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面纱读后感摘抄

面纱读后感摘抄

《面纱》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面纱》 是我今年买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面纱》 是我今年买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封面漂亮,设计感很强,两片淡淡的红蓝面纱相叠,暗合书名《面纱》,似乎又暗含着深意。简约,大方,不落俗套。纸张质感十足,印刷清晰,文字优美流畅,基本没发现错误,可以肯定是正品。毛姆的好故事 被这么好的设计载体所呈现,对喜欢毛姆的读者而言是一大喜事。看了一下介绍,悦品系列还会出不少名著,期待收入。

《面纱》读后感(二):人人皆在生活之彩幕之下——评毛姆《面纱》

英国作家毛姆著的《面纱》已被搬上银幕,使得这部作品更加有了知名度。姜向明翻译的版本,使人们更加能够了解这部作品的精髓。原著英名为The Painted Veil,译者最后找到的恰当翻译就是“彩幕”,编者只是为了防止人们误解,遂尚用了《面纱》这个名字。

英国佳人基蒂,为了找一个如意郎君,眼光很挑,不觉成了大龄剩女,家里着急把她嫁出去。基蒂遂嫁了一个她并不爱的医生沃尔特,并跟随沃尔特来到香港。不想,在这里,基蒂被风流倜傥的殖民地总督助理汤森所吸引,二人发展成情人关系。

沃尔特后来发现了这种关系,也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报复方法,志愿前往中国一霍乱横行的地区行医,如果汤森答应娶基蒂,他也同意离婚。基蒂满心欢喜地去找沃尔特,然而,却事如愿违,她只好跟着沃尔特去了中国。

在那里,基蒂在与修女的交往中寻得了片刻宁静,但沃尔特行医在不幸患病命丧异国他乡。基蒂又回到了香港,受到汤森之妻的热情相约,住到了汤森家,又被汤森得手。基蒂最终意识到不能再继续下去,只身离开了香港回到了英国故乡。

毛姆的这本小说读起来很舒服,少了西方小说里的那种家长里短的絮絮叨叨,而是节奏明快,很有可读性,一条主线推进,虽然也是说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读来丝毫不费力。当然,这里面,译者功不可没。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自己内心的思考、对于他人心理的揣测,大多都是从基蒂这个女一号的角度来阐述,包括她对自己丈夫、对自己情人的理解,以及对于自身命运、生命真谛的理解。最终她已经“悟”到了,绝不会再让她肚中的女儿再重蹈她的覆辙。

书中描写的这种婚外情的情节,在其它一些文学作品里也是有的。一对男女情人,女的愿意舍弃家庭,而关键时候男的却退缩了,下不去这个狠手,原来也只是暂时的精神与肉体的慰籍罢了。

通过书中人物的命运,毛姆也给人们提出了很多情感上的命题,比如:你会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吗?如果已经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是要遵从婚姻契约的约束,还是寻找偷情的刺激,还是寻求离婚?如果在婚姻期间爱上了别人,这种爱与家庭如何权衡,孰对孰错?是否必然要在婚姻里压抑自己?同样,从另一面来说,如果对方已经出轨,如何去对待?需要报复吗?如何报复?

最终,女主基蒂获得了“摆脱了一切精神束缚的自由,脱离了肉体的灵魂的自由”。而现实中的人们呢?是否能够在感情生活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过上自由的生活呢?生活的“彩幕”之下,隐藏了多少不为外人所知的情感烦恼呢?

《面纱》读后感(三):在爱与幻灭中寻道

在爱与死的火焰中揭开生之面纱,这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写着爱情与背叛,失望与幻灭。 面纱是一本淋漓尽致的展现毛峰先生写作才华的书,他冷静客观,犀利嘲讽的文风和鲁迅先生颇为相似。他通过对人的细致观察,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心理刻画,写活了书里的基蒂这个女主角。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基蒂,为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沃尔特.费恩的求婚,他随沃尔特来到香港,又与已婚男子查理.汤森偷情。为了报复不忠的妻子,沃尔玛决定举家前往霍乱横行的中国内地行医,在遥远美丽的异乡,他们每天与绝望,死亡擦身而过,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波澜……这是一个人的单线故事,关于一个人的心理变化的故事,关于一个人从愚昧走向成熟的成长故事,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因为毛姆对人性及女性心理的深刻挖掘、真实书写,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基蒂在最后,只是希望得到丈夫的谅解而已,而且这种希望里面有一大部分还是为了她丈夫的缘故,因为她觉得只有她丈夫原谅了她,自己才能获得解脱,获得内心的安宁。基蒂在寻找一种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道。有人在鸦片里寻道,有人在宗教里寻道,有人在酒精里寻道,有人在爱情里寻到道,这些都是相同的道,也都同样没有出路。 道就是道路和行者,它是一条永恒的道路,所有的人都行走在其上,但这条路不是任何人造的,而是本身存在的。它是一切,也是虚无,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它,所有的一切都和它保持一致,所有的一切有终将回归于它,它是没有棱角的一个方块。它是人耳无法听见的一种声音,它是没有形状的一个形象。它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如大海一般宽广,但它又不让任何事物通过,它是一座圣殿,万物都能在它的里面得到庇护,它不存在任何地方,但不用忘向窗外你就能看见它,别贪恋自己的欲望,它这样教导我们,让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只有谦卑的人才能实现完全的自我;只有柔软的人才能维持正直的生活。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也是失败的潜伏之地,但是有谁能看出这两者之间的转折点呢?一个刻意追逐柔情的人,在本质上就是个小孩子,温柔为征服者带来胜利,给被征服者带来安全。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强有力的人。 那些修女们舍弃了一切,她们的家,她们的祖国,她们的爱情、孩子、自由,以及更难割舍的一些小东西,比如鲜花、草地、秋日里的散步、书本和音乐,舒适的生活,她们舍弃了一切一切,她们这么做,是为了一辈子都投入与牺牲,贫穷、谦卑、勤劳的工作以及祈祷。对她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个世界确实是就是一个流放地,生活,就是她们愿意背负着一个十字架,但在她们的心里总有一份希望,比希望来得更为强烈,那是一种强烈的渴望,饱含激情的渴望,渴望穿过一道死亡之门步入永生。 沃尔特.费恩究竟是真正被传染上霍乱而死,还是故意在自己身上做霍乱细菌实验而求死,已无从考证。他对基蒂的爱如此卑微,如果人只是一台机器,那么所有的受苦受难,伤心悲惨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基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她从霍乱之地寻道,找失去的爱和亲情,找内心失去的平衡,终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面纱》读后感(四):解开了谁的面纱?

解开谁的面纱?

@ 平方

毛姆是一个二流小说家,就因为就讲故事讲得太好,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作品的文学性,这一点似乎被许多人认同。我们爷爷辈的人讲故事也是一流,却未必能写出留世的东西,所以说,讲故事是一回事,写作又是另一回事,要比口头叙述复杂得多,更能让人集思广益。为什么不能说,毛姆是故事和文学性结合比较好的一位作家呢?就让我们打开《面纱》来认识一下毛姆吧。

雅众文化对经典情有独钟,陆续出版了很多好书,《面纱》便是其中之一,虽不及毛姆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那么出名,因其中的中国元素还是令国内读者倍加关注。毛姆在《前言》里说,“我想这是我写过的以情节而非人物来推动发展的唯一小说”。所以我们看到了充实的情节,人物也是相对丰满的,在情爱的纠葛,人事的变迁中缓缓揭开了人性的面纱。

毛姆讲了一件偷情的事情,这足够通俗,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包法利夫人也是这么贪慕虚荣,不满足于现状,找了一个医生丈夫,却又厌倦对方的沉闷,去跟别的男人勾勾搭搭,最后落得难堪的下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毛姆是不是套用了同一故事框架,只是把故事发生地改成中国,这种推测也只能是推测,无从断论。然而从相似的故事框架,不同的叙述方式来看,福楼拜作为大师级作家,已然是无法超越的,毛姆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而福楼拜更胜在对主人公丰满的刻画上,最后皆以悲剧收场,是文学的共性所决定的,我们不禁要问,毛姆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

毛姆的主人公基蒂是一个心存向往的女子,并不情愿地嫁给沃尔特,随丈夫到了香港,却又遇到心仪的查理 ,发展出一段情缘。她过于盲目地追求自以为真正的爱情,即便像飞蛾扑火,还是义无反顾。这种典型的不太成熟的女性心理似乎也很普遍,文学形象也有很多类似的。虽然故事的情节一直围绕着基蒂开展,人物命运也是显而易见的无奈,但我认为满怀复仇之心、不动声色的沃尔特,才是小说《面纱》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角色。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胁迫基蒂跟着他一起去霍乱的地带,但内心无法残酷到底,看似可恶的一个人,又是可怜的一个人,这种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人的身心之上,纠结不息,就变得很缱绻很丰满。他的隐忍(对沃尔特的隐忍,毛姆的书写是刻意的)蕴含着巨大的颠覆力,基蒂不但处在危险的霍乱之地,也时刻处在沃尔特的隐秘所制造出的恐怖之中。这种压抑感常常使她痛哭,想要逃离,却也无所适从。但最终命运先将沃尔特抛弃,似乎是一种惩罚,而基蒂在丈夫死后回到香港,再次陷入情人的怀抱,为自己的庸俗自怨自艾,这又是另一种命运的捉弄了。毛姆将人物情感玩弄于掌骨,正是对人性的极度透视。对于出自典故中的这句话“死掉的是那条狗”,被毛姆安插为沃尔特的临终遗言里,可见刻意的用心了。

场景和对话组成毛姆小说的主要结构,呈现电影剧般的清晰镜头感。不知《面纱》电影版与原著有多少共同点,但能体会到两者的重中之重都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的最后似乎预示着基蒂的人生面临着新的起点,那个未出生的孩子也是带着希望的象征。面纱不仅仅是一件衣饰,也不仅仅代指人性,在我看来,面纱是毛姆的小说本身,解开了故事的面纱,我们还需要梳理一番掩埋在面纱之下的内里,一定还有很多含蓄的东西需要我们来揭开。

《面纱》读后感(五):情感的面纱

毛姆在我的眼中算不得是很出色的小说家,他的文字缺乏技巧,故事情节也平淡无奇。然而许多人都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深受触动,究其原因大概是他塑造的人物是贴近人们的内心的,他的人物所言是能唤起人们共鸣,甚至那些刻薄讥讽的话语也能一下子刺痛人们的内心。

“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之路”,以此来总结这个故事并无不妥,却又觉得缺少些什么。虚荣、肤浅的基蒂总是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在年华消逝中又因为妹妹多丽丝先结婚而慌了手脚,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沉敛聪慧的沉默男人沃尔特。而沃尔特在书中的角色也很重要,他作为基蒂完完全全的反面,承担了反射基蒂内心的明镜,同时也是故事悲剧性的更高呈现。

两个丝毫不合适的人在一起,这注定是一个悲剧的婚姻。在这个故事里显性的主角基蒂,以她空无一物的大脑和淫荡的虚荣致使了一次彻彻底底的出轨——和一个除了健美的外表和用甜言蜜语蛊惑别人毫无长处的男人汤森。在基蒂的迷惘时期,沃尔特却是清醒的很,但他的性格使得他同时拥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难张开的口。他们有着理论上最亲密的关系,却永远隔着一层心灵的面纱,他们的表现出来的亲密不过是礼貌和习惯的产物。沃尔特看得出基蒂的背叛,而基蒂不自知;基蒂看得出沃尔特对她深沉而敛藏的爱,而沃尔特尽力掩藏。两个人表面的平和在沃尔特的摊牌和去疫区的决定下支离破碎,这是平静生活的毁灭,是悲剧却同时也是蜕变的开始。

看到汤森的自私懦弱的基蒂对生活仿佛失去了希望,然而到达疫区后在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对人和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这样关乎生命的重大灾难中,家庭的爱与背叛等事情仿佛变得无关紧要,然而事实上沃尔特依旧深陷折磨中。沃尔特曾用极尽嘲讽的话语对基蒂作出评判:“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在他身上表现出来更多的则是对爱着这样的她的自己的羞耻。他直到死时也并未揭下那面纱,而只有偶尔从那空隙中吐露只言片语。他拼命沉迷工作,与基蒂的交流仅限礼貌范围,甚至连基蒂也不能找到他曾经表现的爱,然而当基蒂问到“你为什么鄙视自己?”,沃尔特回答“因为我爱你”。

是的,我正是喜欢这样的沃尔特,沉稳自持的他,聪慧严谨的他,在面对爱的时候哪怕看破对方的真实面貌也依旧承认着这份感情的他,在遭到背叛时沉痛的内心依旧无法剥离这份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注视着却同时远离着的他……毛姆以“面纱”为题,这面纱横亘于两人之间,既是他的错也是她的错,他迎来的是封闭和苦闷的死亡,而她迎来的是蜕变。毛姆将他的怜悯给了基蒂,基蒂迎来了自己的成长,却是建立在沃尔特的死亡之上,他们两人之间的面纱到最后也未能撕裂。沃尔特的遗言——“死掉的是那条狗”,不知基蒂真正理解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当然,毛姆病没有打算把轻佻虚荣的基蒂变为一个圣女,她可以理解沃尔特的人格和事业,她可以鄙夷汤森这个小人,但她的爱终究无法从汤森身上剥除,哪怕是爱和憎恨混杂的复杂情绪;她也没法爱上沃尔特,连沃尔特死前她都只是想去寻求原谅和开解。这是毛姆做的很好的一个地方,对于基蒂来说,她的和解与退让的最大程度便是在缠绵过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并决定永远离开,在面对父亲时愿意补偿因自己和母亲的愚蠢而常年压在父亲心头的重负。这种精神上的觉醒和成长是极为有限的,不免又让我惋惜一下因她而心碎而死的沃尔特,不过,毕竟这就是人类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