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文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从文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从文自传》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文自传》读后感(一):所谓家乡

小记《从文自传》

前几天人文社做活动为了凑满减买的这本书作搭头,一口气看完,意外的好看。应该算一本散文性质的自传吧,实际上是沈从文三十多岁的时候写的,所有比较薄,只记叙了作者1929年之前的人生故事。以沈从文童年家庭,家乡湘西凤凰城风土人情为主,作者的童年、求学、当兵、在军队任文职的回忆录。沈从文写的一些东西很能触动我。只是太短了,感觉意犹未尽。

《从文自传》读后感(二):湘西

读《从文自传》、《湘行散记》。 民国时候的湘西,地域上即指整个的湖南省西部。清代此处曾设辰沅永靖道,民国废府、州、厅,改为辰沅道,驻凤凰县,辖20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芷江、黔阳(今洪江)、麻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丈、靖县(今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垣)、晃县(今新晃),民国四年移驻沅陵,后又移驻芷江,并划入大庸(今张家界市区)、桃源、石门、慈利四县。 湘西是多山丘陵地区,水运却四通八达,全仗着有几条极重要的江河流经其地(沅、沱、锦、舞、酉、澧、渠等)。沈从文有一篇文章叫《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谈他的写作深受湘西几条河流的影响。沅陵为酉、沅二水汇合处,辰溪为辰、沅汇合处,黔阳为舞、沅二水汇合处,加上凤凰、芷江,都靠了水运,成为一时繁华之所。 湘西多苗族、土家族等(沈从文的身上便流着少数民族的血液),文化多元(如语言、建筑、服饰等),流传着种种惊奇鬼魅美丽的传说(如赶尸、巫蛊、落洞)。 以前曾到张家界、常德、湘西、怀化等地,山水不必说,此地女子皮肤不白,比较耐看。

《从文自传》读后感(三):从文给我力量从文

很惭愧,这是我自八月份以来读完的第一本书。其实从六月份开始,我就已经渐渐减少了阅读时间,因把时间都花到手机游戏上了,至今仍然无法自拔。

我知道我是不愿走出舒适区,每天除了工作,就控制不住地玩手机,以至于拿起书就犯困。今天读完这本小书,我已趴在桌上睡过去三次,真的惭愧!

如果不是国庆布置了弟子们读完这本一百来页的小书,我想我也不会提起劲去阅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我现在每天都有罪恶感,还不算堕落吗?我已对自己日益不满。

我经常对学生说,为师非常羡慕你们。我在你们这年龄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老师也不会推荐。于是自己那时读的最多的是港台的歌词,可以抄满满一本,至今听起仍会准确无误地唱出来。如果那时的记忆力能够用于阅读,我想我不至于至今如此浅薄。

但与其羡慕,不如借此跟他们一起进步。我深知自己的阅读量是肯定跟不上当下的高中生了,他们现时写出来的文字有时连我都为之惊叹。那么我应该还可以一点点慢慢跟上一届届的弟子吧,还有接下来几十年的漫漫长路呢。

这本《从文自传》,说是自传,其实并不是一辈子的传记。沈从文从新中国后就不再搞文学了,所以这本自传在我读来,一句话概况:这是一个要成为沈从文的草莽少年啊!

学校的石老师在讲公开课时,深情地说:“看到他这一辈子,我仿佛看到我前进的方向。”我望着石老师有点花白的头发,他睿智的眼光,我也仿佛看到了我以后的方向。教书一辈子,平凡一辈子,但讲课却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地直击人心。

看完这个即将成为沈从文的少年的自传,深感一切经历都是值得的,而且对命运并没有什么怨叹,只有珍惜与感恩。“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火焰。”对一切都保持一颗好奇心,我想,是沈从文老年仍能做枯燥的学术研究的动力吧。

“体魄不甚健全的我,全得爸爸给我那分骄傲,使我在任何困难情形中总不气馁,任何得意生活中总不自骄,比给我任何数目的财产,也似乎更可贵重。”他的那些少年往事,如果能拍成电影,我想那些从《边城》中认识沈从文的人,也都会大开眼界吧。那个美丽的湘西世界曾经如此杀人如麻尸横遍野,如此的野蛮与美丽的冲撞,对年少的灵魂该产生多大的震撼啊。然而他的笔端却如此淡定,且常常以乡巴老自居。这份低调踏实,可能就是之后的张兆和所看重的吧。

我希望借这本自传,能给我一个新的阅读开端,能回到之前一个月至少四本书的阅读进度。现在想想,即使每个月只是读点闲书,也至少能是我的心安。

《从文自传》读后感(四):生活就是一部大书

这本《自传》,沈从文写于1932年,当时正在青岛大学教散文写作,一个朋友在上海开书店,要沈从文“打头阵”,约定一个月内必须完成。沈从文用了三个星期就交了稿。虽然作者称之为“顽童自传”,可是却透着“出入地狱的沉重与心酸”。

沈从文三十岁时写了二十岁前的人生自传。一些事情确实要时常被记起,否则,真要忘记了。感谢沈从文,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记录。在本书中,隐藏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线索,可是,被沈从文一笔带过。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

在自传中,我们了解到,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积极推进了当地的光复,一九一一年呼应了武昌起义,由此,他成了当地的要人。沈宗嗣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在革命中发挥了作用。但在不久之后举行的省议会代表选举中落败,郁闷之至。为了争一口气离开老家北上京城。

在后来他在他儿子沈从文住过的前门外酉西会馆,组建了铁血团,密谋刺杀袁世凯。哪知风声走漏,同志被处决。而沈宗嗣因为在剧院里看戏,躲过一劫。他匆忙逃往东北,隐姓埋名,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处隐藏起来。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袁世凯死后,才与家人通信。

沈从文的家乡湖南凤凰城

这本书从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湖南凤凰城,一直写到20岁离开军队去北京。这之后,他长期在北京大学旁听。到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当时的一些刊物上发表,如《晨报副刊》、《语丝》、《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杂志》等,渐渐地有了名气。1928年去上海办报,1930年,去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执教。1938年,到昆明任西南联大的中文系教授。

沈从文在书里说,“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本书后面,他说,“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1980年,沈从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演讲中说,有些伟大的批评家,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二个的在文坛上都消失了,“我自己却才开始比较顺利掌握住了文字,初步进入新的试探领域。”沈从文自信的不是他比别人更有思想更有勇气,而是自己“掌握住了文字”,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从文自传》读后感(五):《从文自传》读书笔记

1.

“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触摸。”

这本书不厚,算上附录才127页,作者自称为这是一本“顽童自传”。而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太适合做中小学课本的书,平实而又考究的文字会把你带入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和场景中,仿佛看一部电影,一起和作者回到了那个时代,正如书中文字“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触摸”。

(顺便说一句,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第二版,如图。排版舒适,封面质地有纹理凹凸感,仿佛暗合了书中文风。)

2.

沈从文是谁---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边城》等。

他1902年出生,籍贯湖南凤凰县,1933年结婚,学历小学,无任何学位;

1917-1922 当兵;

1924-1928 写作;

1928-1930 (吴淞)中国公学讲师;

1930年下半年 武汉大学讲师

1931-1933 青岛大学讲师;

1934-1939 (北京)编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939-1947 (昆明)西南联大副教授、教授;

1947-1949 北京大学教授;

1950-1978 (北京)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

1978- 1988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这本自传写于1932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

3.

书里写了啥?

还是用沈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回答最妙。

“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

没错,这本书写的就是他年轻时的经历。社会动荡辗转各地时,随着生活际遇起伏而带来的所见所闻所感,爱好和乐趣,寂寞和忧伤,得意和失落,沉重和心酸,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和对自我的认知。或许如果换个现代点的名字,可以叫《见识从哪里来---沈从文的青少年时代》,或者就用其中一篇的名字也很合适,比如《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4.

书中太多的句子,我很喜欢。这些文字大多穿插在故事描述中,把故事和感受串联起来,却会让你为之心动。

请原谅可能造成的断章取义,摘录如下。

1) “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态,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所以才需要记录吧,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变化的结果,中间的过程和波折都被淹没了。)

2)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3)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愿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4)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答解。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

5)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6) “……背景是黄色或浅碧色一派清波,一切皆那么和谐,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种光景。我总默默的注视许久。我要人同我说一句话,我要一个最熟的人,来同我讨论这些光景。可是这一次来到这地方,部队既完全开拔了,事情也无可作的,玩时也不能如前一次那么高兴了。虽仍然常常到城门边去吃汤圆,同那老人谈谈,看看街,可是能在一起玩,一处过日子,一阵子说话的,已无一个人。我感觉我是寂寞的。”

7)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向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察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8) “我本想走得越远越好,正以为我必得走到一个使人忘却了我的存在,种种过失,也使自己忘却了自己种种痴处蠢处的地方,方能够再活下去。”

(小时候曾经想离家出走时就是这么想的~)

9)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

10) “她说的话我可以装作不懂,可是仍然留在心上,挪移不开。”

11) “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作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12) “我常常躺在一片草场上看书,看厌倦时,便把视线从书本中移开,看白云在空中移动,看河水中缓缓流去的菜叶。”

(我喜欢这个菜叶的描写,想着草场、白云、天空、河水,直到菜叶把我拉回烟火气的现实生活。)

13) “我总仿佛不知道应怎么办就更适当一点。我总觉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让我去做,这事情是合于我的个性,且合于我的生活的,但我不明白这是什么事业,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即可得来。”

(在我看来,这是关于迷茫的最好解释。可见,有些感受,从不会因时代而不同。)

5.

这样一本薄薄的仅有127页的书,我却读了挺长时间。是的,这是一本值得慢慢细读的小书。最后,想引用书中正文后的附记里的文字作为结尾。

期待自己的读书和写字“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