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人的行当经典读后感有感

他人的行当经典读后感有感

《他人的行当》是一本由[意]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一):努力让自己快乐

读完普里莫·莱维的这本《他人的行当》,你会被他诙谐的文字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错觉,我们的时代好危险,难道我们的生活就是珍爱痛苦吗?如果你读完之后也产生这种想法,那么只能说明你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

43篇散文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作者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都表达了出来,作为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人,莱维的伤痕不仅在外表,更在内心深处,那么要挑战残酷,就必须有勇气。堂而皇之地展示残酷的方法很多,但是向命运屈服、向挫折低头经常成为人们的首选,残酷在威胁呼啸而过时不言自明,很少有人能够冷静乐观地面对残酷,更无法静下心来接受残酷的洗礼。

随意地轻视自己行为的时候,恰恰折射的是冷漠无情的体验,莱维对老宅的眷恋并不是觉得这是他的家,毕竟连过世他都选择在这个老宅。书中莱维还提到了蝴蝶,提到了破茧重生。

快乐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创造实现的,当你面对残酷生活的时候,你需要运筹帷幄,化解矛盾,才能实现寻找快乐的源泉。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每个人的信仰又都不一样,如何从残酷的生活中自我解脱,在经历残酷的过程中重塑自我,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是这本书所蕴含的真正财富!

文/阿晨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二):最快乐的文字体会最美的世界

《他人的行当》这本书的作者是普里莫莱维,一个意大利犹太人,他不仅是作家,更是一位化学家,从事工业化学三十多年。好吧,化学家都这么努力写作,我们又凭什么不去努力呢。

《他人的行当》这本书是随笔集,大部分都已经发表。无论是从《蝴蝶》还是《从天空传来的信息》,都可以看出,世间对大自然的态度,作者既赞成,又提出疑问, 又从这里引出更深层的问题,就如同作者所言,他是以技师的眼光检视文学。

有一篇写在人类登月前。登月是人类最细致且最漫长的旅程,是去见人类所陌生的地方。作者对这一步进行了如散文般的分析,领土扩散。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看未来,作者还回顾了过去。当然登月还是迈出很大一步。感觉是散文类,愣是读出科普书的效果。

作者普里莫莱维写了很多小说,散文和诗歌。特别是“奥斯维辛三部曲”中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被称为是最苦痛的莱维,这本《他人的行当》之书就是最快乐的莱维。

从来没有想到竟然会看到一篇关于跳蚤的文章,比如这篇《跳蚤之跃》,作者指出所有动物中,最应该敬佩的就是寄生虫。巴尔扎克的《都兰趣话》中曾讲过如何分辨抓住的跳蚤是公的还是母。而在《浮士德》中国王把巨大的跳蚤当儿子。天哪,竟然不知道跳蚤这么有名。文章里的跳蚤是被修饰过,美化过的。而在显微镜下的跳蚤如同恶魔一般。

读莱维的书,就如同读百科全书,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每一篇的主题都特别有趣,从生物如青蛙,鸟类到风景,从登月的实事报道到显微镜下的世界,却都让人读得欢欣雀跃。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自然界生物的细致观察,对大自然充满了疑惑,敢问敢想敢认证。

特别是《关于人为什么要写作》一篇,作者把写动的原由归纳了出来:驱动力,或是奖励,或是名气,或是理想;自娱与娱人,写作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教授别人,传授知识;改变世界。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为什么身为一个化学家,却热衷于写作,他把自己看到的感悟的写出来,他在写作中自娱,一种精神驱使着他写下来写下去。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三):另一种可能

若非奥斯维辛,若非笔耕不辍地讲述历史,普里莫·莱维会成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吗?在没有自媒体的时代,普通人想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崭露头角是困难的,可能无关才华。莱维原本是个化学家,他忠于自己的职业,即使在写作时也不忘以专业作比,《元素周期表》即是一例。而声名鹊起后,莱维仍以“他人的行当”形容写作。他从未失去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耐心,像拿着永不离身的仪器和工具,观察并测量万物,不需要遵循什么经验规则。在《他人的行当》一书中,莱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由科学家书写的冷峻的温热。

即便经历苦难,莱维也爱着万物的美,他还能感受到事物的温度:“一些星星放射出比我们整个星系都更强烈的能量,像我们显现出的却仍旧是它们最原初的模样。还有一些星星不比一杯茶更温热”。那根本不是在描述星辰,简直是在体验它。既有互动的亲密,又不至忘我失态。

莱维最熟悉的,当然是化学。在他眼里,化学元素本身就像性格各异的个体,只需自然结识,无需死记硬背。那是绿色的氯、紫色的碘、色彩缤纷的铬;是“重物”钡、是“发光物”磷、是掩鼻而过的溴和锇;是“因水而生”的氢和“因酸而生”的氧;元素镓由法国人发现,名字源于拉丁语里的“公鸡”,德国人认为这是在向高卢致敬,针锋相对地给他们发现的新元素起名锗(germanium),其寓意不言而喻。科学也常怀感性的投射。

谈到自己的“工具”,莱维致力于解决工程问题时,曾因见识所限及对诸因素考虑不周,险酿大祸。因此悟得,我们不仅不该片面纠缠德为才先,连才干本身都未必能以“专家”辨之。拥有“与时俱进的才干”是难得可贵的。又如,谈到重读旧书的感受,手中仿佛多了放大镜,而大多数作品是经不起如此细看的。这令人多么惊慌,而写作者若如此检视自己的作品,恐怕都要付之一炬了。莱维也实实在在装备过新工具,如文字处理机。可是当写字的过程简化之后,文章却多出了“不必要的文字”,以何工具傍身,暗暗透露了我们的可能性。

在唯科学、唯数据论兴起之前,莱维早就推荐过一本“写满古怪数据的书”。他写得颇有哲学意味,许多古怪的、不明就里的、又一本正经的计算,乍看不具实用价值,却让人玩味再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金子并不是最值钱的,钚要比它贵30倍,中子则比它贵百万倍。可谁要是囤积钚得被辐射死,而囤积中子得承受它只有16分钟的半衰期,也就是说,才买了一公斤的中子,一刻钟后就减半了,一小时后只剩下1/8了。再看看其他的无用数据:一个办公室文员每天生产两公斤废纸;圆珠笔写一公里字迹的墨水钱,跟司机开一公里路的油钱相当。若不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眼前,如何说服我们的直觉!它们并非科学,却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一种激励。莱维的写作与此相类,也是以工具去探索边界之外的世界。或会令人感觉徒劳,但它时常暗含事物的另一种可能、世界的另一面。

——己亥年读普里莫·莱维《他人的行当》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四):《他人的行当》--好奇心让这个化学家热爱世界

中国人总爱把“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挂在嘴边:既包含了对别人从事行业的敬意,对他人所从事行业的秘密的适当距离感,也带着希望他人“不懂不要乱评论”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骄傲。所以,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也很容易把许多在性格上并不十分坚定的人触类旁通的机会抹杀掉,让他们错失从更多角度探寻这个世界的机会。

然而,当战争来临,一切行当的有序理性全然被打破,一些人甚至只是因为所属的民族被人敌视,就要被剥夺生命、健康、工作、财产、尊严等一切我们平日里珍视的东西,那时,又会是什么支撑一个人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呢?一个人又应该怎样努力平抚战争遗留下的内心的创伤呢?

对于普里莫·莱维,也许不该在提起他时,总要说一遍“他是一名犹太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这个事实,相信他自己也更愿意让别人介绍他时,说他是一位化学家,是一位“对他人的行当满怀好奇的入侵者”,所以,才有了这本情趣盎然的文集--其中,满是他处处怀着对这个有幸跨越过苦难、更能正视疮痍的时代的热爱。然而,这种从个人的所思所见,把对各个行业的细微处的思考,贯穿以对人生的含笑的悲悯,则只能是那些曾每日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人能有的心态。他自生至死都心心念念的、装满记忆的房子,曾迎接他出生,又无力挽留他一腔决然的去意;而在“卡斯特罗六世”上的三十个小时,又让他体会到了远行中的诗意;组装玩具、外祖父的店的故事见证了莱维关于感情的早期“试水”等怀旧的一面;跟登月计划有关的巨大仪器、心理测试、文字处理器等事物,无疑又都充满着“现代感”;蝴蝶、甲虫、跳蚤、青蛙······它们每一点属性的变化,是人类说“有益”或“有意义”才有价值保留的,还是人类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侵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写作,有什么要对年轻的读者说,怎样述说才有意义,其中,到底哪些才是莱维最终想表达的呢?······一篇篇感情丰沛、内容肆恣却绝不凌乱的文章里,莱维不知不觉间,就以自己的好奇和热情编织了一张诱人靠近的“网”,他独自居中稳坐,巧妙地扯动文字的丝线,旁通拉伯雷、但丁、乔伊斯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们的智略和感悟,以日常中每一点获得的新知引发的思索,去触动他人的心弦--那种犹如本能的对文字的使用能力,简直使莱维自己分分钟要化身成他自己并不喜欢、却让人觉得最像他此时样子的“蜘蛛”大师了。

《化学家的印记》,是试管在手上留下的疤痕;《化学家的语言》,是各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融汇成的“大杂烩”--事实上,每个人在各自的人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都在提炼分析自己所在世界的化学家?即使起初也会因“试管”不够好、偶然的失误受伤,也有机会自己“修正错误”,“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学会了什么’的感觉,这和生活教导我们的‘学到了什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只要始终有着和莱维一样的对世界的热情和好奇心,只要始终和他一样,愿意勤于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不光是自己的事业,就连他人的行当,多数也会是让人感到世界的色彩愈加增多的快乐之源。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五):43个他人的故事

图1 封面

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散文的形式,讲述了43个不同人、物所经历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或短或长,但是每一个故事都透露了特定的意义。

图2 目录

作者从开篇讲述自己的住所,到蝴蝶、甲虫等动物,再到自己的职业的特点,抒发着不同生物、人类所各自携带的特点。

图3 精彩内容一瞥

这些故事天真烂漫,发人深思,读后就会去思考这篇散文中要传达的意思。

图 4 精彩内容一瞥

每一则故事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哪怕再读一遍也是值得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