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论》的读法读后感摘抄

《资本论》的读法读后感摘抄

《《资本论》的读法》是一本由杨照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论》的读法》读后感(一):与其说是读资本论,不如说是作者谈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

书名就说得很明白,这不是一本给《资本论》做“导读”的书,而是一本作者以《资本论》为线索,谈自己对马克思的思想的理解的书。作者从资本论出发,谈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哲学思想以及文化理论。一个人,特别是马克思这样的人,思想一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所以本书的内容实际上为我们理解资本论提供了虽然简略但却较为全面的背景素材。 如果没有读过《资本论》(第一卷),可能会觉得作者说得很“绕”;但读过第一卷再读这本书,会觉得作者其实对资本论的内容介绍得相当简单。正因为简单化了,所以很多地方并不符合原著的展开逻辑;读起来倒是轻松了,但也缺乏资本论原文那种严密而深刻的论证,而这种论证对读者的思维是绝佳的挑战和锻炼。这倒也符合作者的本意,作者本来就是要告诉你资本论的“读法”,而不是要“解读”,本身也没有与原著齐驱并驾的妄想。但读者如果认为读这本书可以代替读资本论原著的话,那相当于觉得看电影《三打白骨精》可以代替看《西游记》原著。 如果读过文化理论方面的书,读这本书会轻松不少。 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商榷,比如马克思是一个超越了自身阶级的“独立”知识分子等等。但作者整体的思路是非常系统的,这种系统性有助于我们对资本论的整体理解。 总得来说,花时间一读是值得的。

《《资本论》的读法》读后感(二):资本渗透,莫忘马克思

喊了多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包含哪些,相信大多数人都一知半解。

作为一般的大众,我们一边希望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金钱),一边也在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金钱实现增值、投资等,其实这就资本的开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无时无刻不被资本裹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过剩,多余的产品怎么卖出去?资本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裹挟大众:钻石象征坚贞的爱情,钻戒就变成结婚必备品;送礼就送高档品,所以天价烟酒等礼品就有了销路;什么618、双11、双12购物节更是成为倾销的幌子。当资本的力量入侵到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会被它带到它意想的方向,为它自己所运用驱使。

太多的电视剧涉及“资本”“投行”这个词,也让大众感受到了资本介入能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会引发人性的扭曲。其实,资本并没有好坏,投资也没有好坏。只是因为背后操纵的人具有人性,人性是分好坏的。资本就是资本,是人们给它附加了太多主观的东西,令其背离了本质。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哪里能带来最大回报就流向哪里,没有谁能改变,只有因势利导。资本的善恶、对错与功过都不取决于资本,只取决于资本背后的人,人是有善恶之分的。

上学时就非常纳闷:我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少时的懵懂,在读过本书后才得以诠释:马克思是一位普世价值提供者,在阶级的立场上,它坚决站在工人这一头,对抗资本家。所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还包含着很多哲学的观念。

本书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诠释读本,分五个部分对煌煌巨著《资本论》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导读,了解《资本论》诞生的环境;第二章从经济理论开始,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与动机;第三章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历史观;第四章马克思的人道探索与哲学关怀;第五章马克思的文化理论。

当然,书中很多内容我一知半解,但是我对书中“用哲学的态度探索人与物的关系”感受颇深。讨论商品时,马克思对价格的说法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市场经济学彻底相反。对马克思来说,价格是价值的扭曲。价格破坏了一个更真实、更根本的以使用价值构筑而成的世界。价值把所有的东西都卷进来,变成了一个商品系统,使得每一样东西都只能按照它的价格彼此关联,商品关系因而成了社会关系。这种异化让社会变得忽视初心甚至无情。

其实反观现实社会的消费行为,我们往往不根据最原始的物用价值来选择产品,而是额外附加了很多外在原因:美观、档次甚至别人的审美等等。原始、简单、直接的物我关系被人们所理解运用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低物欲”“断舍离”。

更多更深的马克思主义,值得我们去探究。

《《资本论》的读法》读后感(三):“莫忘马克思,他是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一位了不起的巨人”

《<资本论>的读法》是由杨照老师在“看理想”APP主讲的一档音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编修而成,书中用贴近生活的笔调,对马克思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不同面向都有深入浅出的阐释。正是受杨照老师这档节目的启蒙,我才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时至今日,我们再来谈论去世近140年的马克思,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重读马克思,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

毕竟,人类度过了社会主义思潮和左翼运动风起云涌、折戟沉沙的20世纪,21世纪似乎是资本主义全面宣告胜利的纪元,马克思在几百年前的那些论断似乎早就过气了,不再适用了,是这样吗?

是,却又不是。确切地来说,过气的是马克思改造世界的部分理论,而不是马克思解释世界的理论。我们对马克思的传统印象,以及觉得他out了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战士与资本主义PUA的一面,而没有了解他作为一名思考者在解释世界的另一面。

无论是华尔街和曼哈顿的灯红酒绿,还是非洲偏远部落的一日三餐,我们都活在一个被资本主导的世界,马克思对于后世的贡献,并不只有“赤旗插遍世界”的共产主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运作的底层逻辑,并创造了一套社会分析的全新工具。

以赛亚·伯林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的评价道:

就像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必须要去学习他的语言一样,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门以资本作为基础,来理解现代世界的“通用语”。而同样的,就像要消灭一个民族,同样要灭绝他的语言一样,只要,“马克思”这门语言还没有灭绝,资本的力量就不至于在膨胀中变得过度邪恶与偏颇。

因此,对我来说,重读马克思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得以把平时对资本主义秩序那些零碎的、模糊的怀疑与抵抗意识,借由马克思高度理论性、系统性、辩证性的批判,慢慢整合成了颠覆三观的崭新认识,并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某些意识正在觉醒。

为什么现代人上班如上坟?996的社畜与天价CEO差别为何这么大?“物欲横流”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生不起、病不起,死不起?从19世纪到21世纪,生产工具变了,社会矛盾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变了,但资本主义的很多真相并没有变。我很喜欢杨照老师在《你好,马克思先生》中对这一节目的定位,这是一种用“披沙沥金”的方式去与“过时”的马克思对话的方式,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总能从中筛出一些永不过时的金子出来。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从苏联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试验不成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博爱、共同体等基本价值失去意义;对于所有普通人来说,现在我们读马克思和《资本论》,出发点当然不是去砸烂旧世界、缔造新世界,也不是要教条地去背诵马克思在两百年前说了些什么。

我们要问的是,如果马克思活在当下,掌握了现代所有的信息,目睹了资本主义在21世纪的样子,现在的他又会问些什么,说些什么,给出什么答案——这些才是马克思思想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我们当今研读马克思的意义所在、有趣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并不是活在课本中的冰冷教条,他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只要我们还活在被资本支配的世界,马克思就永远不会过时和消失。

最后,引用杨照老师在节目中的结语:“莫忘马克思,他是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一位了不起的巨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