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精选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精选

《数字乌托邦》是一本由尼古拉斯•卡尔著作,中信前沿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一):凡事都有两面性

互联网的日益壮大,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科研,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座庞然大物。

普通小民需要它来网络社交,日常工作也需要它来交流,高精尖的科学教们也需要它。近一年来的ai风暴也不过是互联网世界的又一次花样浪潮的小爆发,在全民对互联网近乎顶礼膜拜时候,作者尼古拉斯用十年来的博客文章集结成书,向受众展示他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对数字时代的反思,让人意识到,科技能改变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却不能替代人们的思想,智能机器人可以打败围棋大师,却无法替代人类大师的思维世界。

自动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绑架人类的认知,以近几年突出的”手机奴隶“事件为例,互联网的迭代促使手机除了通信的基本功能带拥有了社交、工具等功能,零碎有趣的信息让人们日渐沉迷,吸引心神太过就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也可能 是事故,有沉迷手机而发生车祸的,有因发朋友圈致使无暇看顾孩子导致孩子掉海死亡的血生生例子,很多人只会从精神上指责人们的粗心大意,而没有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手机会如此有魅力?为什么人们为如此沉迷?这样的事情要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我们要如何对待手机的”吸引力?“

尼古拉斯在书中列举动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无一例个都是在告诉读者,互联网构造的世界很美好,却不够美好,就像传说中的乌托邦一样,稍不注意就会梦醒。

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是作者要说明的事,也是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事情。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二):数字世界

数字世界 读《数字乌托邦》 ——听雪7801 数字我们都很熟悉,也是每天都要用的,现在更是每时每刻都在用的,因为我们的手机,电脑,网络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曾几何时这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时代,记得高中时代的老师说未来是数字统治人类的时代,那时候还没有没有手机,但是已经出现了,它不叫手机,叫大哥大,就是砖头块一样手机,也只是在港台的电影里面出现而已。到那个时代,点子产品越来越廉价,吃的东西会越来越贵,这是预测,确实人人都有手机,都有了电脑,联系更方便了,却没有更紧密,心好像更远了呢! 想想那个时代,没有游戏,没有手机,最有钱的人也只有BB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吧!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只有书了!两千年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想想也只有二十年,数字跟我们走的更近了一步。我一直一来只是看到它的优点,方便的一面。本书的作者却给了我另一面的观点,数字乌托邦,乌托邦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她是人们想像中的理想世界,在这里我想作者要说的是,数字的只有想象没有世界。 她好像是毒瘾一样,吞噬着我们。牢牢的抓住我们,抓住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抓住了我们的肉体。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们有的是更空虚。虽然有更方便的联系方式,却把我们的隐私窥探的一览无余,虽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商家,也收集到了我们的嗜好,定向的向我们推介我们所需要的,所喜好的的东西!有没有感觉在人前被扒光的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道该欢喜还是悲哀!说着民主的政客都是民主的吗?未必?美国号称民主的国家,却又发动战争,侵占别国的土地和资源。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部高清摄影机,就可以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电影吗?如果可以,那么有铅笔的人就可以写出高质量的小说,有一把好的句子的人都可以做出漂亮的衣柜。不一定!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那才是精髓所在,如果有人利用网络发达的优势,引导舆论导向,从而控制舆论,这是民主吗?再有控制人们的思想,为其服务,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虚幻的世界,有时候比现实的世界更可怕,与其躲到虚幻的世界中去,不如在现实中活的更好!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三):数字乌托邦

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也一样一直在进步着。 《数字乌托邦》是由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所著,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科技越来越好,技术方面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各类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一系列的电子产品的使用,几乎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渐渐的我们正在被技术所奴役着,作者告诉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要放慢脚步,减少使用智能设备,要调动我们的大脑,重新思考我们与技术的关系。 作者主要就是从中精选了79文章作为本书的内容,第一章为互联网的道德边界,第二章为乌托邦的印记,第三章为科技进步中的谎言。 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壮大,从万维网的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成熟,而在21世纪互联网不仅没有开启一个新时代,反而成了一个有着世俗欲望的名利场。 互联网改变了许多事情,但没有改变人类。 在作者眼中,浏览MySpace时并没有看到什么新奇的事情,看到的只有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抄来的,对话也是老生常谈的话语。 人们费了这么大的劲想要表达自我,可是最后什么都没有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科技,技术对于求知和生产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人体最本质和朴素的状态是十分脆弱的,它在力量,灵活性,感知范围,计算能力,记忆方面会受到限制,就如我们老了的时候记忆会衰退这样子,很容易就会达到极限。 但是人体内蕴藏着很大的能量,可以想象,思考和策划的心智能力,它可以完成身体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科技的力量可以完成身体无法完成独自完成的事情。通过使用工具,我们可以让梦想具体化、形式化,进而把事情变成现实。这也是源于人类的渴望。 科技使得我们人类能够突破身体的极限来进行活动,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世界对我们而言的意义。比如说探索类的工具可以体现科技的改变力量,包括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工具,显微镜等等,而工具中有了新的技能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要注意的是,一种好的工具并且我们已经很熟用了,不仅仅在于它能做什么,还在于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科技最大的价值就是它开启了新的天地有更多的可能,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元化的人生。 当然科技的发展,时间也变的很碎片化,也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比如说说手机,几乎每个人每天的手机都是不离手的,我们需要好好的思考,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需要的又是什么,而不是一天到晚的都是在浪费时间什么都没有学到,一天就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反思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成为现代化技术的奴役。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四):《数字乌托邦》--我们终将与网络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对话

一般人对“乌托邦”一词的理解,恐怕都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得以轻松地感受到网络那与乌托邦类似的特质,以及随之而来生发的问题。

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衡量自己与世界中的每一部分之间的距离,找寻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大多数人也许穷极一生,都难以找到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答案。于是,在自己能触及到的、或许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在网络的平行世界里,人们开始热衷于塑造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并试图根据自己的需要,让那个“自我”时而占据现实生活的主导地位,时而退居次要位置,体会现实中更多的孤独感,尽力分辨出自己想要哪种热闹。由此产生的结果很多,却未必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例如,我们哪怕只是上网搜索问题,就被搜索引擎认定自愿交出相关私密信息,这也许能帮助人获得更加私密的建议,却会让相关人员遭遇二次伤害,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会又一次被社会拒绝、疏离;再如,网络现在正在成为一个“融金池”,无数人的消费结构正在被网络越来越多地改变,霍宁评论道:“消费主义让我们沉迷于物质消费中,通过让我们接触各种光怪陆离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这也是当今时代互联网正在加速实现的事情······但这是以牺牲掌握任何技能为代价换来的,我们沉迷得越深,想要掌握一项技能的愿望就会越来越淡化。”--这是不是和买了不少电子书却几乎不看、买了网络课程却没认真听过几次、只是因为掌握了虚拟资源却好似突然获得了莫名的自信开始对并不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的人非常相像?可惜现实,一向很难对错估自己实际能力的人宽容;甚至,当有一天,人类的情感也许真的在一部分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被量化,那么它搜索、推送出来的内容,真的能够“未卜先知”、决定我们的未来人生吗?这台电脑是属于世界,还是它塑造的世界中不仅仅包含它?这样的对话,将开始于何时?又将终结在何处?······

上述问题及相关内容,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自2005年起,就通过博客这种电子文本形式,在网络上公开提出。并就其展开诸多深层次的思考,许多一针见血的犀利言辞对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解答。同时,由于作者熟谙网络语言与新兴科技事件,他有趣的标题与内容充实的博客,足以让现代不知不觉地沉迷于网络的容纳力的人们深刻感知到,来自一个“老网虫”时刻审视自己与网络的关系、网络对自己和现实的影响、探寻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究竟有何实际意义。直至让我们利用自己在平行世界里奋力获得的、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同样渴求的话语权,先对自己进行审视,然后,真正地用属于自己的思想,与一个未来将要成为的自己“对话”。

《数字乌托邦》读后感(五):数字将引领我们向何处去

我惊诧于《数字乌托邦》的“胡说八道”,尽管自己之前专注于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但在众多的论说中,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对科技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直至这本良心之作的出现!大家习惯于鼓吹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但是如果没有弄清楚“新”在何处,只是人云亦云地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你的存在价值除了消耗过剩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之外,还有别的用处吗? 《数字乌托邦》给予这个时代的告诫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头顶棒喝,你是否能从这声呐喊声中寻找自己丢失的初心,是否能明确前行的方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应该走好自己的路,坚定地朝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奋勇地前进。放慢对科技能量的追寻,关注你身边的田园风景,不要让人类的救赎之路因为科技前行者的鼓吹而变得迷茫和崎岖! 反思,如果不深刻,会怎样?小而言之,是知行分离,明明知道如何做,却不按照套路出牌,或者只会说不会做,成为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大而言之,你是自以为是地欺骗和麻醉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粒可有可无的棋子。当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比如智能手机几乎占用了我们所有清醒的时间,甚至让我们上瘾,某一段时间不上网不刷朋友圈,仿佛世界就要把你遗忘,同样对于搜索引擎的依赖,使你越来越放空自己宝贵的脑细胞,反正想查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还要记忆与情感作何? 人工智能如果离开了人类,那还是智能吗,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与人类自觉本未倒置,我们的未来还是开拓者所言说的那般美妙吗?不要因为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微机、有了生物技术的进步就去否定史前时代、也不能因为史前时代的岁月静好就看不惯今非昔比的变化,二者只能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不可能成为水火不容的对立。 媒体即信息,是传播学有名的定论,麦克卢汉不止一次提醒我们注意,要对媒体、对信息保持必要的敬畏,要记住自己姓何名谁,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习惯于安逸而失去了奋斗的激情,这种乌托邦的感觉或许与前贤提及过的糖衣炮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真的好吗? 科技进步离不开谎言,比如谷歌的存在是以牺牲我们的思考能力为代价的,我们比起人工智能,有的只能是情感与理智,但一旦我们从最初的脑功能解放之后,我们变得毫无人生目的,更谈不上我们念念不忘的自由、民主。 《数字乌托邦》完全是站在帝观者清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掩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拥抱互联网、牵手智能手机之余,我们已经成为技术的奴役,而不是主人,在人工智能大行其是的时代,我们只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质量上必然是走下坡路。或许,下坡路走得多了,你的腿就软了,再没有回首的机会,也谈不上初心与使命的辩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