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楚辞讲座读后感锦集

楚辞讲座读后感锦集

《楚辞讲座》是一本由汤炳正 / 汤序波 汤文瑞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讲座》读后感(一):《楚辞讲座》

“于我心有戚戚焉” 。

书中从两汉到五四到现代,不下注书几百文人对“楚辞”有过研究或者释文,(今微信读书能订阅收藏的皆已经保存了,私以为,泛读尚需20年才可购置满另一书架),对对错错,结论已经不是唯一重要了,迄今为止依然还有一些疑点争锋。

国学之难,在于矛盾重重;国学之新,又在于历久常新的研讨交流创新。

从张闻玉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册推荐过来的,结果两位的“师父”对屈原生年竟然是不一致的算法。私以为倾向于张对上古三代的建正不同。诚如读者所言,当学“治学严谨 上下探索 三方求证”之态度。重在过程中。

《楚辞》《诗经》都是未曾真正购买到过心仪的版本,辞藻华丽或文词古幽,又典正用仪或曲风活泼,不概一论,时常显露不可肆意高攀之山,实在是因腹有“草莽” 。如《离骚》屈原(平,灵均)自述出身““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当是公元何年何月呢?

中华之美,各个都美!

私以战国是一立七色宝鼎,青铜银戈,金光迸射,夯哧夯哧,修着华夏之骨……

《楚辞讲座》读后感(二):读《楚辞讲座》,让你对屈原的了解不仅仅只有粽子

前几日读二混子的《半小时漫画唐诗》,开篇题目为“古诗是怎样被唱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从韵文(说白了就是口号)开始的,接着发展为民歌,汇集成《诗经》之后又逐渐一步步的发展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唐诗。在这期间,我们似乎都忽略了其中的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在今天它的被人背诵的几率远远不如唐诗宋词频繁,但是与之相关的那位重要古人,却是我们每年都要被提及的。这种诗歌形式便是《楚辞》。

说起楚辞,就不得不提及屈原,这在当时是他创作出的一种新诗体。纵观他的一生,真的是太过于悲凉。他出身高贵,又有才华,可惜空怀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却郁郁不得志,最后还落得个投江殉国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人生经历,任是谁瞧着都觉得憋屈。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屈原的了解,怕还是以与粽子有关的内容居多,对于屈原的一生以及他所创作的楚辞这种诗体的具体内容其实还是所知不多的。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学习,可是每每过端午时,我们提起屈原所想到的总不能总是那划龙舟和丢粽子吧。还是应该让自己了解更多与屈原与他的楚辞有关的知识内容才好。

无所不包的“大家小书”又来了,这次正好有一本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书名虽为《楚辞讲座》,但是讲述的却大多是屈原的人生内容。全书共有十三讲,一大半章节题目是与屈原有关的内容,他的作品、他的学识才能、他的官职,他的政治理想、思想流派……不过这倒也不能够说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偏离了主题,其中的内容还是大多与楚辞有关的。汤炳正先生不愧是研究《楚辞》的大家,他在《楚辞讲座》一书中为读者大致介绍《楚辞》主要的基本知识,又将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着重的讲解。他是将屈原《楚辞》中的内容与屈原的人生经历结合着来讲述的,这样我们在品味《楚辞》中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屈原一生中的悲欢离合。

当明年的端午节再度来临时,再提起屈原时,或许你还无法完全做到侃侃而谈,但是比起那些未看过此书只知道粽子的人来说,你对于屈原的了解那时绝对会比他们多得多的。

《楚辞讲座》读后感(三):汤炳正《楚辞讲座》摘要

【不是书评。读时随手摘记,以备查阅。或可对后来者略有帮助。】

· 第一类:训诂释义

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戴震《屈原赋注》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朱季海《楚辞解故》

· 第二类:校勘

洪兴祖《楚辞考异》,刘师培《楚辞考异》,闻一多《楚辞校补》

· 第三类:音读

[隋]道骞和尚《楚辞音》,[五代南唐]王勉《楚辞释义》,[清]江有诰《楚辞韵读》,王力《楚辞韵读》

· 第四类:传记考证

《史记·屈原列传》,[南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饶宗颐《楚辞地理考》

詹安泰《屈原》,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研究论文集》

· 第五类:选注今译

陆侃如、高亨《楚辞选》,马茂元《楚辞选》,聂石樵《楚辞新注》,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 “楚辞四大家”: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

· 据清代孔广森《诗声类》考证,先秦语音“兮”字当读如“阿”(即今“啊”)。近年马王堆出土汉初帛书《老子》,凡今本“兮”字,帛书皆作“阿”(即今“啊”),可见孔氏的结论是科学的。本来《诗经》中也用“兮”字,但原系口头文学上的“兮”字,已在书面上被大量地清洗掉了。

·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为个人别集之首见。二十五篇当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 辨伪问题:

《远游》,廖平、胡适、陆侃如、郭沫若皆以为非屈原作,郭氏以为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初稿

《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吴汝纶以为非屈原作

《卜居》《渔父》:崔述、胡适、陆侃如以为非屈原作,郭沫若同意 《九歌》:胡适以为乃南楚民间祭歌,与屈原绝无关系

《招魂》:王逸以为宋玉作

· 古人对某一物中的品种之大者,往往加“马”“牛”“王”“胡”等于名称前以示区别。如《尔雅·释草》“莙,牛藻”《释虫》“蝒,马蜩”“蟒,王蛇”等。古人用以表大的“胡”字,当为“嘏”的同音假借字。因此,古籍中凡物之大者多冠以“胡”,可能是来自“嘏”的借音,不必皆因来自胡狄之地的缘故。

· 《天问》“蓱号起雨,何以兴之?”:“蓱”与“蛢”通,为知雨之小虫。古人又以“蛢

《楚辞讲座》读后感(四):原来你是这样的楚辞、这样的屈原

转眼间,又是一个端午节。无论是否真的有所依据,屈原与端午节如今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如是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端午节如是,楚辞也如是。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这个名称西汉初期已有,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故名《楚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可见其身影。

要想明白屈原,光看《史记·屈原列传》显然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即《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诸篇,在字里行间体会屈原的一腔热血和丰富情怀。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所以理解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自王逸作《楚辞章句》后,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今人汤炳正,是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杰出的楚辞专家,他的《楚辞讲座》,深入浅出,足以满足广大读者“关心《楚辞》、了解《楚辞》、提升研究《楚辞》能力之需要”。

《楚辞讲座》共十三讲,包括“《楚辞》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总论屈原”“屈原的作品”“从屈赋看古代神话演化的语言因素”“《史记·屈原列传》的问题”“屈原的生年月日”“屈原的才能和学识”“屈原的官职问题”“屈原流放的路线与沉江的年代”“屈原的政治理想”“屈原的思想流派”“《楚辞》成书的过程与版本概况”“《楚辞》研究史述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等内容,可谓倍加详尽。

内容的“详尽”不过只是《楚辞讲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加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是十三讲开始之前的“开场白:治学与学风”。第一,应该提倡的是“实事求是、严谨刻苦的学风,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学风高度结合起来”;第二,要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巨大的思考力,要善于独具慧眼,能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第三,理清博览与专攻的关系,既不要放松专攻方向,又要不断地扩大博览的范围;第四,是首先要继承,要“拿来”,然后面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第五,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六,做学问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把这六点弄明白了,再开始学习《楚辞讲座》中的十三讲内容,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学习心得。

总之,对待“大家小书”,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家”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并为自己所用;其他的,倒还在其次。

《楚辞讲座》读后感(五):楚辞大家汤炳正的做学问之道

汤炳正先生是语言学家、楚辞学大家,也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被太炎先生称为“继承绝学唯一有望之人”。汤炳正先生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在其孙汤序波根据汤先生生前讲稿整理而成的《楚辞讲座》中,不仅可以了解《楚辞》和屈原的相关知识,还可以一窥汤先生潜心研究学问的大家学风。

《楚辞讲座》共十三讲,内容简单扼要、问题论述充分、以理服人,能把对《楚辞》和屈原感兴趣的人引领入门,为他们奠定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由于屈原的作品在《楚辞》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篇,同样是楚辞的杰出代表作,所以,整部讲座中大多数篇章以屈原其人、其事、其作品为论述中心。不管是对屈原人物生平的问题考证,还是对其作品和思想的深入分析,汤先生都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到条分缕析,广泛求证,推导出可靠的结论,令人信服。

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汤先生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并以身作则希望后学也能这样做。在第一讲《<楚辞>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中,汤先生从训诂释义、校勘、音读、考证评价、选注今译等方面,分类列举了学习《楚辞》应该阅读的一些重要书籍供大家参考。但他并不是简单罗列书名了事,而是对他所推荐的每一部作品做出了中肯的说明,每一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哪方面、优势在哪里、错误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都有所顾及。这样详尽的说明非常有价值,能引导学生走上学习和研究《楚辞》的正轨,避免走弯路,可以说是真正的“师傅领进门”。

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汤先生秉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提倡抓住问题不放,跟踪追击,步步深入,一追到底。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揭示出一个矛盾,把矛盾展开得越充分,然后撇开旁枝末节,抓住要害,就越有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史记·屈原列传>的问题》这一讲就展示了汤先生应用上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的具体过程。《史记·屈原列传》的内容存在一些前后矛盾之处,以至于部分学者据此得出历史上不存在屈原这个人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汤先生阅读、对比了大量材料,不仅考证出文中含有多处刘安《离骚传》的内容,系后人将这些内容窜入《史记》,更推断出,后人在窜入内容时将原文部分段落中原本统一的称呼“屈原”,改为与刘安《离骚传》称呼一致的“屈平”,因此扰乱了司马迁原本顺畅的行文逻辑,给今人带来了困惑。经过了汤先生的梳理,把刘安《离骚传》的内容剔除之后,《史记·屈原列传》变得逻辑清晰、易于理解了。

从考证《史记·屈原列传》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汤先生在提出研究结论时,注重论据和推理相结合,并且以“混入刘安《离骚传》内容”的客观论据为主,以“后人更改部分段落中称呼”的主观推理为辅,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可靠。

汤先生治学严谨,在确立研究结论时,讲求言必有据、以理服人,切忌孤证,提倡内证和外证相结合,并且特别注重内证,即资料本身内部的证据。他认为只有外证而没有内证的结论是不能充分成立的,所以他很重视对原始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在《<楚辞>成书的过程与版本概况》这一讲中,汤先生就以《楚辞》的原始文本为根本依据,把顺序相异的不同版本的《楚辞》文本进行对比,并分组进行归纳分析,参考《楚辞释文》《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考异》等资料,推导出《楚辞》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人、经历了五个阶段,才逐渐编纂整补而成的过程。通过扎实的资料证据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汤先生所得出的“楚辞经历五个阶段成书”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已经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肯定。

汤先生提倡实事求是、踏实做学问,也鼓励后人大胆探索、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创见。同时,他明确反对在学术上走歪门邪道,刻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比如抗战时期的孙次舟,曾经提出屈原是弄臣、因为争风吃醋不得志才创作《离骚》来发牢骚的观点。这种毫无真实根据的结论就被汤先生严厉批评。但汤先生同时展现出了学术大家的包容态度。他认为,批评孙次舟的错误观点即可,而彼时学术界对其人群起而攻之的做法,则是不对的。

阅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义》,不仅是一次楚辞知识的洗礼,更是一次科学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洗礼,从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汤先生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拳拳之心。汤先生以身作则,在讲义中谆谆教诲,耐心教导大家如何踏踏实实去做学问研究。这也是汤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19.07.20雾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