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宝石与晶体经典读后感有感

宝石与晶体经典读后感有感

《宝石与晶体》是一本由[ 美]乔治•E. 哈洛 / [ 美]安娜•S. 索菲尼蒂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石与晶体》读后感(一):进入宝石与晶体的世界

石头是坚硬的物质,形状很难发生改变,在古代,人们“相信石头蕴藏了大地之母的力量”,并且“具备大地之母的治疗能力”(《中世纪的星空下》阿部谨也),而在现代,随着人们对地球物质认知的逐步深入,石头有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关于石头的传说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归纳总结。

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石头的研究与收藏被归为地球与行星学部的工作,分别由四位馆长负责陨石藏品、岩石(岩石学)、矿床以及矿物、宝石,细致的分类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一方面也可以筹备更加有趣的展出,部门负责人乔治•E.哈洛和宝石学专家安娜•S. 索菲尼蒂斯撰写《宝石与晶体》,便可以作为宝石展的简明导览。

乔治•E.哈洛对漂亮的玉石、红宝石和橄榄石很感兴趣,他在书中介绍了各种宝石的性质、产地等刚要性的内容,安娜•S. 索菲尼蒂斯学识渊博,撰写了宝石的历史和宝石评估方面的内容,书中的照片出自摄影师艾瑞卡和哈罗尔德•范•佩尔特之手,一百余张照片直观地呈现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宝石与晶体展令人震撼的美,引领读者进入宝石与晶体的世界。

《宝石与晶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宝石的世界,明确宝石是“经过雕琢——切割、成型或抛光等用来增强其美感的手段——的宝石原石”,并通过物理、光学和结晶学等学科的专业角度,介绍了宝石的特质,俨然一堂宝石的概述专业课。而在追溯宝石起源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迷人的故事,石头存在于人类文明史的时光几乎与人类本身一样久,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关于宝石的迷思渐渐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宝石鉴定学等学科也得到了发展,但仍有一些谜题等待人们来解答,比如不同种类的宝石中,颜色透明宝石的成因到底是什么等等,这些谜题的存在为美丽的宝石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激励着人类去完成这些“美丽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各种宝石与晶体的分类介绍,大体以传统贵重宝石、半珍贵宝石、有机质材料为序展开,均从性质、历史、传说、产地、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又不失生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也可以看到相对陌生的欧泊和长石,在补充宝石与晶体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一些鉴定珍贵宝石的方法,掌握分辨真假宝石的基本常识。

美丽性一直以来都是宝石最重要的特质,其次才是耐久性和稀有性。在一段稳定的爱情关系中,人们常常用海枯石烂来盟誓,但没有人看过石头腐烂的样子,宝石的光泽和颜色也从未发生过变化,它们似乎永远都保持着最美的状态,被人们喜爱、欣赏。如果你也折服于宝石恒久的美,想要建立相对专业的宝石认知,不妨从阅读这本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的“宝石百科全书”开始。

《宝石与晶体》读后感(二):让你更懂宝石的“美”

让你更懂宝石的“美”——读《宝石与晶体》

文/凡悦颜

“美不仅存在于厘米量级,也存在于更小的量级中”。正如费曼在《你好,我是费曼》一书中提到的,虽然普通人都能欣赏花朵的美,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引申出细胞等相关问题,会增加人们对花朵的好奇与敬畏之心。

《宝石与晶体》就是这样一本专业且有趣的科普书,让读者在欣赏宝石的时候,不仅仅局限在它们外表的美,还要懂其内在美,以及之所以如此美丽的原因。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号称世界之最,在《纽约无人是客》中也被作者重点提及,它是唯一一座从“建筑”、“丰度”和“趣味”几方面考量都是满星的博物馆。《宝石与晶体》一书的主角就是这座博物馆里的矿物与宝石,其种类丰富、数量惊人,配合一百多张精美图片呈现出了一场视觉盛宴。书的作者是矿物和宝石的馆长以及以一位宝石学专家,他们接触、研究宝石多年,从性质、历史、传说与评估等多方面讲述宝石与晶体,宏观与微观并重,实用与趣味共存。

观赏宝石首先就是它们的美,作者从较专业的角度解释宝石的形成与美丽的原因。宝石是由宝石原石切割、成型或抛光而来,而大多数宝石原石都是矿物,矿物通常是结晶体,而原子的几何排列称为晶体结构。这样由宏观入微观,再从微观层面讲述晶体的基本几何结构,从而引申出矿物的七大晶系。从晶系与对称角度讲述宝石的性质与光学特征,则使死板的理论变的鲜活起来。

除了矿物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的对称性之外,作者还从物理学方面阐释宝石的光学特征。无色透明的宝石,比如钻石,之所以呈现闪烁的现象,则是由色散导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彩。还有因光的干涉形成的与拉长石类似的虹彩,因光的衍射产生如欧泊一样的变彩效应,作者仿佛在耐心地为读者揭开面纱,从而让宝石的美更真切。

全书大体上按照“名贵”宝石、彩色宝石、有机宝石和稀有少见的宝石与装饰材料的顺序进行,“历史”部分涉及了考古学,让读者了解宝石的来龙去脉,清楚其命名、分类以及使用过程;“评估”部分则从宝石的美丽、有无瑕疵、耐久性以及稀有性等方面给予鉴定,这一部分的实用性很强,能让读者对宝石的价值有一个大致了解,也能对其仿制品有一个恰当的防范。

全书的趣味性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传说”这一环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宝石被赋予了魔力与神秘的色彩,它们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或者用来装饰、药用。记得在《我们都是食人族》一书中有关于人类及其首饰的章节,说从很久之前人们便习惯用动物的齿、骨做装饰,用它们的坚硬不朽来平衡人身体的柔软,这种理论用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越来越偏爱宝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宝石是永恒的,用它们当护身符,来强化(保护)终会消亡的身体,守护健康和好运则寄予了人们的某种期望,是宝石在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直至现在,还有人把它们当做星座宝石来用。

对一般人来说,钻石、红/蓝宝石或者珍珠、玉石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不妨借此书之便,观一场宝石与晶体之展,其中所学、所乐也可当闲散生活的一味调剂。

《宝石与晶体》读后感(三):神奇的大自然,多彩的宝石

神奇的大自然,多彩的宝石

地球经过了数亿年变迁,除了无数文明的兴衰更替,地下也孕育着无数瑰丽的珍宝,这些矿物质在地下岩层中经过岁月的磨砺,散发出的是耀眼的光芒、五光十色的魅力。对于大千世界里的宝石与晶体,我们大多数人只识得其中皮毛,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宝石与晶体》(25周年纪念版),是一部难得的带领我们走入这个神奇世界的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涵盖了近150种宝石与晶体的性质、起源、历史与传说,翻开这本书,博物馆珍藏的矿物标本、珠宝等藏品尽收眼底,不仅有权威的科普知识,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本书的作者十分权威,乔治•E.哈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地球及行星学部负责人,在本书中介绍了宝石的性质、产地等内容;宝石学专家安娜•S. 索菲尼蒂斯知识广博,介绍了关于宝石的历史、传说、评估等内容。书中的照片是由由世界顶级宝石摄影师艾瑞(Erica)卡和哈罗尔德•范•佩尔特(Harold Van Pelt)所拍摄。翻开此书就犹如置身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看文字的同时也能通过照片感受到宝石的魅力。

宝石的世界十分绚丽多彩,他的分类复杂繁多。一开始就介绍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宝石中大多数宝石的由来,和宝石的历史,这个过程充满了奇幻色彩,在随后的详细介绍了我们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一点。书中将宝石按矿物族分类,从传统“名贵”宝石讲起,然后是彩色宝石和有机宝石。每一种宝石都有它独特的美感,作者从性质、历史、传说、评估、产地等多方面对每一种宝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还穿插着精美的照片,让人直观、系统的感受、学习宝石的知识。都说珠宝是女人的最爱,但纵观宝石的历史和传说却不难发现宝石最初的是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魔力,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彰显地位的存在。每一代统治者、每一位帝王都有着自己喜欢的独特宝石,宝石一直是作为高端饰品存在的。这也是由于宝石被赋予的神话色彩,宝石的历史单独挑出来读充满了魔幻味道,比起那些神话也不会逊色多少。

从宝石的性质来看,在地球的无数变迁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各种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宝石艳丽缤纷的色彩,有纯净如钻石,也有多彩如碧玺,有的是存在于地底岩石中的瑰宝,也有深海孕育的生命,这些宝石因为稀少而名贵,也因为其耐久性、硬度等特征而被人们切割成璀璨夺目的饰品。其中有机宝石的行程会更加让人惊叹,深海的珊瑚、珍珠,几亿年的琥珀都是生命历程的见证,从这些宝石的构成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会使宝石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让我们再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

看过了宝石的传奇和美丽,在书中我们还会了解宝石评估的一些知识,颜色、纯净度、大小等方面都是评价宝石品质的重要因素,包括一些容易混淆的宝石对比,和一些商人的造假方法。但相比起宝石的性质和历史来看,这些知识比较介绍的就比较简单了,毕竟现在的造假技术层出不穷,想要真正的拥有宝石鉴定的方法需要专业的仪器和对宝石极深入的了解了。

大自然的神奇魔力下,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宝石和晶体,大自然的美景也许稍纵即逝,但宝石却用他们自身记录下了自然界中美丽的色彩,所以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也被人们深深喜欢着,如果你想走进这缤纷的世界不妨先从这本书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