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圈读后感精选

怪圈读后感精选

《怪圈》是一本由吕峥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47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圈》读后感(一):有趣的故事 悬置的主题

明朝末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面临内忧外患。朝堂上,日渐专制的皇权、依附于皇权逞威的宦官、自主意识强烈的士大夫之间的斗法逐渐酿成势如水火的党争。而在朝堂之外,在内国家内乱不止,民变频发,在外边患不息,丧师失地。内外交困,渐成溃局。从后世看,明朝有诸多可以自救的契机,却都错失了,最终在1644年以神州陆沉、天崩地坼收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晚明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怪圈》一书即聚焦万历、天启和崇祯所处的明末时期,讲述这一时期明王朝的困局。

这显然是一本合格的通俗历史读物,整体叙事清晰,以明末诸帝串起史事,最终以崇祯死国的悲剧结局呈现了王朝末路。在此主干之上,作者将枝节展开,描摹了一幅明末世象,涵盖了明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于是我们看到明末“三大案”,阉党与东林的斗法,杨涟、左光斗等人就死;我们看到被卷入全球化进程的明代如何吸纳了西班牙人从美洲输入的大量白银,而这又如何造就了无数巨商大贾;我们看到不守礼法,入狱自刎的李贽,适性任情、耽于酒色的袁中道,精通音律、雅善丹青的屠隆等文人;甚至还看到感念明朝再造之恩,但迫于清军兵威不得不投降的明朝藩属朝鲜。还有占据了大量篇幅的明末辽事,以及明军与农民军之间的厮杀,这些战事牵动了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名臣名将的命运,最终终结了大明的气数。在这一幕幕活剧中,我们看到明末的宫廷乱象、官场乱象、战场乱象。

应该说,该有的都有,但读来却有些“散”,问题大约出在作者的主题,亦即书名——作者试图探索明朝兴亡之变的“怪圈”现象,认为明末历史的暗流中涌动的则是以王阳明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心学开启的“启蒙”思想萌芽,在他们为人欲辩护、为自由张目时,底层民众迫切关心的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作者就扣住这对自由和公平的矛盾,认为明末因为土地兼并导致底层极度渴求公平,而无视自由,作者在“后记”提出所谓“历史在自由周期和公平周期之间循环的假说,”认为明亡“核心悲剧在于明末的知识阶层开始觉醒,追求自由,可普罗大众恰恰呼唤的是公平”。作者也承认,自己的观点“无法在书中全部呈现”,甚至可以说书中对此论证阙如,因此,我们未能看到作者充分围绕这一论点组合和应用材料,也就无法看出士大夫思想解放和追求自由,与底层民众呼吁的公平之间,撕裂何在?事实上,二者之间也许并不是对立关系,否则明末的苏州民变应是市民反对士大夫,而现实恰恰是市民为维护士大夫而与皇权斗争。因此我们看到,在写作中,主题实际上被悬置了。

退一步,即使作者围绕这一论点组织材料,恐怕也力有不逮,不过是将传统治乱循环现象强行嵌入所谓“循环”假说中。公平与自由的矛盾可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如果我们留意同一时期的英国,那里在17世纪40年代也正陷入内战,而国会军中有所谓“平等派”,其中尤为激进者又称“掘地派”。无论如何,底层这些人们迫切关心的也是公平,这也是几乎所有时代,这些最容易受到变化冲击的人们所关心的内容。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此外,书中也能看出,崇祯面临的并非死局,如果能秉持安内先于攘外,优先解决内政问题,平定内部,则未必不能转危为安,这不就延缓了其所谓周期循环,但无论如何,破局的关键都不是自由和平等这对矛盾。

因此,如果作为明末故事来读,本书浅显明了,如果要深入理解作者想要阐发的主题,则未免令人糊涂。那就当个故事读好了。

《怪圈》读后感(二):自由与公平之争,明末难以逃出的“怪圈”

明晚期三大迷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是统治者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彼时: 统治阶层:皇权更迭,权力游移,党争尖锐,各为私利。 朝廷之外:贫富不均,民怨沸腾,天灾人祸,农民起义。 边境之上,后金崛起,骚扰中原,烧杀劫掠,虎视中原。 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似乎都难以逾越三百年的门槛,究其原因,无非土地兼并只需二百年便可完成所致。

每个王朝成立之初,历经战乱,富人财富清零,大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统治集团鼓励生产,百废俱兴。哪怕仍然存在不公,大众的容忍度也极高,与其分辨争夺,不如投入精力分切蛋糕。 然而王朝后期,土地兼并完成,生产资料集中于权贵之手。自耕农纳税不起,逐渐变成佃户或者出卖土地成为流民。 明朝自朱元璋规定,洪武十八年后新垦荒地“永不起科”,且农业税低达3%,商业税也仅3.5%左右。这样一来,无论政府怎样征税,都只能加在自耕农头上,问题是他们根本交不起。结果就是朝廷收不上税,财富都集中在土司、军阀、太监、宗室和内阁手里。

以上言论皆出自《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该书是吕峥继《明朝一哥王阳明》之后又一力作。围绕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历史事件始末,刻画了性格各异的君、臣、学、商、民,在“小冰期”“白银危机”“后金崛起”和“农民起义”的各种表现。 作者透过想象,为读者开辟一个新的矛盾视角,那就是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思潮与底层民众迫切关心的公平,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直至天崩地裂。 很难想象早在明末,民主思想便在中国本土出现了萌芽。黄宗羲更是提出当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然而却被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清军入关生生打断了。 攻入北京,逼死崇祯的是李自成,最终坐拥江山的却是清王朝,可见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并无能力统治。而他之所以能迅速取得政权的原因就在于给了穷苦百姓最想要的期望——公平。

反观崇祯皇帝似乎为历史背了锅,他时运不齐又逢天灾,但他本人多疑易怒,朝令夕改,无法信任朝臣,文官武将对他更是充满憎恨和恐惧。如此君臣离心相疑,对内处理不好阶级矛盾,对外又被清军钻了空子,实属自己把自己送进了死胡同,倒也不冤。 《怪圈》这本书挑选多个历史事件,详略阐释,从细微处放大本质。语言幽默,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很多角度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在对明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阅读本书,则更别有一番风味,值得细品!

《怪圈》读后感(三):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 崇祯死得有点冤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们与2022年挥别,喜迎2023年的到来!刚刚过去的元旦佳节是我们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迎来的第一个法定假期,各地的大型商超、餐饮场所、文旅场所人流攒动,城市熟悉的烟火气正在逐渐回归。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更在假期首日(12月31日)共接待游客两万两千人,1月1日预约游客数量达到了三万人。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大部分逛故宫的游客,都会顺便从故宫神武门出来到马路对面的景山公园去一趟。景山公园最大的两个亮点是可以俯瞰故宫全景和“明思宗殉难”处。

明思宗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在闯王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后,仓惶逃到景山公园,在亲信太监的陪同下在这里上吊自杀。是什么原因,让统治天下276年的明朝最终走上灭亡?崇祯到底是不是个昏庸的皇帝?明朝末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困局?

《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是历史畅销书作家吕峥,继《明朝一哥王阳明》之后重磅力作。本书聚焦万历、天启和崇祯所处的明末时期,在“暴君”与贪官、文臣等知识分子,以及“阉党”、庸众和民间起义力量等多方势力所激起的乱世之症状下,试图探索明朝兴亡之变的“怪圈”现象。

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庸的皇帝,连他的对手李自成从太原向北京进军时都出过一个告示,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若论私德,夙夜焦劳的崇祯也堪称儒家标准里的好皇帝。勤政、好学、俭德,吊死煤山时他写在衣襟上的遗言写道:“朕死无面目见祖先,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虽然这段话可能只是后人的杜撰,但仍可见崇祯的爱民之心。

然明朝之灭亡可以归为“此天亡尔,非战之罪也”,原因分为天灾与人祸两类。

先说天灾,崇祯执政的17年里,全国各地共发生14次特大干旱。其中,崇祯十四年的干旱时自汉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回,而翌年的那次也属于五百年一遇的级别。旱灾伴随着饥荒与瘟疫,极端天气让中国进入“小冰期”,降雨南移,粮食减产。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财富高度集中,食利者阶层和贫民的矛盾空前尖锐,民穷财尽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引发民间反抗力量的诞生。

再说人祸,君臣失和与制度失衡。有史家断论“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万历二十多年不临朝,奏章一概“留中”,庙祀派人代祭,官位出缺也置若罔闻,同文官集团对抗成为了主旋律。万历末年的辽东战事对军费需求有所增长,万历搞出一场长达十年的“矿税之祸”其背后本质是官商争利。矿监、税使专挑经济发达的地区收割,一番吸髓饮血般地压榨之后,所经之处“贫富尽倾,农商交困”。但上缴给万历的却不过十分之一,剩下的钱全被宦官中饱私囊,搜刮无度的结果就是民变四起。

到了崇祯皇帝手里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病入膏肓了。再加上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重大决策上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或任命错误的人。崇祯或许真的试图力挽狂澜,但历史的洪流最终淹没了他。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区别过往其他史学图书仅对历史重大事件进行叙述和分析,而是通过君、臣、内宦与平民等多方势力角逐过程,重现帝国末期的社会窘状,财政大权的失控,阶级固化、民不聊生引发了一系列官场与民间反抗的社会动荡问题。作者更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视角深入辨析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兼顾了通俗性与思考深度,非常值得细细品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