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杜甫的五城》的读后感大全

《杜甫的五城》的读后感大全

《杜甫的五城》是一本由赖瑞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00,页数:3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一):到长安的吗?

一名穿着制服的中年女列车员,彬彬有礼地站在车门口,检查车票。

“请上车”她说。

“到长安的吗?”我随口问。

“长安?”她愣了一下。“哦,对!您是指西安吧”

看来我又把长安和西安混在一起了。出发前我重读了向达教授三十多年前初版的那本名作《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也重温了一些西域史料,心里不免老是念着长安。在往后的几天,我依然经常把西安说成长安。

————

看了之后,两点体会。

一、我看到了一个研究唐史的学者,当快要看到那个令他心向往之、魂牵梦萦的“唐朝”时,那种急切地心情。他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献,而是可触的实物,可感的气息。

二、以后再去长安,去平城、去洛阳、去长安、去敦煌、去西域,就应该像赖老师这样好好备备课。(哈哈)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二):标题党

首先必须说这本书标题党的厉害,和杜甫以及“五城何迢迢”都没什么关系,纯是信马由缰游玩大陆的笔记。当然,作者游玩和写作本书的时间,在90年代初,彼时知道去哪儿看什么便极不容易,这么一本书应该是有用的吧;而现在来读他的记载则带着一股浓浓的时光的味道。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作者的心境。正如书快结束时讲到计划外地在砂河这个小镇过了一夜,作者引用Paul Fussell的话说,游记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主人翁展现出来的自由,比普通人更加来去自如。而归根结底,自由的是游玩的精神而不是行走的躯体。作者在砂河买一瓶山西的大曲对着五台独饮,早起赶车还看到公廨田的内核流转至今,正是这样的细节让这本书高人一筹。另外,从书末附的行程表来看,作者的记载和描述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长有短、有取有舍,也是这本书好看的原因吧。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所以,游记简直就像一首颂诗,一首自由颂。 而这本书不能道游记,应称为旅行文学,也不是为游而游的旅行。作者从事唐史研究,沉静的笔调,语言平实有力,初观此书,着实平平,然往后,常带点沉寂的忧伤。其深谙现代文学,行文中无不行手拈来,引人叫惊的是古今之对比,历史变迁之感。如: 竟好像是一千多年前,一名唐代宫女刚打完水离开不久的样子。我从门缝中窥看着,觉得自己仿佛窥见了唐代宫廷的一件秘密。 抑或是作者宛若深处唐朝的某一个地方,与某人作着某事。 赖瑞和先后九次游寻大陆,其前四次乘坐的几乎是绿皮火车,后来几次以大巴为主。他常揣着《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其实有时候情怀真的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你去了(火车)上面以后才会看到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游寻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今读之,历史变迁之感尤甚,相较于旅行指南,旅行文学多了人情味,社会常态,人性反思,过去的社会风情画卷,虽不全面,但也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 那时国道或乡间公路曲折幽长,高速路还少之又少,多次阅到,作者乘大巴二百多公里,都得花费六到七小时,而且旅途不便,常有“我已经一连几天没有好好洗过澡了”的苦闷,而今,交通方便许多。更难得其有一颗豁达之心,对旅途所遇不开心之事也就见怪不怪,一笑了之。 在四川剑川县石钟山上,也见到一座建在峭壁上的不知名寺庙, 文中发现一个错误,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或者记忆错误,这里的剑川县石钟山属于云南大理州治下,那山上有南诏石窟,颇为珍贵。 这本书台湾版和大陆版的书名不同,繁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简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二者合二为一,便是作者的游寻之旅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四):我读《杜甫的五城》

正巧,我这周也刚看完《杜甫的五城》。 书名是源于杜甫的一首诗,“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但事实上,作者的旅途并非只追寻杜甫的足迹,而五城,更是漫漫旅途中的几站罢了。短短几年间,作者曾九次穿梭于祖国的山川大地间,寻觅盛唐时代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的旅行,正处于中国的80-90年代间,飞机还没有那么盛行,也没有“马蜂窝”“携程网”这样方便快捷的实时攻略,仅靠着一本《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就这样只身一人行走他乡。他是火车上的常客,会因为换得一张软卧而兴奋不已,偶尔也享受空荡的硬座时光,“咣当,咣当”,火车慢慢地摇向目的地,摇慢了旅途,也摇慢了心情。 看着书,我时常在想,作者想必是一个很好的旅伴。不是走马观花,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他是真正地在与历史人文对话,那些走过的一个个大城小巷、历史遗迹,从书中跳脱到了现实里,变得生动又鲜活,宛若与一个长期通信却素未谋面的老朋友相遇,既陌生,又熟悉,有时切合想象,有时已物是人非,或惊奇,或感叹,百味交杂。 历史之外,最吸引作者的,便是各地的美食了。梅县的仙人饭、潮州的牛肉丸、西安的肉夹馍、吐鲁番的葡萄干……他会因吃到好吃的幸福满满,也会因错过美味而倍感遗憾。一次行车途中,他因没地方吃午饭而心生郁闷,又随手摸到了法国鹅肝而幡然喜悦,这样孩童般的心境,真让人忍俊不禁,趣味丛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喜欢吃货,热爱美食的人,大多也热爱生活吧。 陪着作者走过了山山水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风土人文、历史遗迹,是作者随遇而安的心。他喜欢追寻古人的足迹,常常偏僻和冷门,有时也不免遇到一些意外。车子过点了,被迫滞留在某个小镇;到得太晚了,只能在小旅馆里将就一晚;衣服丢了、车抛锚了……旅途中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波折,却丝毫没有打消他继续前行的心,他细细咀嚼着发生的一切,处处都是滋味。没路了,坐上拖拉机,撞疼了屁股也是一种新的体验;被困了,喝点小酒睡个午觉,身心亦是自由;寄件回香港,处处碰壁,跑了好几趟才成功,丝毫没有被影响心情,依旧乐滋滋地欣赏着青山白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故事里,时常一波三折,又总是充满惊喜。在他眼里,遇见的都是风景。 看完《杜甫的五城》,我忽然很想来一场像作者一样的旅行。撇开攻略,关闭GPS,与当地的人对话;不求好评,不赶时间,从心而随缘。不纠结,不犹豫,准备好就出发!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五):愿原乡即原味

四月最喜欢的一本书——《杜甫的五城》,这是好中文课上王老师推荐的书,也是一本很难说清楚的书。

作者在序言处道,这本书没有任何「文采」可言,也没有任何感染性的词语,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尽量隐藏自己,只展示所见所闻。

我常在夜里10点、12点、1点开始读,不敢多读,怕影响第二天上班。读前100页,毫无感觉,文字如同流水账,文采是真没有,记叙也没有任何惊奇的地方,更没有那种倚马仗剑走天涯的江湖气。有的只是松松垮垮的内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能写出来,不猎奇,也不惊奇。我原想放弃,过段时间再读,但读了将近三分之一,不读完,不自在,只能硬着头皮读这如流水账般的文字。

差不多一周以后,我读至200页左右,心慢慢静了下来,这时我内心想的是,作者走过的那些山河,现在恐怕已成为人们聚众的景点,吵闹繁杂。也有可能被大肆整改,修得不成样子,不免唏嘘。读至300多页,作者来到一个小县城,躺在破败的客运中心的旅店里,想起远在美国的妻儿,窗外月圆,如水般的月光流泻在地上。这时的他到底是寻觅归乡的游子,还是客居他乡的异人,家在什么地方,根又在哪里,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而我,早已泪如雨下,内心积攒的情绪,直接崩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脑子里想到儿时快乐的乡村生活,以及那条夜里不停地唱摇篮曲的小溪。是的,我和他一样,回不去,也找不到那种有根的原乡。

新的城市并未带给我多少喜悦,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处处是「后现代」的时空里,我经常产生奇怪的错觉,偶尔经过一个小巷,看见那些破旧,还未拆毁的建筑,总会恍惚。巷子里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胡乱延伸的电线,爬满油烟的外墙,充满朋克风格的墙绘,还有偶尔从家里跑出来,不愿洗澡的光屁股小孩,亲切如初。

我不知道是什么造成的这一切。内心所能体会的是时间跑得太快了,快到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发现一些地方消失了,再也看不见了。快到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读到作者用心埋下的乡思。我不禁翻看过去写下的文字,随笔、散文、游记。它们在快速创作过程中,成为时代巨大的噪音。这一刻我才明白,所谓真正的好文字,它应该是平易的。初读,体会不到它的好,一读再读,才能感受到文字里的真情实感。当然,有些书离我们很近,容易感知,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文字,或许还会费点儿功夫,去了解时代背景,翻阅资料,等到它像酒一般,不断,反复地酝酿,才能体会它的醇厚。

我和朋友们聊天也说,好的作家和导演,考验的是读故事的能力。而绝大多数人,早已在重口味的文字里,消失了自己的味觉。

愿,原乡即原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