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锦集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锦集

《前山夏牧场》是一本由李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一):评《前山夏牧场》

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才慢慢悠悠读完这本书,在工作繁忙不堪的时候,这本通篇悠然的《前山夏牧场》抚平了很多因为工作而焦躁不安的情绪。牧场的生活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无法想象的,走在路上、永不停步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满安宁,在李娟的描述下,夏牧场的景色更是我从小读书时就向往的:蓝天、白云、阳光、风雨、草原、溪流、森林……是一种莫名的向往、奇怪的熟悉,更是难得的放松。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二):。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种朦胧的想法:最近这一万年之间,人类个体的精神处境到底是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 我当然回答不了这种问题,过去的绝大多数个体都永远的湮没无闻了,但我大体上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不论时代、地点、贫富的差别有多大,人们快乐、痛苦或者平静的感受的刻度大体上差不多。当然拥有知识、内心敏感的人可能会感觉自己的快乐痛苦更加深刻,那是意义的差别,并不是剧烈程度的差别。 我们好像没有办法在更加本质的层面去理解自身存在的深度:买一辆豪车的快乐和饿了三天吃到一个馒头的快乐,可以为所欲为的快乐和免于违背良知的快乐,它们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有没有高下之分?我无法回答。 读这本书还有另一种感受:不管我们选择如何生活,我们其实都不能免于痛苦。那么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痛苦? 艺术和文学有崇高和审美的倾向,然而生活是真实具体的。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三):在放牧时候眺望远方,在走夜路的时候大声歌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李娟”这个名字可能还比较陌生。十几年前,李娟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写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领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单位。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有才华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将她挖掘出来,人们这才开始慢慢认识了李娟。

从《九篇雪》到《阿勒泰的角落》,从《羊道》系列到《冬牧场》,李娟行走在北疆草原,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阿勒泰”之风。她以一颗真诚纯净的心书写着自然和生命,勾勒出天山外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风情和文化,用一个平凡普通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她的生活和北疆,在散文中构筑了一个行走的世界。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四):了解另一种生活,过好眼下的生活

了解之前,对游牧生活抱有浪漫的幻想。 苍茫草原,天长地阔,牛羊为伴,策马奔腾,连呼吸都滋着自由气儿。再加上季节性的迁徙,不用长久定居在一处,隔一段时间换一个新住处,生活总是充斥着新鲜和期待。 比起束缚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熟悉,在路上的生活,多有劲儿。 只不过,这样想当然的浪漫,是对游牧生活的误解。 这本书里的文字记录的是牧民的真实日常,是真正的游牧生活。从这些文字中,可以了解牧民的栖居环境、食宿起居、家庭结构以及民族风俗。 居于深山,绿意汹涌,天然地毯闲在一躺;游云自在,天空中随意打滚儿;流水潺潺,弯腰掬一捧就能喝者干脆就玩一会儿水;甚至连牛羊也变得可爱起来,这些对都市人来说是藏在记忆中的美好,诗意万分。只是久了,绿野会变单调,云朵也会让人怅然,诗意更会滋生孤独。 放牧生活的劳累,以及迁徙途中的艰辛,自不必说。 其实,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取舍交换,都市人用野趣交换了便利,牧民享受了自然,却也难以省力。 文字的价值就在于,让不同时空中形形色色的生命样态相遇,并且在看见另一种生活方式心生羡慕的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眼下的生活。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五):有趣的书

这本书远比我想象中的有趣。一些作者在描述与自己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文化时,总是或多或少带有偏见与吹捧,选取材料也会围绕自己的感情来进行选材,这些作者在试图以“客观”的角度阐述所见所闻时,也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异文化与自己的成长文化做对比,这样做难免会给人一种在评价与审判的感觉。

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些感情色彩总是会有些影响读者,文学作品肯定会含有感情,所以这也不是作者的错。

李娟从小生于哈萨克斯坦聚落,对草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本书的时间也是线性的,这两点可能造成了李娟在叙事时对于客观事物的描写总是没有什么情感修饰,没有那种对于异文化的“惊叹感”,更多的是展现这个事情,描述事实,之后再在自己的心理活动部分对于这件事进行感叹或者吐槽。她没有吹捧也没有贬低,只是在生活,真正地融入进了哈萨克斯坦牧民的生活中。

李娟的文字真挚且充满灵性,又如流水一般缓缓流过读者心底,澄澈且温柔,想必只有与草原与山脉共同呼吸过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