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下巴黎》读后感100字

《地下巴黎》读后感100字

《地下巴黎》是一本由[法] 洛朗·多伊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巴黎》读后感(一):“厚重”的巴黎

除了自己居住的地方,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从容品味。所以,但凡到了一座城市,便总想着要尽快找到能够代表那座城市的标志物,以便近距离地品味、回味它的品质与性格。确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人的,都有着不同的品质与性格——年轻的或者古老的城市都是如此。但有的时候,这个经验却未必有效。正如总有一些人,很难在几句话之间就交待得淋淋漓尽致一样;也总有那么一些城市,“厚重”到了如同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即使找到最好的捷径,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必须要看到的东西却依然还有那么多——譬如北京,譬如巴黎,便都是这样的范围之内。

对于巴黎,以前所知道的,除了它是法国的首都,除了知道它是法国最大的城市——好像行政区域概念上就有“大巴黎”之说——除了与巴黎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比如攻陷巴士底狱,比如普法战争,比如埃菲尔铁塔,比如它是两届奥运会的举办地以及即将在2024年举办第三次奥运会,比如香榭丽大街……其他的,似乎就不甚清晰了。相对于中国,巴黎显然遥远无比——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是,北京到巴黎的直线距离为11739.17公里!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到达法国,又该如何去认识巴黎呢?是购买巴黎时装,还是去塞纳河上的咖啡馆看一看呢?或者,还有别的什么打算……

但也许还有更为巧妙的办法。比如,通过法国演员洛朗·多伊奇所撰写的这本《地下巴黎》,和他一起开启一段地铁之旅,从第一个站点——西岱岛站——开始,每到一站都先走出地铁口看一看、品一品,然后再经地铁到达下一站,一共需要经过二十一个地铁站。

如果仅仅是坐地铁、就近转一转,显然还远远不够,毕竟这样依然是在走马观花,宛如蜻蜓点水一般匆忙而又匆忙。而洛朗·多伊奇在这里显然也并没有打算这么做,每一个地铁站在他这儿只是一个入口和出口。巴黎的地铁站肯定不止二十一个,所以这其中的二十一个地铁站显然是经过了精心挑选的——与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是厚重无比的历史,是与这些地铁站名,或者站址,或者所在区域有着极大关系的关于巴黎的一段又一段历史。进地铁、坐地铁、出地铁,不过是每日很多人都会有的“常规动作”,而洛朗·多伊奇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他所认为的“是一切谜题、矛盾和疑问的源头”的巴黎城,如同过电影一般地快速而又徐徐地展现了出来!

是的,这样的确也可以,而且或许还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认识巴黎、感受巴黎,也许你会发现,与那个印象中的巴黎、表面上的巴黎相比,这样的巴黎才算得上是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巴黎,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温度,或许还有其他。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人和事,辉煌也罢、卑微也罢、平常也罢,都终究会过去的——但有些却足以留下痕迹、隐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而显得更加迷人。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美,需要用心去感受。

至于为什么是《地下巴黎》嘛,因为,根据常识来说,地铁总归是建在地底下的……

《地下巴黎》读后感(二):下一站,下个世纪

城市历史是纵向还是横向延展的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从时间上看,历史从远古一路铺陈至现代,无疑是纵向的存在;从现实的遗存上看,考古学者甚至一般的建筑基础施工人员,都能清晰地看到层层叠压的“文化层”,那分明也是纵向积累。

那么,城市的历史是否会可以横向展开呢?《地下巴黎》的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洛朗·多伊奇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把各个阶段的巴黎放在了同一个维度,像在一面“照片墙”上看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在这“墙”上,时间不是串联的链条,取而代之的是大名鼎鼎的巴黎地铁,而时间本身则凝结成每一个站点。

接下来,让我们选出几个经典站点,跟着巴黎地铁和“列车长”洛朗也作一次“缩略版”时光之旅吧。

西岱岛:第一站?第一站!

需要提醒各位旅客的是,作为起点站,西岱岛并不位于巴黎市郊,而恰恰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区,作为巴黎实质历史(请注意,是实质上的)最早开始的地方而成为本次旅程的起点。

巴黎名字的源头在今天的楠泰尔市,也就是当时的卢泰西亚,那里的居民自称“Parisii”,把卢泰西亚叫作“Paris”。巴黎城市的起点则要追溯到西岱岛,古代世界的“建筑狂魔”罗马人征服了法国,将其归入高卢行省,西岱岛这个当初只有少量高卢人居住的小村庄,渐渐在“爱好”工程的罗马人手中形成了巴黎的雏形。

此后的巴黎逐渐走出西岱岛,在塞纳河两岸矗立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众多著名建筑,行政中心也迁移到了其他区域,不过,巴黎的“原点”,甚至法国的“原点”却永远地留在了西岱岛上,而且就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巴黎圣母院前,法国其他城市与巴黎的距离都由此计起。

西岱岛的另一个有趣的景点就是“新桥”。新桥名字里有“新”,却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建成于1607年),很奇妙,不是吗?巴黎最古老的桥梁历史却冠以“新”字。不过,它的“新”并不在于年代,而在于其代表的建筑理念,之前的桥梁上往往都建有房屋,而从新桥开始,“旧”的风格和设计被摒弃了。

卢浮宫:从堡垒到艺术殿堂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卢浮宫是世界知名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这里有卢浮宫三宝中最为神秘的《蒙娜丽莎》,有汉谟拉比法典,甚至有“新金字塔”;再追溯一步,会有人说它是法国的王宫,是巴黎的克林姆林宫和白金汉宫,可能到此也就不再知晓它的前世了。

很少人会想象得到这如今的艺术殿堂,昔日的辉煌宫殿,曾经其却是暴力和冷酷象征的堡垒。卢浮宫最早源自公元5世纪罗马人建造的堡垒,它的名字“Louvre”来源于当时巴黎的法兰克人对这座堡垒的称呼“Loewer”。

时隔近1500年,当初的堡垒已无迹可寻,卢浮宫如今的外貌继承自“王宫时代”。从查理五世时期起,卢浮宫才正式成为王宫,但这时的卢浮宫仍然距离今天的样子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在拿破仑三世时期被消除了,他下令对卢浮宫进行大量整修,拆除了王宫周围的小要塞。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卢浮宫此时从外形上真正完全脱离了“堡垒”或者“城堡”的范畴。

不过,卢浮宫的内部还保留了一些军事设施的痕迹,需要细心寻找才能分辨。而此行的目的,正是要发掘这些“冷门”的秘密。洛朗列车长无疑长于此道,他带我们走进卢浮宫的地下室,发现12世纪时的城堡地基,虽然这不是5世纪的罗马遗迹,但如若不知道这个细节,谁会真的相信这恢弘的建筑的确是以冰冷的军事要塞为基础建成的呢?

巴士底狱:怒火与幽默

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世界新阶段的革命高潮,而攻占巴士底狱则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巴士底狱作为王权与压迫的象征,曾是巴黎人民不能过久直视的恐怖,所以,在大革命中也是人们的怒火之的。

我脑海中关于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印象一直是激烈的,残酷的,也未曾仔细了解这段历史,直到专门读到有关研究学者的著作才了解到,有时候,革命的怒火之余也还有幽默的存在。

譬如,当人们攻破巴士底狱时,发现里面并未关满政治犯,或者“受压迫”的群众,而是七个与革命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甚至可以说理应关在那里的人。他们中有两个是精神病患者,四个是伪造犯,第七个则是那位萨德侯爵。

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精神病患者在监狱或是在精神病院没太大区别,而萨德侯爵则似乎应该“感谢”被关押在此,因为他正是在被囚禁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并且在此生活舒适,毫无衣食之忧,甚至因为监狱不错的伙食胖了不少!而萨德侯爵常在闲暇时候高声向墙外之人“控诉”:“他们正在无情地杀害巴士底狱中的囚犯!好心的人们.快来救救我们吧!”是不是很有些幽默的感觉呢?

但无论如何,巴士底狱作为暴力机器的一部分,还是首当其冲地面对了大革命的怒火。而今日的巴士底狱似乎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地铁站里寥寥几块巴士底狱的基石,和以其命名的闲适广场。对于想要追寻大革命痕迹,以及探求旧日黑暗的游客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不过,洛朗似乎总会给我们惊喜,告诉我们往往“无心插柳”才会出现奇迹。巴士底狱广场附近的一位的小酒馆老板偶然认出了洛朗,并告诉热心巴黎历史的他,酒馆的地下室其实就是巴士底狱的一间单人囚室,是最后的完整遗存!

拉德芳斯:终点也是新起点

拉德芳斯是巴黎在近年来规划建设的新区,是最新最现代化的区域,所以,按照时间排列,也是我们历史之旅的最后一站。

拉德芳斯最闪耀的无疑是“新凯旋门”。凯旋门承载了法国人的荣耀,也曾见证他们的屈辱,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之一。一个新凯旋门似乎宣告着“高卢雄鸡”对新的伟大和辉煌的期盼,开启了新巴黎的荣耀之路。

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拉德芳斯区已集中了不少世界知名企业,矗立起了众多高楼,新凯旋门与传统的凯旋门位于城市的同一条轴线上,遥相呼应,从这里遥看老巴黎,真的仿佛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拉德芳斯的确开启了巴黎的新起点!

旅途结束了,应该指出的是,洛朗·多伊奇其实并不是一位“正式的”列车长,《地下巴黎》不过是他的“跨界”之作,但却出人意外的成功。这本书的广受欢迎,原因除了洛朗对城市历史的深入挖掘,把那些可爱的冷门的细节一一呈现之外,很重要一点应该在于他对巴黎的热爱,他通过创作这部作品传达出了这种热爱,也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找到了对这座城市的共鸣。

历史就像四通八达的地下铁,不论你是严肃的铁路职员,还是普通的乘客,只要你用心发现它的细节,充满对它的热爱,它也会回报你以不一样的风景和精彩。

《地下巴黎》读后感(三):阅尽繁华无限事,清江依旧绕长堤——读《地下巴黎》

文/望月听雪

相传降水女神塞纳,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捧水瓶,嘴角含笑。小溪清葱,从这位女神背后悄悄流出来,形成了巴黎的母亲河。塞纳河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黎,艺术家的梦想之地,历史积淀下的畅想之地,永恒的光明之城,怀旧者的天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凡尔赛宫、巴黎歌剧院……无一不在细细诉说着历史,静静地伫立着千年看尽巴黎的繁华和沧桑。“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一边将目光逡巡穿梭于街头巷尾,寻找着旧日痕迹,一边直怨着东风留不住的繁华旧梦,一次又一次乘坐着巴黎的地铁,一站又一站看着这个繁华都市,梦中的巴黎慢慢浮现,带着历史的印记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列时光列车,在地下奔驰,旋风般驰骋过巴黎的历史长河,见证了巴黎自远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引领着读者沿着地铁线穿越上下两千年的巴黎历史。

跨越千年,来到遥远的世纪之初,帝国伊始,那是为了土地和生存而战的年代,为了保卫那座已然烧毁殆尽的卢泰西亚城,拉比努斯的罗马军队和卡米罗热内的高卢军队在此曾经有一场场殊死的热血鏖战,白日如织的惨烈战斗,战至夕阳西下,格勒纳勒平原上尸横遍野,布满了上千具交错的高卢人的尸体,血红的残阳映照下,触目惊心。在这个高卢将领和他的士兵们长眠的地方,建起了雄伟的埃菲尔铁塔,仿若一座巨大墓碑,祭奠着忠魂,哀悼着埋骨于此的将士们。战后,融合后的高卢-罗马文化从此被镌刻在了纪念碑上,卢泰西亚的历史将永远凝固,而巴黎的历史即将展开,耶稣之手重新拨动时间的钟摆,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为新纪元一年,从此进入了公元一世纪。

卢浮宫作为法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风尘仆仆地从历史中走来,前后六百年间,经历了城堡替代要塞,王宫替代城堡,博物馆又替代了王宫的历史变迁。然而,这个地方最初的功能似乎还深深镌刻在这栋建筑的最深处。进入卢浮宫的地下室,沿着围墙,会发现当时城堡主塔的地基以及古代军事堡垒的指挥塔。公元五世纪,战争的阴影时刻笼罩着这座古城。阿提拉兵临城下,巴黎城内被逐渐膨胀的恐惧覆盖着,大家都认为自己所站的这片土地不久将成为人间地狱,为战火所摧毁。此时,一位名叫热纳维耶芙的二十八虽女子开始呐喊,信仰让她平静而自信,在她的影响下,巴黎女市民和她一同祷告,一起禁食,恳请上帝让威胁她们的灾难远离。奇迹确实发生了,阿提拉带领部队离开了塞纳河岸,赦免了巴黎这座城市。热纳维耶芙成为了圣女,并且之后不久又一次以她顽强的意志力拯救了陷入饥饿之中的城市。

卢浮宫里最出名的画作自然是《蒙娜丽莎》,几番波折,它作为王室的宠儿,多次辗转于卢浮宫和王宫之间,还曾经一度被盗,一位意大利工匠想将这幅名画归还给自己的国家,将其藏匿在自己位于巴黎住处床底下的箱子里长达两年之久,他偶尔会打开箱子,蒙娜丽莎便只冲着他一人微笑。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艺术与建筑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宗教分歧的黑暗时刻 。1535年1月21日,六位新教徒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被处以火刑。法国的其他地方也和巴黎一样,文艺复兴所带来的一切美好,一切鲜活的艺术以及对人文主义诞生的颂扬,都在那一天戛然而止。剩下的只有积怨、仇恨和猜疑。所有后续发生的事情都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接踵而至……塞纳河被染成了红色,到处是不堪入目的被毁容的尸身,因为行凶者急于表明这些被处死的都不是人类,而是被撒旦引诱的恶魔。1598年4月30日,这个世纪在融和的氛围下走向尾声,国王签署了《南特赦令》,向宗教自由迈进了里程碑的一步,这一天,亨利四世给巴黎及法国在本世纪画上了最美丽的句号。满目疮痍的法国,迎来了人道主义和自由的希望。

随着地铁站台的节拍,探访历史的迷思,两千年间,二十一个世纪,历史的恢宏画卷随着卷轴徐徐展开,跟着地铁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寻访,那些尘封在尘埃里的历史逐一显现,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文学爱好者,可丈量一部文学地图,探访作家笔下巴黎的虚与实。艺术爱好者,可来一场朝圣之旅,博物馆和咖啡馆是绝妙的驻足地。建筑爱好者,可发掘这座古老都市走向现代的流变痕迹。出站时见到的是眼前二十一世纪的巴黎街景,镜头远去,到那个战火纷飞亦或是文艺复兴的年代,同样的地点一幕幕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过往,构成了如今这座丰腴的城市,多少年的风雨飘摇之中,依然屹立不倒、风姿绰约。这座城市的美好和精彩,正在于现在和过去融合得是那样巧妙和自然。探幽访古,历史遗产已然渗透在文化传统和现代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构成。

从西岱岛到拉德芳斯,从泥泞之地到光明之城,世事更迭,族群变迁,巴黎永在。在巴黎的街区漫步暇行,去寻找2000多年岁月所留下的时间残片:罗马时代集市围墙的一部分仍留存在圣米歇尔大道Vinci停车场的入口处,中世纪的修道院遗址化为圣日耳曼德佩街区高档精品店的石质内墙,腓力·奥古斯特时期的部分古城墙隐匿在居民楼现代化数码门的后面,巴士底狱最后的囚室藏身于亨利四世大道47号的地下室……作者铺陈了一张横纵相间的巴黎时空网格,其间点缀了一些逸闻趣事和历史掌故:青年但丁曾在莫贝尔广场的草垛上听课,圣母院附近的屠夫石曾上演中世纪版本的“剪刀手爱德华”,诗人奈瓦尔自缢在旧灯笼街上……

巴黎,这个用调色板、油画布堆积起来的城市,艺术的圣殿,时尚与浪漫并存的美丽都市,从世纪之初走来,越过生死,跨过荆棘,带着浴火重生的一次次惊叹,厚重的脚镣铮铮地踏响在心头,塞纳河畔流连忘返,“梧桐萧瑟冻云低,高塔故宫两凄迷。阅尽繁华无限事,清江依旧绕长堤。”

静静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地下巴黎》读后感(四):乘地铁,游小巷,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巴黎。|“荒岛共读计划”第18期阅读总结

‖我相信,一本书改变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荒岛共读计划”~第18期

《地下巴黎》

[法] 洛朗·多伊奇 著

本期计划有10人参与,历时30天。

我们读《地下巴黎》的感想

柯西莫

本书由地铁站为切入点,围绕每一个具体的建筑来叙述巴黎的历史,但也导致了时间线有些错乱。这更像是一本少了些许枯燥的历史书,对于不了解法国历史以及没有亲临巴黎的读者并不是很友好。印象较深的是,巴黎在城市的各个点标示并保护好遗迹,往往是现代与历史共存的状态。即便是经历了奥斯曼的大刀阔斧,巴黎仍有历史的韵味,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对建筑保护做出的坚决的努力。总的来讲,要想深入了解巴黎,本书还是最好作为旅游巴黎的辅助。

张帅

本书如同星际穿越中的一个镜头,时间被横向打开。以地铁站为线索,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巴黎。巴黎的地铁站肯定不只21个站台,作者挑选出这21个经典站台,把巴黎的历史浓缩其中。

本书作为一本巴黎深度游的参考手册,还是不错的。可以让你在普通游客中脱颖而出,知道一些鲜为人知而且有些有趣的冷知识。但是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巴黎历史,本书内容适合作为关键词。就按照书里面的目录去搜寻即可。每一章对于巴黎的介绍,个人感觉是浅尝辄止。最后要说有没有因为本书发生对巴黎认知的改变,那么是没有的。(毕竟本身对巴黎也没什么认知啊)。

不会停下脚步的喵姑娘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巴黎在我印象中是几个名词的组合:凯撒大帝、塞纳河、巴黎公社、卢浮宫和大教堂,除此之外我既没有去过巴黎,也没有看过相关的游记。不得不说,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兴趣就源于我对巴黎的一无所知。

21个地铁站从西岱岛到拉德芳斯,跨越21个世纪,这不是单纯的游记,只是借用了这些地标来讲述古巴黎城到现代摩登都市的历史变迁。我印象最深的是尤利安要商贩把胡椒调味的葡萄酒装满他的酒壶,他是一位君王,也是一位热爱巴黎并歌颂卢泰西亚的人,即便他差一点死于冬季取暖的木炭,他仍然热爱卢泰西亚的一切,包括在冬季冻得像大理石一样坚硬的塞纳河面,然而他最终死在了波斯,离他最爱的塞纳河有五千多公里。每一个地点都有一段故事,或辉煌灿烂,或卑微寻常,那些人与事都已经消散,只有隐约的一点痕迹混杂在漫长的历史中,需要用心探寻其中的意趣。或许这才是一个立体的城市吧,不只是浮于纸上的两个字,巴黎在时间轴的参与下有了深度和广度,更有烟火气地活着了。

从《地下巴黎》说开去

粥的况味

也许在很多女生的视角中,巴黎是浪漫之都,有着传说中高鼻深目的白种男人和唇红齿白的白种女人,所谓的、传说中的 戴着贝雷帽高鼻深目的巴黎男人和优雅的晃着二郎腿、唇红齿白的巴黎女人(苏菲玛索那样的)。但对欧洲史和欧洲传统贵族模式有点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欧洲任何一个历史古老的城市下,都埋藏着很多或有趣或可怕的故事。

《地下巴黎》这本书是法国演员洛朗·多伊奇所撰写,通过选取了法国众多地铁站中的21个站点,对这些站点背后的历史时代进行的描述,来让后来者对巴黎这个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

对我来说,《地下巴黎》对我在关于巴黎的认知上并没有太多大的改变,但让我对巴黎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作为谈资却又不知何时能用上。

麦田里的卡夫卡

《地下巴黎》乍看之下,可能像《地下铁道》那样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另一种旅游手册介绍,蕴含了更多的琐碎的历史积淀景点的细节。非常有意思,但需要更多去了解背景。因为这本书,在很多地方改变我对巴黎旧的认识。

比如巴士底狱,改变了我对巴黎的看法,原以为巴士底狱仅仅只有1789年那件引发后来革命的大事,却没有想到在1652年,反抗路易十四的贵族阶级也利用巴士底狱大炮打击王室骑兵。还比如被关在巴士底狱的囚犯从来没有超过40余名,伏尔泰因为写反对专制的小册子也在这里监狱里呆了十一个月。从1370年初建的军事堡垒,为了拱卫圣安托万大门,到17世纪的变成了关押犯人的监狱,虽然在巴士底狱的看管人员编制越来越庞大,但是到了1789年初,犯人锐减仅区区7人。到后来革命后被拆除,改建成广场,竖起了一根带有自由神像的纪念柱。并一直留存下来,即使共和国的变迁,它也埋葬了504具烈士尸体,继续存在着……

读这本书,能读出巴黎历史的厚重感,洛朗·多伊奇写的这本书,从西岱岛,到拉德芳斯,经过二十一个地铁站,而每经过一站,其地铁站的地名和所在区域,都有一段又一段历史和流传的文化遗迹。这样带着读着去了解巴黎,远远比了解表面上、印象中的巴黎要更有广度和温度。这本书,让我想到了电影《天使爱美丽》和小说《青春咖啡馆》,本质意义上的巴黎绝非走马观花就能探究全貌的,我们得放慢步伐,慢慢品味。

奖 状

以上同志在“荒岛共读计划”第18期考核中,被评为

优秀读书人

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荒岛共读计划

2016年06月15日,01期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出版社支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6年07月04日,02期

《致未来的诗人》

出版社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09月12日,03期

《苏菲的烦恼》

出版社支持:译林出版社

2016年09月18日,04期

《眼前的乡愁》

出版社支持:文汇出版社

2016年10月22日,05期

《戏剧的味/道》

出版社支持: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年12月02日,06期

《回来的路》

出版社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20日,07期

《孤独:回归自我》

出版社支持: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1月06日,08期

《旅行与读书》

出版社支持:中信出版社

2017年02月21日,09期

《生命之树》

出版社支持: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年03月29日,10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出版社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05月10日,11期

《种子的胜利》

出版社支持:中信出版社

2017年06月30日,12期

《觅渡觅渡》

出版社支持:华文天下

2017年08月10日,13期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支持方:扬州新华书店“阅读者园地”

2017年10月16日,14期

《成年如谜》

出版社支持:联合读创

2017年11月24日,15期

《438天》

出版社支持:后浪

2018年01月15日,16期

《大象孤儿院》

出版社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05月07日,17期

《假如真有时光机》

出版社支持:新经典

2018年07月11日,18期

《地下巴黎》

出版社支持: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09月08日,19期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

出版社支持:译林出版社

。。。

希望这个书单会越来越长,

希望能够聚集更多的人共读一本书,

共同讨论读书时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感。

真诚欢迎每一位爱读书,想读书的朋友跟我联系。

扬州慢读书会

扬州慢读书会是一家扎根扬州,专注深度阅读的民间自发读书会组织。读书会下设公益图书馆——荒岛图书馆@扬州慢,每月推出“扬州阅读榜”、“扬州慢读”书单,组织开展“荒岛共读计划”、“72小时书店”、“润田诗歌读本”、“恋爱图书馆”等阅读活动。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读书大家庭。

在我拍我照相馆的光影里,你便是摄影师,只做自己的自己,或任性,或温顺,一种欧美式的洒脱,也许这便是我拍我照相馆最独特的魅力。

地址:扬州市百祥路136号栖月苑东门旁二楼

电话:0514-87795585

时间:9:00-17:30 18:30-21:00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