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宋盐榷》读后感锦集

《南宋盐榷》读后感锦集

《南宋盐榷》是一本由梁庚尧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宋盐榷》读后感(一):南宋时期食盐的重要性

这本《南宋盐榷》主要写的就是南宋时期的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本书是由九篇南宋盐业论文组成,每篇论文所完成的时期也不同,最早的一篇写于1986年,最晚的则是2006年发表的。这些论文均是作者梁庚尧亲笔所出,可以说对于南宋时期的盐业,他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以这种论文合订的形式出版的话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线索不连贯,不过这样也有个有点,每篇文论都专注于一个话题,所以说用于翻阅查证一些历史资料很方便。

既然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那么对于论文的格式也是十分标准的。作者为了能够让初学者入门,特意在前言中对书中的知识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盐榷这个名词在如今几乎很少出现,以至于我问身边很多人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盐榷就是对于食盐的专卖机构,南宋时政府垄断了这一产销途径。在那个时期食盐的买卖给政府带来了巨大利润,因为个人不让卖,食盐又是家家必须的生活用品,于是政府卖多贵老百姓都得去买。盐榷在此之前就存在,但是在南宋时期更为突出,对于研究也十分方便。

在南宋时期,政府对于食盐的榷卖有着比较详细的系统,对于那些盐产区还有销售地图,在书中都有介绍。彼时的政府将榷卖食盐当做是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地区的划分也十分明确,有些地方适合做盐产区,有些地方适合行销,这点也大大提升了利润。为了防止生产者将食盐作为私盐贩卖,政府则以较工本钱略高的价钱收购。每个地区的生产方式又不同,盐井也不是人为可控的,所以难免有些地方会不好管理。这时那些大盐井就归政府直接管,而小的比较分散的就交给民众管理,只不过他们需要上税,然后自己生产营销。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不放过一丝赚钱的机会,将这个盐业垄断得彻彻底底。

然而再怎么严密的制度也会有漏网之鱼,民间的私井越来越多,如此巨大的利润很多人都愿意去冒险。直到南宋早期的时候四川实施了引盐法,私井变成了正规的,但是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来对于食盐的买卖政府一直在更新政策,在很长一段时期食盐的收入都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所以说这一经济来源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兴衰的,本书对此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南宋盐榷》读后感(二):梁庚尧:南宋财政与食盐管理

——读《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

作者:姽婳小术

我还在杭州的时候,给林正秋教授出版他的《南宋都城研究》。和梁庚尧教授的这本《南宋盐榷》一样,也是厚厚的一本,满满的都是史料。两者不同的是,林正秋教授研究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文化,而梁庚尧教授研究的是南宋的盐。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景定彗星》中说:“盐榷太密而商旅怨”。可见食盐、政府以及商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贩盐都是有市场调控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梁庚尧教授在书里全面的讲解了南宋食盐的兴起和产销。

盐者,自然之货,不劳民不害物,而为富国强兵之本。

“盐榷”一词,意指:政府对食盐产销的垄断专卖。政府对于食盐的垄断市场,是自春秋时期,管仲劝告齐桓公实行盐买卖以来,被认为是一项国家兴旺的财源。到了前汉,汉武帝为了减轻由于军需得用上升所面临的财政赤字,才建立了政府对盐的专卖制度。同样的,在南宋初期朝局不稳的情况下,食盐专卖同样是支持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

既然讲到了“专卖”一词,就不得不说一说控制“专卖”的手段和方法。这也是梁庚尧教授在书里讲到的盐政,如南宋福建的“钞盐法”。所谓钞盐法,就是由商人向中央政府的榷货务纳钱,算请盐钞,再到产盐州县,凭盐钞请盐,运销于指定的市场。南宋政府通过发行盐钞,实现了食盐从直接专卖到间接专卖的转变,这种转变给商人提供了获取利益的机会,也为政府提供了便利。

梁庚尧教授在书中指出:郑兴裔上书,说福建上四州私贩盛行,而盐钞商销,未必发卖得出,至于官鬻则具有垄断性,受私贩的影响较小。

“官鬻法”,即政府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由此可见,在福建地区,盐钞未能真正的大范围实施起来,以商取代官鬻的方法并没有成功。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四川的引盐法,南宋的私盐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做更多的解释了。梁庚尧教授在每一篇文章结尾都会做一个总结性话术,对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等历史研究非常的透彻。本书也是研究南宋经济的重要文献之一。

《南宋盐榷》读后感(三):南宋盐之风云

2011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核泄漏,人们认为海盐都核污染,所以一度出现抢盐的风波,那段时间一盐难求。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说没有它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事实上,每个人的饮食中都少不了盐。盐,是一种最基本的调味品。早在战争年代,盐就是重要的战争物资。老一辈们都说,不吃盐就没有力气。不论放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盐都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我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关于盐务的发展、了解各个时代关于盐的一些历史故事,但是却没有读过一本专门写盐的书籍。《南宋盐榷》首开先河,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阅读一本关于盐的论文集。此书的作者梁庚尧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台大教授。他专研宋史。《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这本书中集合了他的九篇关于南宋盐业的论文。既为论文,那么每篇都有三大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

初略看一遍,知道梁教授写的每篇论文大致分五或六节,包括:前言、正文、结语,而正文又根据论题进行展开,根据时间脉落有递进、层次深入。

九篇论文,概括而讲,主要分析了南宋时期淮浙、福建、广南、四川几个地区的盐政,另外,还有私盐,以及私盐的防治。

淮浙靠近东南沿海,自古有“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渔盐兴旺地之称,淮浙一带还有盐城、盐官、海盐,这些与“盐”有关的地名一直沿袭至今。这些地方也的的确确都是自古就盛产盐。譬如:盐城就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梁教授在《南宋的淮浙盐场》一文中细讲了淮浙盐场的分布,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内外忧患,盐业也一度受战争的影响而破坏,所以,南宋政府待局势稍稳定后,便重整盐业,该论文中结合图表清晰明了地讲解淮浙海盐产地、盐场分布位置。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当时政府条文,论证充足,有说服力。

从整个南宋盐业发展和控制来看,主权是掌控在政府手中的。政府官盐专卖的垄断,既保证了盐的正确运营,保证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存在买盐贵、买盐难的问题,即使民间经营盐的生产和运销,但是民间靠盐的收入微薄。随着赵开盐法的推行,以及时局动荡,私盐贩卖日益凸显。南宋政府对“盐榷”以外的私盐产销有严厉的处罚规定,在《南宋政府的私盐防治》这一篇文中,我们有了系统的了解。梁教授引经据典,官方的条例规定都收集解释得十分充分,从中我们也获知了南宋的盐政管理制度。

在浙江有个地名叫“盐官”,原本这个地名是官名,是在此地任命了一位“盐官”因而得名,盐业的兴盛,给政府带来的利润,政府不可能不管控,从《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一书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此书对于研究南宋盐政十分有用。如此系统的研究探讨,实属“盐”行业少有。

《南宋盐榷》读后感(四):历史存在于细节中

盐铁专卖肇始于汉武帝,桑弘羊与文学大夫争论之后作为历代国策执行,而盐铁论记录了当时双方争论的唇枪舌剑,成为千古奇文。虽然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利益摆在那里,盐铁专卖在西汉之后再也没有争论,被所有政府继承了下来。但是这无形中造就了一支历代王朝的掘墓人队伍:私盐贩子。历史有时想想真是非常的有意思啊。

本书专论南宋盐榷,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为什么呢?承平盛世,没有什么波澜,常常是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变化都是慢慢积累,看着不明显。而南宋本就是半壁江山,常常遭受战祸,所以这个时候国家政策的执行和现实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时候的历史看着格外真切,变化明显。

历史常常在细节里看得最真。读本书有几个细节读得最是有意思。一个是食盐专卖的控制手段。在宋朝,制盐工人是世代的职业,不允许变更。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控制手段控制:每个盐场有专门煮盐的灶,亭户煎盐必须到这些指定的灶去熬煮。每个灶熬煮一昼夜为一次,每次熬煮都要向政府交付足数的盐。交付足数的盐之后,政府按照政府收购价格付给亭户钱。但是有的亭户技术好,一灶熬煮的盐超过政府规定的斤数,多出的盐叫“浮盐”,这一部分盐为了防止流入市场成为私盐,政府以超出政府收购价一定比例的高价收购。这一段如果熟悉历史的人看了,一定会觉得特别眼熟。对了,跟我们以前的市场经济模式几乎没什么差别。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古代政府是盐铁专卖,而当时的计划经济是想控制所有的物资生产而已,手段其实差别不大。

第二个细节是温州台州一带靠近海边,也有不少盐场。在南宋中兴的那段时间,别的地方盐的产量和销售都越来越好,给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是温州台州却关闭了一部分灶,甚至盐场。原因是温台交通不便,各地盐商不愿意去温州台州买盐贩卖,路费和路上的消耗太大了。另外一个次要的原因是福建和温台二州本地的私盐盛行,私盐质量好价格低,甚至连政府官员都购买私盐,所以官盐压货严重,卖不出去。想想现在的温州经济如此发达,但是那个时候交通很差,制约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真是令人感慨。而一个因素的影响有着所谓的蝴蝶效应,可以影响一个行业。

第三,私盐从来都没有被完全禁止。利之所在,总有悍不畏死的人以身犯险求取暴利。不过最令人惊讶的是军队参与贩卖私盐。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军队的费用是政府拨给。但是在南宋后期,各地战乱不已,整个政治体系开始崩溃之际,军队为了生存,开始参与私盐贩卖。一来,军队也要生存,这是需要花钱的;二来,军队毕竟是个暴力机构,哪有那么多情操和理想?常有人说,崖山之后没有中华文明,大概是酸文人的牢骚罢了。读读这些真实的东西,大概就没有这些酸文假醋的牢骚了。

本书条理清晰,读得很是舒畅,是一本好书。

《南宋盐榷》读后感(五):精深严谨的南宋盐业管控研究

盐,作为佐食必备,如粮食一般关系民生。不仅食盐本身是日常生活必备用品,食盐生产和销售的产业,也关系到不同盐产区众多从事食盐生产的盐户的生计、盐商的收益,更关乎盐产区的地方税收以及中央税收。食盐产业,可谓牵动地方社会安定的重要环节。

为稳定民生,自我国古代,政府对盐业就加强管控,各个食盐产区都设置专管部门和专职官员,对盐业管理也下大力气摸索了很多行业运营模式。盐业在财政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研究盐业的历史,对当今财政和经济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学家梁庚尧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对盐业历史非常关注,多年来对古代南宋时期的食盐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篇研究论文。在《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这本书中,收录了梁庚尧先生研究南宋盐业的九篇论文。

这九篇文论之间虽然间隔周期很长,也并非在统一规划的框架内编写,但同属南宋盐业研究范畴,各篇论文研究侧重点不同,覆盖全面,涵盖淮浙、福建、广南、四川等不同产区的盐场、运销、盐政,福建钞盐法和四川引盐法的专题研究,私盐及其防治。九篇文论互为补充,集结成书,被梁庚尧先生看作是“唯一较为全面且尚能自成首尾的研究”,是一本非常精深的研究著作。通读《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这本书,不但能够对南宋盐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更能体会到梁庚尧先生做研究的求真务实和严谨诚恳。

小小的佐食盐粒,于我们而言太平常。在日常餐盘之中,除非口味轻重不符,否则,盐早已成为食而不觉的存在了。然而,我们并不了解从盐场到餐桌,小小一勺食盐所经历的繁复行程,也无从知晓中间经过了多少人力劳动的支撑。

相对于今日的发达,古时的盐业产销则更艰难。单只交通运输一项,古今的差别就已经如同天渊。今天我们有统一发达的产销网络,可以进入身边的超市和便利店,随手买到食盐。而古时,不同产区有不同的管理运营机制,从盐场经官方收购、转运、分派盐商到家家户户,已经是非常周折。若再涉及战乱、货币不稳定、跨地区周转等情况,中间过程就更加复杂了。

南宋的各个盐产区,产业管理各有特点。中间有过一些短期的盐业繁盛时期,钞法合理,实施得当,有效管控流通,盐户生产积极性高,给地方带来高额盐税收入,平民和政府双双获益。然而各种战乱支出、货币波动、财政重压之下,长期积弊蚕食行业健康,也造成了很多食盐太贵甚至无盐可买等混乱情况。想要拨乱反正,极其困难。

如若盐业管理混乱,再加上官员舞弊、克扣,严重影响盐户生计和民众生活,很容易引发地方性混乱,甚至盗寇横行。比如当官盐过于昂贵,让平民无力负担时,民众就会想方设法去获取私盐。民间故事中就经常会提起乱世中很多草莽英雄曾经贩过私盐。

在宋代,人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可见盐业于宋代的重要性。梁庚尧先生这本《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研究内容全面而深入,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论述严谨,是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南宋盐业问题的精彩作品。

2017.09.01雾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