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樱桃青衣经典读后感有感

樱桃青衣经典读后感有感

《樱桃青衣》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01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青衣》读后感(一):真实生活里的酸楚与温存

20171105

刚读完第一篇 蕉鹿记 怡微一向的沉练 而又在里面仿佛看到她自己所经历过的家庭 但是这样市井人群里的家庭生活 仿佛是怡微擅长且一直书写的话题 非常能戳到人 但也希望有新的风格~

20171122凌晨

读完全本想抱抱怡微 又感动 又心酸 衰亡 不幸福的婚姻/离婚 失父等元素贯穿始终 叫人心中生出诸多酸楚

《樱桃青衣》读后感(二):平庸是福

图书馆里随手拿的书,读完了,心里堵得慌。被刀轻轻割过似的。因为锋利,初时不觉,慢慢洇出血来,作痛。

张怡微笔下是市井琐屑中的悲凉,总让想起张爱玲,或者萧红。不动声色的承受世间的苦,那些苦,寻常的很。但是剥夺了生活中的热气,彻骨寒。篇篇都是生死,处处残缺。反复提及父亲的早逝,母亲建立新生活的疏离。她是那个乖乖的孩子,知道撒娇没有人疼,体谅了所有人的难。或者并非体谅,而是被动接受。不接受,也没有选择。她让你看清袍子上的每个跳蚤,她像《杀手不太冷》里那个孤苦的小姑娘,让你恨不能,隔着文字去抱一抱。

李娟,张怡微,还有萧红,张爱玲,还有很多女作家……都有一些共同点:早慧敏感,原生家庭的残缺,让她们耿耿于怀终生的遗憾。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成就了她们的文字。如果这是写出好文章必备的条件。哦,我亲爱的女儿,宁可你,作文保持及格的状态。愿可以幸福得平庸吧。

《樱桃青衣》读后感(三):如蕉鹿一梦,樱桃青衣

1

大概是今年2月的时候,得知怡微的新书《樱桃青衣》将在下半年面市。后来4月的一次活动与怡微见面,又提到《樱桃青衣》,于是更加确定了即将在夏日见到这本新的短篇集,之后又陆陆续续看到怡微分享的新书进展,终于,八月的第一天,《樱桃青衣》切切实实拿在手里。米黄的封面描了一只鹿头,想必是映照第一篇小说《蕉鹿记》的意象。书封摸起来且有一种纸纤如同嵌丝的手感,很喜欢。

《樱桃青衣》收录了九篇小说,一篇后记。小说分别是《蕉鹿记》、《度桥》、《过房》、《双双燕》、《哀眠》、《故人》、《你心里有花开》、《爱情的完成》,以及《樱桃青衣》。

《樱桃青衣》读后感(四):喜欢这本书最后一个小故事

最后一个故事《樱桃青衣》,也是整本书的命名,是我最喜爱的。说到为什么喜爱,大概是因为这篇故事提及的人和事都给我一种现实感吧。

故事中的“我”的母亲再嫁,“我”看见了继父有关他们生活的朋友圈,也见证了他们一家的其乐融融。还有那个与“我”交情很深的男性朋友,我们互相关心爱护,甚至超越了朋友的界限,虽然最后没能在一起……

“我”是孤独的,但我在读的时候又感受到了“我”在孤独中还有一种对生活无所谓的从容与不在意。于是“我”虽然经历了母亲再嫁,台湾遭遇地震,好朋友的隐瞒这些看起来并不如意的事情,仍能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去叙述故事,并没有表现出大起大落的心情。在这过程中我浮躁的心似乎也随着“我”的叙述而变得平静下来。

当然这个故事也不乏温情的瞬间,比如年夜饭,“我”和母亲他们一家子吃。

一直都很喜欢读这些温情但又有些孤独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人的心宁静,从而能与故事里主人公感同身受,体验一把他们的人生。

如果说《樱桃青衣》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是内心的宁静,那么前面的一个个小故事便让我读了之后心里有些郁结烦闷。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那些故事或者说时代离我是有一定距离了,读起来疏离又陌生,让人难过。不过我知道,那些故事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是现实的。之前听别人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用在这里挺合适的:不可能用圆满的结局去冲淡现实的力量。我们都想要大团圆的结局,但学会面对与适应那并不圆满的现实,可能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吧。

《樱桃青衣》读后感(五):生活本身就是不断的“度桥”

在我心中应该是三星半的水平,前一本小说阅读是台湾作家朱西甯的《铁浆》,接档阅读下来,还是觉得张怡微的小说过于轻飘飘了些,像是象牙塔里的人通过想象试图描摹一种既平静又动荡的生活,应该也试图刻画背后的易与不易,难与不难,痛苦和隐藏的痛苦,但是力所不逮。

故事背景很多都设定在残缺的家庭里,丧偶(或离异)单身女性和孩子,和死亡、医院有很多牵连,有关注作家的公众号,可能和当时她外婆住院有一定的关系。总得来说《樱桃青衣》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篇,太平了,不像小说,也没有诗化小说的能力。“度桥”里的人物很失败,笔下的男性一点儿也不像男性,男性之间的友谊也更多具有女性的特质。但是我还是很喜欢“想办法”这一寓意。《你心里有花开》和《过房》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两篇。一篇是女性友谊,一篇是一个男性临终之前对爱的释怀。《你心里有花开》是真的让人难过,女人的一辈子为了孩子、丈夫,却常抵不上朋友之间的一些好。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我在计较过你,你也计较过我,但是没关系啊,反正最后都算不清,我在你身边送你就好啊。《过房》是一种爱而不得,心里有很多爱的人容易付出,四个人保持着一场畸形而古怪的关系,但是墓碑上,却什么也不会记载。想起波兰女作家的一首诗,好像是《履历》,真正重要的事情总是不会出现。

看了书名,搜了搜《樱桃青衣》和《蕉叶覆鹿》的典故,人生宛如大梦一场,不过也不重要,生活中最可爱的时候就是“总一些的工具,以搪塞,实际是搏斗,与性,与孤独,与爱,厮磨与缠斗。” 有的句子看过去轻飘飘,但是很漂亮。像“年轻的日子真是富裕得能拧出回潮天捂馊的水气来”“人生是单打独斗,住得再近也无法同舟共济。”“因为无论有多掉漆,我都有重新开始的年轻做依傍。更因为隔着时间的关系,旧年风雪反而如胶片般显露出温柔的一面。” 不知道是因为新一代写作者的环境本身就是平面化的,总觉得写得漂亮和惊艳的太少,而这,不仅需要想象力、天赋、才华,还需要持久的耐力和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