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摘抄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摘抄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M.罗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一):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

这本《从柏拉图到维尼熊》列举了大量经典著作,使读者能够从生活中认识哲学,入门哲学。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未来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顺畅,哲学也是一门必修课。在我接触哲学之前,我一度以为哲学只是那些教授所研究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因为哲学本身是一个很深奥的学科,并且相关的书大都是很厚重的,其内容也是十分难懂。市面上有很多哲学入门书,要么写得太浅,要么前面写得还好,到后面就越来越看不懂了。

这本书不同,它很生动有趣,内容的表述很明确,并且为了入门学者考虑,把其中的问题简单化,包括《小王子》都有在书中提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教授哲学知识。从书名中可以了解到,柏拉图是著名的哲学家,维尼熊是属于童书的作品,本书专业又全面地由浅及深去剖析哲学。

哲学其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的时候你看了许多书,做了许多研究,最终回过头来可能发现什么都没学到,但是你又会有一种内心的奇妙变化,自己无法轻易发现。看过了这么多国家出版的哲学类书籍,还有大师们的总结,感觉美国人对于哲学是最轻松的,一个工作日的事情,中国人是哭着做,日本人是跪着做,德国人是画图纸做,印度人做一半就跳楼了,只有美国人是边玩边做。

本书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对哲学研究很深,哲学是奉行着一个观点的,对于大部分,认为学得越好,说得越简单明了。只有那些研究得很浅的人才会假装深奥写得特别难懂,其实哲学本身是很简单的东西,不像数学,而这只是一种思想,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不定的。

哲学不是专属于聪明人的学科,它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它无形却又遵循着规则,让接触它的人对之着迷。当你有着许多费尽心机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不如静下心来用哲学来揭开迷惑,有时换一种方式思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从此不要误以为哲学是一门与生活距离甚远的学科,人活着的这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曾感到过迷茫,那么你大可以翻开这本书,也许你并不能从中得到答案,但是你却得到了寻找答案的方式。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二):走马观花之旅

在导读中,作者写道:这是一场哲学的走马观花之旅。那么,什么是哲学?对于中学时代的我而言,哲学是高深的学问,我不懂,但我心向往之。之后读了研究生,修了专业相关的课程后,它从亿万光年之外的星星变成了陪伴夜归之人的路灯。它依旧吸引我,以一种更可亲可爱的方式。哲学不是遥远的神秘的学问,它在我们身边。

概括而言,哲学可以理解成“人类观念之集合”,关于任何事情的任何观念。举个例子,我觉得热的早餐便是好的早餐,这样我不容易拉肚子。这种观念便可以称之为我的“早餐哲学”。换至婚姻话题,你觉得什么样的婚姻是好的?你希望和怎样的人步入婚姻?或者你是个不婚主义者,支持你这一观点的理由为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你的“婚姻哲学”。

哲学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哲学研究者的专著,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影视艺术作品。这本书选取了人类史上或重要或有意思的哲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观念、流派的解释和评价,去勾勒出人类思想观念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流淌,不断变化的粗糙图景。对我个人来说,这幅图景大概是从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发现其无法证明后,转而去思索越来越细致的问题。社会在发展,新的问题迅速涌现,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在巨大的信息流面前,聆听嘈杂,接受混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必修课。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切的感受。

但这图景毕竟是粗糙的。因为篇幅有限,且是二手信息,这本书大致只能起到扫盲的作用。若是想深入思考研究那些问题,阅读原著是必要且更为畅快的体验。此外,因为涉及很多关于流派和观点的评论,作者必须多面评判(be critical),并以一个委婉的姿态结束对这些作品的推荐。于是整本书最常见的句式出现了:虽然……,但这个作品/流派/观点/哲学家,还是非常值得去了解阅读的。being critical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但追求这种“客观的姿态”,留给作家们表达个人主观好恶的空间大概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吧。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三):认识哲学的本质,发现哲学的魅力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逐渐揭晓,必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高考算是落下帷幕,但高考作文仍为大众所津津乐道。不得不说,今年高考作文形式新颖,由学生自主选择关键词,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水平。不禁想到千里之外的法国,也在六月经历了高中毕业会考,第一堂考试同样有作文,但他们的作文题简直是“放大招”,以哲学为命题,难度极大却灵活多变,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哲学知识,以及对哲学有着充分的自我理解。

由此可见,哲学对法国人的影响之大,将其它考试放在哲学考试之后,是因为它们属于技能,而思想比技能更重要,并且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向来注重形而上和哲学思辨,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家不计其数,故法国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中学阶段就开设哲学课程的国家。相比之下,是否觉得我国中学阶段所学的政治略显小儿科?尽管哲学成为法国人一生必过之关,但他们经此产生的自我意识也是其他所不能比的。

既然我们对哲学的认识,已比法国人落下很多,不妨从现在开始,从哲学经典开始,慢慢读懂哲学,感悟哲学思想。最近在读的《从柏拉图到维尼熊:哲学经典导读》便精选了67本启迪思维的经典哲学著作,为广大渴望了解哲学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提供了参考,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他们作品中蕴含的主要内容、思想及其影响,并以风趣幽默的笔调,于深入浅出之中,告诉读者如何快速阅读一篇哲学作品,以便读者迅速get到重点,掌握每本书的写作风格。

全书以哲学的发展为脉络,概述了哲学的历史,每一部分均独立成章,故读者可随意挑选感兴趣的哲学流派或哲学家,再做进一步了解和延伸阅读,从而让读者对哲学的理解由抽象更好的过渡到具体。例如我就直接从罗素的《哲学问题》开始,理由则是罗素不仅在数学领域贡献突出,其建立的分析哲学对哲学理论的解释产生了新的启发。而与其它同类书籍书不同的是,作者在选择哲学经典时,并未局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如书名《从柏拉图到维尼熊》,正经严肃的传统哲学书籍、蕴含哲学象征意义的其它文学作品,都在作者想要说明的范围内,或许综合各种思想的碰撞,更益于读者认识哲学的本质,进而发现哲学思想的魅力。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四):哲学的参考宝典书

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当我学习教育学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被她思辩色彩所着迷。所有的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最终还是划归于哲学。可惜的是,如今早已没有一项专门研究哲学的专业。哲学渗透在人文社科的学习的每一部分,也间接的学习了哲学。

哲学之于我们的生活,更像是一种虚无。这种虚无如同空气之于我们的生命。它是最有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重要,所以我们更应该去阅读那些经典。

《柏拉图与维尼熊》这个乍一看非常独特的题目。这个名字有可能是英文版的名字,开头首字母都有"P",Plato to Winne the Pooh.也正因如此有着贯穿古今的含义。那么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个人觉得这个题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容,哲学跨越了历史的长河,也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了新的含义,这也是哲学的魅力之处,也是这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那么会有人问了,哲学范围那么广,我该看点什么好?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哲学书的参考宝典。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总体而言是按照类别来分开的。从传统哲学到如今的现代哲学。从哲学的传统谈起,到局外人到沉思、心理甚至政治。读者们可以从这些分类中感受不同哲学观点的体验,从时间顺序感受相同范围内不同观点的碰撞。读者们不能直接的判断孰是孰非,但却能因此在脑海里,感受那些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对于自己所在领域的批判和自己的最直观的感受。静静的思考,感受周遭事物带来的感受,用理性来判断,从而使自己灵魂以升华。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观,也因此有了自己做人做事的一套原则。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讲哲学的经典书籍直接搬过来让你自己去发现,而是作者们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将里面的精华提取出来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有点像这些书的书评。每个章节的文字不多,但由于是精华版所以将内容消化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由于文化的多元性,有一些观点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吸收,也会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悖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哲学书籍所具有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是其他书籍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反过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原著,自己从书籍中提炼内容,再与这本书作者的观点进行比对,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为什么我就上升不了这个高度?所以多看一些人的观点,也有助于自己思考的提升。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读后感(五):行走的哲学思想

行走的哲学思想

评《从柏拉图到维尼熊》

哲学的原词义是“爱智慧”,它一向以“人生思考”和拯救世界为己任,希望给更多的人提供终极的意义。在科学脱离神学之后,哲学便开始独立行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哲学的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幸运的是,有很多的天才投身于哲学思考之中,并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哲学在这本《从柏拉图到维尼熊》中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起来,因为从作者的眼光来看,不仅仅是类如柏拉图《理想国》这种纯哲学理论的发展中蕴含着哲学思想,更有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如《维尼熊之道》、《先知》、《局外人》)等方面的艺术题材中,同样孕育着伟大的哲学思想。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哲学思想随着年代的发展一直行走在人类社会之中,给人类以启迪,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载体。

哲学家们一向喜欢思考,他们思考的结晶是对自然的冥想、对社会的沉思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在正统的哲学体系之中,从对真理的考究,到人类本性的认知以及逻辑理性的构架,哲学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探究,对于生死以及成长的论断,以及人如何实现自己价值的看法。因为专业的隔阂,理论的大厦让很多哲学的门外汉望而却步,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走进哲学的大厦里潜心修炼。

很多人更喜欢通俗易懂的哲学故事,更乐意接受从生活中领悟哲学的智慧。有另外一拨哲学爱好者用故事的方式亲近了哲学,也让哲学变得更加俏皮和接地气。在一个悲剧的故事之后追问人生,在一个矛盾和冲突之后反思人性,这种追问和反思同样能引起哲学思想的迸发,甚至是智慧与理论的提升。用一种文学的方式表达人生的观点,或者用一种心理直白的方式接触哲学,同样会点燃思想的火花。20世纪以来的各种“主义”算不算是哲学?来自欧洲的意识形态算不算是哲学?足够包容的人都愿意认可这些主义和思潮,因为它们同样代表了一些人类社会和本性的思考,阶级斗争、存在主义和实践伦理等曾经也是某个国家(地区)某个年代的热点。

作为一名哲学的门外汉,作为一个爱好知识追求真理的文艺中青年,我更欣赏于书中对于哲学观点的展示和点评,这让我对哲学思想有了更开阔的认知。在书中,哲学思想像一个个行走在路上的思想者,他们从我眼前经过,告诉我他们的哲学观点。

2017-6-2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