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1000字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1000字

《给孩子的截句》是一本由蒋一谈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一):一本很有意思的童书

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蒋一谈先生的《给孩子的截句》,上市仅一周就加印了。这本童书到底有着多大的魔力?让我们来一起翻开这本号称“写给孩子的书,却连大人都被迷住了”的诗歌绘本。

截句,最美的现代诗歌。

这可能是最短的文本。一行两行三四行,没有诗歌题目。

暖心的文字与优美的绘本在一起。

这就是这本童书,可以在暑期大行其道的缘由。

孩子们只要拿在手中,就无法放下的一本书。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二):乘着诗歌的翅膀

你拥有一份诗心吗?诗心是什么?诗心是一种美好,这份美好,像一双翅膀,从俗物中带起我们,去飞翔,飞翔在我们生活的小世界之外的那个更广阔的天空,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辽阔的大世界。在那个大世界之中,我们的小世界的烦恼是那么不值一提,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却像珍宝一样大放异彩。这本《给孩子的截句》,就像是这大千世界中的一件珍宝,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着孩子们开始他们珍贵的诗心之旅。

截句,是一种短诗,它比诗歌更灵活,可以记录下我们在生命之中某些瞬间的感悟。而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的截句,通过看这本书,孩子们可以进入一个奇异的诗歌世界,也可以通过学习开始他们的截句之旅。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随意翻看这本书,每看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那种感觉,是欣喜,是美好,是心安。

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一是截句的意境,一是配图的意境,二者的组合,是一个整体,仿佛本来就该如此完美,只是"妙手偶得之"。所以真的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和创意编者,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份新奇的感觉,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美好的艺术体验。即使是没有插图的一页,只有短短的截句,却像中国画的留白一样,有着丰盈的意境。就像空空的房间,有一盏灯亮起,整个房间就溢满了希望之光。

诗歌,也就像我们的生命之光,未必时刻伴我们同行,但只要有一颗诗心在,生命之途中就永远有一束希望之光照耀着我们,让我们在成长之路上不再孤独。

打开这本书吧,收藏这本书吧,让我们的孩子,在书架上就能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乘着诗歌的翅膀,翱翔在丰富的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三):截句,送给孩子,还有童心未泯的你

初识蒋一谈老师的《截句》,是2015年的冬日。短短几行文字,看起来不起眼,仔细琢磨,却是意味深长,细细回味,更是余兴未尽,令人惊艳。

“我时常被雨淋透/我还未遇到喜欢的伞”,多么傲娇的语言,没有遇到喜欢的伞宁愿被雨淋透,或者还有一丝心疼,为那被淋透的心。心随诗动,于是我有样学样:“在回忆之前/我拉上厚厚的心帘。”

“夏末初始/夏天开始了/夏末秋初/夏天过去了”,夏天走了,新的季节又要来了。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轮回,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轮回。

再识《截句》,是蒋一谈老师的《给孩子的截句》。清新的封面,精致的装帧,简短的诗句,唯美治愈系的配图,每一个拿到手的人都赞叹不已,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给孩子的诗歌绘本,也可以称得上是家庭诗歌教育的范本。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年级都会选入几首现代诗,足见学校语文教育对现代诗歌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诗歌也以她的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以及分行排列的形式总是被作为亲子阅读最推崇的文学形式,截句又是极具现代气息和开放姿态的,在情感上与我们更为接近,更易共鸣,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喜欢,甚至模仿。

“小鸟落在窗前/放下陌生人的故事/轻轻飞走了” 。画面感极强,小鸟为什么来我们家?它为什么又走了?它带着我们家的故事又去别人家了吗?孩子也许在自言自语,但这又何尝不是孩子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表现。

“世界那么大/蚂蚁那么小/我要带着蚂蚁去旅行”。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虽然有一份洒脱和淡然,但多少都会有成人世界的世俗和无奈。孩子的心思和成人却完全不同,责任感和爱心跃然纸上。

“我的心事/一层又一层/我是心事建筑师”,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的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满是揪心的痛和深深的害怕“被孤立”的恐惧。也许这本小书能帮助家长们重新认识孩子的内心世界,打开孩子的建筑之门,走进孩子的内心。

“男孩的影子/滑过女孩的脸颊/窗上的小鹿看见了”,看到男孩影子的岂止是窗上的小鹿,还有女孩内心的小鹿。

“书上说/妈妈和女儿的关系是有期限的/我讨厌这个作者”,女儿对妈妈的热爱和不言而喻。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们多陪孩子朗读诗歌吧,不仅能帮助孩子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更能增强孩子的语感,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最后,送一首诗给童心未泯的你,希望能给生活在抑郁、压力中的人们送去一抹淡绿和持续恒久的舒畅。

“雨打芭蕉/芭蕉很烦”,也许你以为的爱并不是我需要的,“你为什么把我打湿/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这又是多少人的爱情滑铁卢。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四):属于孩子的诗歌城堡

谈起儿童与诗歌的关系,有一个广受认同的说法: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比起成人,孩子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对于富于乐感的诗歌有着自然的敏感和亲近,事实上,许多孩子初次感受到语言和文学的乐趣,都是通过童谣或儿童诗来实现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就曾说:“诗歌,它至少与音乐或绘画艺术一样,是幼儿的制作、感受与知觉系统所易于达到的。”

人们对于儿童诗的印象,通常是格调明朗,风格清新,充满各种自然界的亮丽意象,如太阳、花草、小鸟、蝴蝶,一首诗不仅有画面,而且有情节,有对话,诗句韵脚整齐,节拍对应,词句复沓,回环往复,形式工整,在主题上则以表达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友爱互助等为主。然而中国画报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给孩子的截句》却打破了人们对儿童诗的这种固有印象。“截句”是一种极短的短诗体裁,体量只有三四句,没有题目,每一首截句都力图用简洁的语句描述一个画面、一个瞬间,表达一刹那间的思绪与感悟。而写给孩子的截句,保留了截句的基本形式,在表现内容上既贴近孩子的趣味和欣赏水平,又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小读者的理解力和表达需求。

书中所选的截句,有一部分以孩童的口吻写成,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童真童趣,如:

给花浇水时/顺便给花的影子/浇浇水

老师,为什么要说/一个一个的女孩,而不说/一朵一朵的女孩?

也有一些截句,写出了某些孩子所面临的现实的无奈,以及难以逃避的负面情绪。如:

爸爸说/他的故乡变了/再也回不去了/我握住他的手

我抱起一块石头,心里的孤独轻了许多

截句写出了父亲的怅惘,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写出了孩子所面临的孤独和忧郁,调子并不明亮,但无疑更加真实而耐人寻味。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如同禅语机锋般的三四句,什么孤独啊寂寞的,孩子能读懂吗?对于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也就是7岁以上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被人当成小宝宝来哄是很烦恼的事。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可,渴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也许他们的经验与阅历不够丰富,表达方式也不够熟练,但是他们的感受力之强、内心世界之丰富常常超出成人的想象。他们不仅可以读懂这些稍有蕴藉的截句,而且相当一部分孩子还可以尝试自己写截句,抓住日常生活中对周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细微感受,结合天马行空的联想和想象,好的诗句往往就诞生在灵光闪现的一瞬间。

一个连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从小就拍着小手唱儿歌的孩子们,往往在上了小学之后就失去了对诗歌的兴趣,甚至对读诗产生畏难和抵触的情绪。人们向孩子介绍诗歌的努力为什么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究竟怎样才能重新唤起孩子对诗歌的亲近感,帮助孩子保留或寻回与生俱来的诗心?《给孩子的截句》无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给孩子的截句》读后感(五):初见即欣喜 ——关于《给孩子的截句》最想说的一段话

“截句”这一新的诗歌创作体裁,说实话,许是囿于识见,之前未曾读到过。更不曾想,当这一开本不大不小的精美书刊,就那么以恰恰吻合某一心灵尺度的样子呈现在笔者眼前时,竟然使我内心泛起一抹澄净与空灵,似乎纷繁日常中积重难返的繁杂与空洞,在遇见了这些只字片语之后,纷纷开道逃逸,留给读者的,是妥妥的清净与安宁,不多也不少。

没错,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截句”,轻轻盈盈,简洁朴实,寓哲理与情思于生活中的小片段、大情怀,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错杂的句式,悠悠然间,也就润物无声地滋养了属于童蒙的妙曼时光。不得不说,在各类儿童读物良莠不齐地粉墨登场之际,我会选择它,选择它作为孩子们的“手本”,慢慢读,甚至隔着岁月的光阴,重拾起来再读,再再读,因为,“截句”文本似乎是图文清雅呼应着的“魔本”——垂髫稚子也好,舞勺、舞象之年之罢,直至而立或不惑,再延伸至耳顺古稀……不同的人生阅历者,都能从中品出新意,品出人生的不同况味,我想,这一点是“截句”的终极魅力所在。

记得少年时迷恋上了日本的俳句,尤喜读松尾芭蕉,清寂优雅的哲思,超凡脱俗的意境,于一瞬间,以去繁就简的禅意模式把内心的一切聒噪“涤荡”开去。俳句,本也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今的“截句”不仅不失其中的蕴藉之味,更是新添了一股清新之息,更稳地“号”到了时人的生活之脉,直击心灵幽闭处,呈现纡徐回环之趣,且在“截拳道”的美学功夫里,暗含飒爽利索之初心。

又说中国古典的诗文画,向来讲究一个“留白”,我亦始终觉得生活处处宜留白:留白方能生发,方能天地无限宽,而截句,正完美诠释了留白的魅力。古典的绝句亦喜好留白,但是形式的规则化过于“阳谷白雪”,似乎少了一点截句的恣肆与亲和,也许,现代人更青睐在截句的“图文互唤”中,细细地咀嚼与品咂,给蒙尘的心灵做减法,重拾纯净之信念,从这一角度说,“截句”是治愈系大师,无形的大师,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要达到这一妙境,仰仗的还是读者本人“悟与化”的水准。

当然,不急,一切缓缓来。诗人呼唤全民诗心的“玲珑构筑”,一行两行三四行,剥离了所有形式的束缚,甚至无需目录与标题,这是对传统的反驳与重塑——诗歌,不是象牙塔里遥不可及的物什,无需刻意雕琢与华饰,它是人类与普罗万物之间的对视,朴实又雅致,瞬间迸发,自然流淌。所以,创作“截句”的先行诗人们,无疑是开放豁达的,他们呼唤“诗三百”般的全民性融入,他们尝试搭建起孩子们创作“截句”的平台,他们在返璞归真的路途上,先行一步,走得自然而舒展,了无筚路蓝缕的艰辛作态。正因为如此,笔者方认为,这才真正是自由开放且贴近灵魂的“至诗”,这才是实实在在尘埃落地的“给孩子的截句”:我们的孩子是孩子,而我们成年人,永远也是宇宙自然的孩子;所以,我们都是孩子,诗歌是写给我们所有人的!

再赘言一句,在汗牛充栋的读物中,初见即爱不释手的,寥寥,截句当属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