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1000字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1000字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一):溯源,保守封建之始?

明朝的倒退,一直以为是始于理学逐渐成为主流,并且逐渐发展成桎梏整个社会的精神枷锁。但是看完本书,才明白,这个是朱元璋从小农思维出发,而影响到后世两朝的整体政府治理理念。

元朝为外族入主,但是政治水平低,虽然是等级森严,但是落地的政策却也无法达到事无巨细,所以整个社会还有那么几丝光彩。而朱元璋虽为汉人政权,但是却以农人守家的心态,以强大的执行力和高超的统治智慧再加上变态的反社会人格,使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全民的枷锁。

后世虽时有松动,但是毕竟惯性已成,成法已立,整个社会的活力终究逐渐消失殆尽。

清朝再次外族入主,学到了明朝的一整套规矩之后,再加上统治异族的心态,终于做到了所谓盛世下的自绝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之外,然后从东方的上国变成落后的民族,之后,就是我们百年的噩梦。

看史没有必要非去评价对错,一是毫无意义,二是跳出当时的实际环境,后世的眼光于当世无补。但是,这感慨,落寞,郁结终归是难以排解。这条几百年的弯路,一定是宿命么?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二):看到开头就觉得不对劲儿了

序言里对朱元璋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那就是西方文明就是好的、先进的。朱元璋的这一套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商贾文化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

这些都是在2006年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和社会心态上的站位。

宋朝那么富有,按照现在GDP的算法,堪称当时世界第一,这么富足的社会,为什么如此羸弱以至于多次被打垮?

大明如此集体化,为什么被称为大明帝国?

说朱元璋重视农耕,打击商贾,是因为当时要先填饱肚子,中央有了集中调配权力,才能抵御最基本的动乱和入侵。其次是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中国银本位,防止白银外流,引入一些并不先进也无用处的哗众取宠的动物没有任何意义。

大明还遇到了地球冰寒期,要没第一产业撑着,就靠商贾,能活两个多世纪?

如果还跟宋朝一样孱弱,大家都想过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日子,日本丰臣秀吉的人马岂不是早就击穿朝鲜打到大明来了?

我们承认我们错过了工业化,但没有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就可以野蛮扩张和侵略了?打不过归打不过,科技落后归科技落后,但不代表对错。没有对错。甚至利弊都很难评价。

我看了这系列三本书,就感觉作者张宏杰是个有一腔表达欲、特别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同的糊涂蛋。

所以说买书真不能随便买。

一个文人用文人的想法去分析经济分析制度才是最害人的。作者跟吃瓜群众没有本质区别,但却在文章中说的言之凿凿,误人误己。

奉劝还没看这本书的人别看。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三):看到开头就觉得不对劲儿了

序言里对朱元璋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那就是西方文明就是好的、先进的。朱元璋的这一套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商贾文化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

这些都是在2006年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和社会心态上的站位。

宋朝那么富有,按照现在GDP的算法,堪称当时世界第一,这么富足的社会,为什么如此羸弱以至于多次被打垮?

大明如此集体化,为什么被称为大明帝国?

说朱元璋重视农耕,打击商贾,是因为当时要先填饱肚子,中央有了集中调配权力,才能抵御最基本的动乱和入侵。其次是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中国银本位,防止白银外流,引入一些并不先进也无用处的哗众取宠的动物没有任何意义。

大明还遇到了地球冰寒期,要没第一产业撑着,就靠商贾,能活两个多世纪?

如果还跟宋朝一样孱弱,大家都想过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日子,日本丰臣秀吉的人马岂不是早就击穿朝鲜打到大明来了?

我们承认我们错过了工业化,但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就可以野蛮扩张和侵略了?打不过归打不过,科技落后归科技落后,但不代表对错。没有对错。甚至利弊都很难评价。

我看了这系列三本书,就感觉作者张宏杰是个有一腔表达欲、特别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同的糊涂蛋。

所以说买书真不能随便买。

一个文人用文人的想法去分析经济分析制度才是最害人的。作者跟吃瓜群众没有本质区别,但却在文章中说的言之凿凿,误人误己。

奉劝还没看这本书的人别看。

《洪武 : 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后感(四):失落的三百年,评《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书之后,再次读完张宏杰老师的新作《朱元璋的成与败》,感触良多。 正如书中所说:“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朱元璋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

一方面他驱除蒙元有功。虽然出身赤贫、当过和尚,投身起义后却仅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建立偌大一个汉人帝国,这份白手起家的本领,在历史长河中显得那样耀眼无比。同时,驱除蒙元的功勋也让他颇得后来民族主义者的青睐,就连后来的孙中山也曾经是他的小迷弟。 但在另一方面,他建立大明后“用管理一个村庄的方式来管理一个国家(原文)”,杀功臣、兴八股、重农轻商、特务统治和闭关锁国等一系列的政策,直接将明帝国的广大臣民们,牢固的束缚在土地之上不能动弹;官僚阶层也由过去帝王管理国家的助手,变为皇帝的私家奴才;商人阶层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退出世界贸易的舞台。 当西方沿着大航海路线,向着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风驰电掣狂奔的时候,此后几百年,在朱元璋政策的影响和束缚下,古老的中国却始终围着土地在原地打转,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最后逐渐地滑落到谷底。 朱元璋身上显露出来的这种前后不一的矛盾性,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众多的史学家来剖析和解读, 关于朱元璋的书籍以及资料也比比皆是,并且受到读者们的喜爱。 历史人物也从来都是千人千面,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很难用简单划一的语言来描述概括,也很难用阶级论来论述他的所作所为。 本书作者张宏杰老师,在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人性着手,来论述朱元璋一生的成与败,包括后期制定政策的依据,其中很多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在张宏杰老师的笔下,朱元璋这位贫民出身的帝王,从头到尾都没有摆脱性格深处的小农情节,而且将这种情节深深地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他也从来不是真正成为地主阶层的代言人,即便是他称帝之后也是如此,在他的一生之中,都在为实现“小农乌托邦”的理想而奋斗。 诚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中,小农经济也是最为稳定的。华夏文明历尽的几次劫难,都依靠小农经济快速地复苏和繁荣,重新屹立起来。 但稳定的反义词也就是顽固,拒绝改变。在封建小农眼中世界都是静止的,受到见识的限制,他们往往看不到外界的变化,天圆地方,日升月落,千年不曾改变的小村落经济才是他们眼中最好的。这也同样造成了他们性格之中的保守和短视,一辈子目之所及也不过方圆百余里,缺乏对外界事务的基本了解;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终年劳作,也使得他们无暇学习,扩宽自己的思维,在古代小农社会,“家天下”三个字将其概括的淋漓尽致,整个社会将以土为牢,将人民拘禁于内。 朱元璋的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一个人少年时期所受的环境影响,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即使朱元璋以后发达了见多识广,但是小国寡民的思想还是在他的脑海中牢固地占据上风。他没有能够看到宋朝时期的贸易能够带来的海量财富和巨大好处,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解除带来的巨大红利,他只看到其中的风险和潜在的威胁。 于是乎,在朱元璋称帝之后,经济上则格外重视小农经济,在他看来只有种植粮食才是真正的劳动,其他如商人等都是不劳而获者。他重塑牢笼,将臣民们束缚在土地上,废除宋代就已经实行的货币税负制,重新改为实物征收制;将人民按农户、军户、商人等分为不同的“单位”,父子世代相传,每家每户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固定明确,稍有违背则交由官府治罪。 造皇册路引,规定出乡百里必须有官府路引,从而把百姓牢牢地锁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面不能动弹。 闭关锁国,废除川流不息的海洋贸易,昔日的繁荣的远洋港口如广州、泉州等地逐渐沉寂,商业活动已经变得若有若无,昔日宋朝占税负一半以上的商税也不再出现,整个税负从新变成以土地税为主。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朱元璋成功地将大明帝国重新改造成一个死气沉沉的原子状态国家,每个原子都对他俯首帖耳不敢有丝毫违背,于此同时整个社会变得十分稳定。哪怕此后的明朝诸帝都平庸无奇,有的甚至昏聩到了极点,但是在朱元璋这套无所不包,永远不变的小农政策的加持下,居然运行了两百多年才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并且还被清王朝原封不动地拾起,再次沿用了几百年。 大明王朝这超级稳定、死气沉沉的三百年,也正是西方商业文明萌芽成长的三百年,从此一个每日看着日升月落而无动于衷,一个驾驶帆船征途是星辰大海,两者的差距逐渐拉大,直到1840年帝国海疆被坚船利炮所惊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