魂对话,所有的迷思都会找到答案。

《所幸藏书房》读后感(三):但可怡己,未足语人

说起读书的方法,我从杨早身上学到最多,比如“读书闭环”和“读书谱系”,都成为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性动作。

阅读、思考、表达、写作的“读书闭环”,在“阅读邻居”活动中得以强化,我也一直践行得很好。阅读、思考和写作,可以靠个人独立完成,但表达是一种互动,能够反哺阅读、思考和写作。疫情加上社恐的原因,我见的人越来越少,表达互动就只能面对着老婆唠叨了。

我的阅读缺乏谱系,兴趣点太散,不够聚焦,也缺乏学术方法,但也不觉得这个缺点我有能力改变,遂将谱系转化为蔓延:对一个主题有了兴趣,一段时间集中读一堆,没有系统,但也算有谱。

之所以突然想说这个话题,是上午在绿茶新著《所幸藏书房》一书中读到陈平原先生的一段话:

人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地图,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比一下子获得某个知识更重要,因为学会这个地图的建构,你即使现在忘记了,等你需要时也知道到哪儿去找。所以所谓学术训练,就是建立这个知识地图,然后具体到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书库,有自己的书房小径,所谓有书房小径就是知道在这么大的书房中,各种各样的小路会通到什么地方。其实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有读书经验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段话说到了我的心里。陈平原先生是杨早的老师,冥冥中觉得影响如波漾一般扩散。

在我的脑海中,我的书房的确有一张知识地图。以前开书店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书架前溜达,不断调整图书摆放位置,琢磨一本书究竟该如何分类。这其实就是在建立自己的知识地图。当我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或者写字时想查询一段什么资料,也的确有一条书房小径立刻在脑中出现,我知道它通向我想去的地方。

其实杨早推荐的很多书并非我兴趣所在,有时读起来也很头痛,我也没有勉强自己。杨早曾经调侃说我和他是“饭点不同,尿点一样”,形容我们喜欢的东西不同,讨厌的东西却是一致的。的确如此。在绿茶的这本《所幸藏书房》中,杨早在书房主人荐书这个板块,没有荐书,但写了一文阐释。引用一下:

昔年胡适生离北平,唯携一册甲戌本脂批《红楼》。后四十载,媒体有“孤岛读书〞之设,王小波答日棋谱或习题集。尝以此题自问,则茫然四视,满壁迫人,无由择亦无可择两三册。似无书不可读,亦无书必读,何如携纸笔若干,以事述作,庶几消磨熬煎。是无可珍之书,无常存之物。

又云推荐,日常事耳,然每勉力为之,无非自欺欺人,实不知荐于何人,何可荐人,而哓哓未已。范以新作,用为普世,尚可解嘲,至若散漫言之,日荐书若干,则瞠然无以对,是不得其人,无可荐,不得其时,无可荐,未能识己安可识人?书之原子化,无待问焉。

是故卷帙充栋,非小户宜有,而癖者不可无者,缘可随意择选,游目顺心耳。所谓读书,无非浸润涵养四字,但可怡己,未足语人。书房云云,非为容膝,实存素心。

写得真好。书的世界,但可怡己,未足语人。就像陈平原先生那段话的最后一句: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有读书经验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