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摘抄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摘抄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本由卜正民著作,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一):有点失望

典型的西方视角。(这个词怪讨厌的,但是我词汇匮乏,就当做一种形容词来看吧;悖论,什么是西方视角)

趣味性和文学性都是一流,视角独特(也并非创举),太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了。如果定位为历史著作,只能给3星的评价。(真的很爱用大概,也许etc.)汉学的共同特点吧,但作者自己的逻辑也难以自洽。(p31)男女交往风气叙述就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为什么是维米尔?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二):我也来挑挑帽子上的珍珠

对于这样一本大的书,我向来是不急于一口气读完的,读到何处若偶有所得,就草草写下和诸君分享吧,不定期更新。另外,鄙人没读过什么历史专著,也未受过学术训练,只是怀闲心东拉西扯,好不自在。

1.扉页后面的那句话是金子 “意义与价值源自与他人持续不断的对话,而我们所得的意义与价值,只是那不断对话的短暂驻足而已。”————盖里·汤林森《文艺复兴魔术里的音乐》,比较文学也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而阅读本身亦是一段曼妙的对话,那么比较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也会在这对话过程中短暂驻足吗?如果是,那么又驻足在哪里呢?

2.菲(fay)是谁?

3.为什么是“维米尔的帽子”? 在中文版的序中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三):好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哈佛中国史》卜正民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四):跟着作者去穿越

《维米尔的帽子》令人惊异之处在于,作者卜正民有着宏大的视野、客观的立场,又兼有细腻的观察力和学究的耐心。正是凭借这些特点,作为艺术门外汉的人们亦可去“读”维米尔的画作了。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得以借助维米尔画作之“门”,穿过时空隧道,来到17世纪,不仅仅是到了维米尔的家乡荷兰的代尔夫特,更是环游了全世界,来到北美的五大湖区,来到中国艺术的中心之一苏州,来到福建的海滩上,来到秘鲁的银矿,来到马尼拉、朝鲜、非洲……彼时,在这些原本各自发生发展,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欧洲人的船队正像吐丝的蜘蛛一样,夜以继日地穿梭航行,把它们一个个联结起来,渐渐形成一整张“因陀罗网”。而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风土人情,也如同色彩斑斓的宝石,终于不再七零八落——它们一块不落地被嵌入进了世界贸易的版图中,并彼此辉映,迸发出更加繁复更加夺目的光彩——真正的世界史就此展开。

由于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所以这本书能让中国读者尤为欣慰——即使是书中那令人昏昏欲睡的尚普兰与北美土著人交战的部分,也与中国有关——原本尚普兰拼命追寻的,是通往中国的另一条路径。相比于中国一直沿袭“崇古”、“内观”的信条和做派,欧洲人则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资本与好奇心互相推动着,把全球版图拼凑完整。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五):通过维米尔画作中的一处处细节作者为我们引申并展开17世纪东西方贸易的长轴画卷

之前从未听说过此书,直到上个月逛书店时看到并因有封套而无法翻阅,由此便对此书产生各种联想,阅读的欲望也随之而生。加之本身就很喜欢维米尔的画作,也曾在卢浮宫亲眼观赏过其中一幅,如何把维米尔的画与中国明朝历史挂钩更是让我心生好奇。

回来下单后一收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用两天的空闲时间一口气读完,读得酣畅淋漓,让我对17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后期的全球化商贸格局有了初步了解。当时商品如何在欧洲与亚洲之间流通?如何交易?中国的哪些商品最受欧洲青睐?而南美洲在那个时期又在这两者关系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并起到了哪些作用?作者都为我们在这幅历史长卷中逐一描绘,娓娓道来。

从一位外国学者的视角及其研究来一窥中国明朝的境况十分有趣,而且同时还能了解同一时期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美洲都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与中国产生的种种关联。作者引导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所有,就如一张巨大的网,每个节点有一颗明珠,它们最终会交汇、交织、彼此关联着,互为因果,以这样的角度再去看当时的全球商贸以及中国所处的环境会有意思得多,也更容易去吸收和理解书中提到的各种背景知识。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忍不住一边阅读一边用笔划下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点,这种轻松扩充知识的喜悦总是在遇到一本好书时伴随而来。

真心推荐给喜欢历史的书友们,让我们在阅读中享受那份获得知识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