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瓦尔登湖读后感锦集

瓦尔登湖读后感锦集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梭罗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60元,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完《瓦尔登湖》唯一的感觉就是内心充满平静,不,应该是宁静,是更为无声的空白。如若现在让我回想起书中的内容,也只有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淡,关于里面的道理,其实就是生活。

书中没有用过多华丽辞藻堆砌,完整的保留了它的祥和美好,最美的地方依稀记得是像是处于天空之上,令我十分激动,想去探寻冬天的瓦尔登湖。但读它,要想读懂,读明白只看一遍是不够的。开始读时,细细碎碎看得令我有些昏睡,它平淡地叙述的生活如同我每日写的日记。但让我没有一次性读完的原因还有,书中每句话都好像带着一定的深意,不经意就掠过了,也没在想起,于是很多次看着看着又翻看前面的内容。 作者对于自身的需求是十分少,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述就只有生理需求,然正因为需求得少,才大大丰富了精神需求。现在,大部分人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可能每天没有做什么,但内心好似负重千金,麻木得找不到真实的开心。这难道是人类进化的初衷吗?明明满足了众多,内心的空洞却越来越大,不妨也同梭罗一样回归自然,做做本质的人,寻求原始的开心。 常常羡慕着作者的勇气,他可以放下一切回归,也能在感受到无益时又返回,能够快速的适应生活,也能快速脱离。留下时好好享受每一天,离开时也无需过多留念,这种散场太过倏然,对比背着重重的壳的我们,离开一个地方还得掂量许久,游牧一样的迁徙好像更为直爽。希望所有的离别都能够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能许久之后,我再翻一翻它,能够引起共鸣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而我的心已然没有枷锁,能够自由畅游。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简单一点

一部写风景的散文,有什么可读的呢?辞藻堆立出来的景色,能有真实的风景好看吗?这是我未读此书时想的。然而,为了找寻心中的宁静,我还是翻开了此书。读罢,只能说不虚此行。

总是读着读着,就忘了这是19世纪中叶的书,距今已将近180年。我们今天才刚开始说的“躺平”、“佛系”、“断舍离”,梭罗在差不多两百年前已经看开了。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书,认为内容啰嗦,无聊,空洞。如果不念时代背景,我同样认为其中内容多有些啰嗦了,但我们不能忽视两百年的时代改变。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我们还在程朱理学,八股作文,如果有人告诉你,放弃物质生活,你会怎么想?

"享受这些东西的所谓的文明人,总是因为文明而贫穷。"

太过于超前了,也或许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是相似的,他们或许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但是古人对于生活、生存、存在的理解更甚于我们,有一种可能,人类智慧的极限早已达到了。也是如此,今天我们还要读《金刚经》,《楞严经》,《传习录》,《道德经》,这些读物寻找大智慧。有些路走错了,今天最好的物质条件能带来的幸福,和200年前一座温暖的湖边小屋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却要多花费百倍的力气。卷出来一个不那么快乐的人生,到底值得吗?

我们误以为我们能比前人更幸福,因为我们有科技的加持,有知识的拓展,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呢,它们只是更迭劳动力的产物,然而我们即便懂了道理又怎么样,有几个人能放得下这些选择去自己心里的瓦尔登湖。还好《瓦尔登湖》给我机会,让我借此游历了一番。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物质简朴,精神丰盈

和一本书的相遇就像人世间的相遇,都是缘分,前世的500次回眸换来的今生你我的擦肩而过,而前世500次的功德才能换来一本好书和我的相遇,不早不晚,就是这会儿,没有早一天,也没有晚一天,一切都刚刚好,一切的相遇都是那么的是时候,瓦尔登湖,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虽然此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但对我来说他正热乎,就像刚出炉的思想,新鲜和契合,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由于疫情,有时间看书,爬到书架上随意的就抽了这么一本书,打开来,随意地翻看着,像往常一样,但看着看着,就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被吸引了,近几年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彻底想清楚,那就是每个人到底应该怎样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明朝那些事儿给我的答案,也有我自己的思考所得,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但什么是自己的方式呢,我喜欢的,我热爱的,我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呢?看到这本书,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告诉我答案的书,我确实在这本书中获得了答案。

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用自己的亲力亲为,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也告诉我们他追求的人生是什么,物质简朴,精神丰盈,是我对他生活的总结,其实和我是高度契合的!梭罗自己盖房子,自己做家具,自己种地,自己打猎,自己钓鱼,自己取水,自己砌炉子,等等等等,一个人包揽了所有为了野外生存所需要做的事情,看似很难,其实也不难,因为他追求的生活是物质上做减法,不需要的东西一概不准备,需要的东西一定是最简化的,这点真是我灵魂的朋友啊,我也是,我以前说过我每天喝白开水,吃个馒头就可以了,现在也是,肉不是必需品,反而我觉得肉是累赘,因为难以消化,而馒头和饼是我的最爱,要是再有点咸菜,辣子就个馒头我可以一直这么吃。以前喜欢漂亮衣服,但现在也不是那么喜欢买了,因为真的是很贵很贵的衣服也许从来都没穿过,从买到到现在都挂在衣架,衣服越堆越多,还占地方,而其实一个季节反复穿的也就那么一两身最合身的,而那些挂着的,要不穿着太重,要不穿着太拘束,要不穿着太紧,要不太长,其实不穿的理由没有一个是不好看!化妆品我曾经也爱买,但发现后来基本上是扔掉了,成百上千的,远涉重洋的,最后不过在垃圾桶度过了自己的余生,爱给娃买玩具,爱给娃买衣服,以前什么在物质上总是做加法,不管吃,不管穿,不管用都是这样,仿佛世界上有一百种东西都想买回家放着,总觉得越多越好,但实际上玩具买了很多都没怎么玩儿,衣服买了就是放小了,连储存的药物也都是放过期了,不仅是资源的浪费,金钱的浪费,更是精力的损耗,而只买必需的,还只买最简单的必需品,物质上不断的做减法,真是一门生活的智慧,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做到这样的精简吧。

读了一些书,发现无论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凡是厉害的人,他们确确实实是有共性的,不管看那一本书,只要是好书,你会发现里面的思想似乎在前一本书中存在过,你会发现他们好像说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类似,成功只需要一个理由,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不成功却需要无数个借口,所有不成功的人是什么情况都有。stay hungry,stay foolish,其实一直不太理解这句话,读了瓦尔登湖,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句话,今天专门去百度了一下,别人解读的和我的理解并不一样,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勉励创业初期的人,不可骄傲,要谦虚学习,我觉得乔布斯的意思是保持饥饿暗喻物质需求要少而又少,保持愚蠢暗喻要有精神追求,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时候你会觉得乔布斯也好,梭罗也好,包括昨天在抖音上我刷到了李银河的观点,他们说的竟都是一样的。而精神的丰盈,不断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去读书,书籍的好处那真的是大大的啊!不说在书里可以和这些先哲对话,就是书里的世界都够你大开眼界的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世界,那书籍给你打开的是无数个全新的世界的大门,就等着你去看啦。书籍中有智慧,有思想,有美景,有粮食,有黄金,有良药,他可以医治心灵的疾病,也可以挽救腐烂的灵魂,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各种问题都有呢,去问问为什么现在的人不读书了吧,答案自然揭晓。

书籍中有一个梭罗在结尾举到的例子,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他想找一根完美的木头,于是他去到森林中,结果找了很久很久,外面的世界已经改朝换代好几个了,他的朋友也相继离世了,他还在找,不停的找,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然而他竟然永葆青春,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正是那种精神的追求使这位艺术家永远年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我曾经一度羡慕过那位50岁的阿姨,羡慕她可以在很大的年龄开启自己的人生,也一度怀疑过她,一个人,全年都在路上,是否太过颠簸,是否太过劳累,是否太过无聊,那是我没有真正的了解她,读过这本书,我似乎有点懂了,她其实一点儿都不会着急无聊劳累啊,因为她的家就在路上,她现在过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也许有一天,她不想过这种生活了,完全可以停止啊,去继续过自己想过的人生,不管怎样,现在的她很明显,是享受其中的。曾经在伦敦的时候,见到这样一个华人,他讲到自己是40岁之后独自来到英国工作的,我就特别佩服,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种人和我的灵魂是那么的相契合,我家楼上有一位和我爸一样年纪的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的老牌大学生,这位叔叔也是在40多岁之后辞去原来在宝成的工作,去过深圳,去过迪拜,去过西班牙,各处工作,我总喜欢和他聊,但我肯定不会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面的男主角40多岁毅然离开家庭,辞去银行的工作从零开始学习画画,一方面我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另一方面我很舍不得我爱的家人,但我很欣赏他!

想要什么,就立即去要,想干什么,就立即去干,不要总是说等…时候到了,我就要…,也许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其实已经不想去做那件事儿了!跟随自己的内心,去亲近大自然吧,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因为我们需要的并不多,一个床,一个馒头,有口水,衣服够穿即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