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爷 三四郎》的读后感大全

《少爷 三四郎》的读后感大全

《少爷 三四郎》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爷 三四郎》读后感(一):评《少爷 三四郎》

第一人称的视角确实很窄。语言幽默简洁明快,没有一句废话,看的很痛快。把一个耿直爽快鲁莽一根筋又善良的少爷塑造的栩栩如生,捧腹的同时却又感觉到了人物们的可悲。阿清这个人太重要了,不仅是少爷的坚强后盾,更是让他保持纯真、坚持为人和善的源泉。四国学校的生活让人看到了人的可恶,社会的阴险,而阿清是唯一的支撑和回归东京的灯塔,也是那个浑浊的社会唯一清澈的期冀吧。

《少爷 三四郎》读后感(二):青春

《少爷 三四郎》其实是著名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两部作品,编辑部放到一起,是用两个青年的不同成长经历来探索一种感悟和人生的轨迹。

《少爷》 讲述的是从都市少爷到乡下教学,大胆揭露教育界的黑暗,打碎知识分子的虚伪假面具的半自传体小说;而《三四郎》是作者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喻为漱石文学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两部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从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来从更深层次展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

从城里来到乡下的少爷,有了区别于懵懂少年时期的草率和天真,更多了一份对世事的洞察和城府,而从乡下来到城里的三四郎,懦弱胆小,却因为所见和经历,逐渐成熟和成长为一个彻底的大人。而有趣的是,我们从大师的笔下表面看的是简单、生活的小品,实则暗藏背后的却是深刻的道理和大智大慧。

也许,我们不该苛求生活给予我们的坎坷和难堪,应该如少爷和三四郎一样,在不断的适应环境中历练出一颗成熟而坚强的心。作者通过此书对社会的批判,对知识分子虚伪面具的揭露,包括对种种腐朽虚伪的坦诚挖开。

《少爷 三四郎》读后感(三):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少爷 三四郎》这本书收录了夏目漱石的两部作品,虽然这两部的创作年代并不一样,但是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似的地方,同为他乡之所遇,所以放在一起也并没有不妥。《少爷》相比《三四郎》创作更早,两部一起读更能体会夏目漱石早期作品到慢慢沉淀积累的文字变化。

《少爷》我看过傅羽弘版本的译本,个人感觉比这本全新的译本文字要优美一些也更精炼一点,日本文学本身就赘述,可能这本吴纪伦翻译的版本想要先给读者真实的阅读体验吧。

《少爷》的主人公“少爷”有着直爽,鲁莽的性格,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开篇就讲述了他从小因为这种性格所付出的代价,诙谐之中也注定日后也会吃这种怪脾气的亏。读者通过他的搞怪事迹不免悄悄与自己做对比,或多或少都会和自己的一部分重合。夏目漱石笔下的少爷,仿佛就像还未形成社会意识的我们。少爷眼中黑黑白白的世界,全部跃然于纸上,和现在到处宣扬的高情商八面玲珑的交际花不同,少爷那木讷的人情世故也是夏目漱石心中另一种层面的“桃花源”。

都说社会才是真正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学会圆滑学会奉承,学会从事物的表面看到暗中默默涌动的真实利益关系,我们每天的精力大多都被迫浪费在人情世故上,这种“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的灰色幽默也做成表情包以防尴尬时使用。在社会这所学校里我们仿佛永远也毕业不了。我们的底线和原则被一次次刷新,也很难遇见像豪猪和少爷一样即使辞职也要解一口恶气的硬气。

在真实的社会,小地方的恶确实是比城市更肆无忌惮,越小的地方越是仗势,边缘的地带,天高皇帝远让人性也被暴露的一览无余。书中,从老师的暗中操作到学生的肆无忌惮,作恶不分大小强弱,小小的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做到不忍气吞声也不仗势欺人反而成了另类显得格格不入。希望我们能秉持初心,一点一点改变畸形的社会。

《少爷》的电影也趁热看了,虽然失去了文字独特的细腻,但是在画面和表达上更具张力,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的改编还算成功,感兴趣的童鞋不妨一看。

《少爷 三四郎》这版全新译本装帧不错,书的最后还收录了夏目漱石的生平年谱,不知道出版社后续会不会出版夏目漱石其他的作品,如果能出一整套这种新版精装又要剁手收藏了。

《少爷 三四郎》读后感(四):谁都有初入社会年少无知时——评夏目漱石《少爷 三四郎》

夏目漱石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国民作家,据说日元一千面值上印的正是夏目漱石,在日本国内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鲁迅。这本《少爷 三四郎》是《少爷 三四郎》的两个中篇合集。

之所以放到一起,想来这两个故事还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道路不同,但都展现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的那种迷茫和探索。可能这也与夏目漱石早年的经历有关。

《少爷》讲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没落贵族之后,为了生计所迫到了乡村学校去当老师的经历。而《三四郎》则讲一个刚刚考上大学的乡村少年进城求学并恋爱失败的故事。

从此等内容来看,一个是从城市到乡村,一个是从乡村到城市,看似是不同的道路,然而经历的心路历程却有类似之处。

《少爷》中的“我”,虽自觉还有大城市的荣光,但到了乡村中学却是水土不服,不仅与同事们搞不好关系,认为这些人都在欺骗他,而且面对捣乱的学生时毫无办法,除了恼羞成怒别无他法。最终只得败退回城。

《三四郎》中的小川三四郎,则是善良而有些自卑的,面对新生活尚有些不知所措,被与次郞欺骗借去生活费不还,面对美弥子不敢大胆表露心扉,最后表白时却无疾而终,想要融入上层社会却无门路。

这两部小说,其实并非以情节取胜,并没有多少曲折离奇的故事,更象是对于生活经历的叙述,除了一些日常活动外,大量地辅之以心理描写,以表现主角内心的思想活动。真实细腻地描述出了离开原有生活环境,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仓促适应的不安定感。

这种感觉,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世人身上呈现。虽然夏目漱石描写的是远在一百多年前的场景,但于今天看来,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每个人在进入社会的初期,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没有哪个人天生是社会活动家,个别自来熟的除外。然而在进入社会以后,每个人的发展并不同,不是指事业的发展,而是指品行的发展,有些人变得圆滑玲珑,有些人变得尖酸刻薄,有些人墨守成规,有些人善良如初,更多的人是变得中庸。

无论怎样,回望初入社会时,可能多数人都会感叹那时的年少无知,如果拿今天的见识放在初入社会时,可能会对今时今日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唯有时间不可倒流,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过往,那都是命运。

《少爷 三四郎》读后感(五):可贵的年少轻狂

《少爷 三四郎》的作者是被誉为“国民大作家”的夏日漱石先生的短篇小说合集,收录《少爷》、《三四郎》两部夏目漱石广为人知的具有自传性质的青春经典小说。出版社把这两部小说收录在一本书里出版的行为如果仔细揣度则很是有趣。两篇小说在题材和背景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二十多岁初入世事的青年人,且都有东京有着关系,不同的是“少爷”中学毕业离开家乡东京去四国任教,而“三四郎”是从九州到东京上大学,这大概是源于作者是东京人,或者是出于对家乡的爱而在写作中也常常心头绕无法割舍的缘故。

书的第一篇是《少爷》,篇幅对比《三四郎》来说较短,同样是写同时代的青年,读《三四郎》的感觉与读《少爷》截然不同,没有读《少爷》时的那种轻快和酣畅。从文学的角度看,《三四郎》的文学性要更强,但读《三四郎》时会有更强烈的代入感,我们在很多时候也都是“stray sheep”——迷途的羊,年少时也曾深深爱过一个轻易相投但我终不会表白,她也终不会选择我的“美弥子”。基于惰性和逃避,我更喜读第一篇。

“少爷”性情耿直,用作者的原话说是鲁莽性子,可在我看来却有几分豪气、洒脱和调皮,也是由于主人公这样的性格和性情使得这篇小说读起来很滑稽轻松,让人在读的过程中很愉悦。少爷毕业后乘坐火车、转船,再转人力车,一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从东京来到位于穷乡僻壤的任职学校报到。在到达目的地找了小旅馆后,因为听人说过出门要给小费,否则就会受到怠慢,在周身只剩下十四元的时候居然给了店家五元的小费,要知道他谋到的差事的月薪也才是四十元。给在入职第一天,听到校长“做学生楷模、当个全校师表、治学之余还得以德化人……”等一套冠冕堂皇的训话后,“少爷”答说无法做到,竟要把聘书还给校长。关于入职时领导煞有介事的训话这个情景应该很是平常,并不会因为地域和时间的变换而有太大的不同,但是我想无论是一百年前的日本,还是现在的某处,对于此情此景,绝大多数人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唯唯诺诺、曲意逢迎,纵是心里已经问候对方家仙人了,但嘴上也会口口称是吧。而“少爷”心口如一的真性情与“大多数”的心口不一截然不同,带来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读到这里像是借“少爷”之口说出来自己不敢说的话,很是有酣畅淋漓之感。凭借第一印象给每个同事都取了一个外号,这整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少爷”大胆揭露学校的黑暗管理,与同样有正气的“豪猪”老师联手打碎知识分子的虚伪假面具,而后辞职回到了东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