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100字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100字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一本由墨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7-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一):三千道藏没有告诉你的天下之道,这本书告诉你。

课堂上,传出朗朗上口的朝代歌,仿佛我又回到了学校,那一个午后,我也摇头晃脑,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大概经历了83个朝代,559个帝王。网络版的朝代歌,是这样的。

黄帝尧舜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至民国

夏商周秦与两汉, 三国归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十国, 北宋南宋元明清。

这么多的朝代,这么多的帝王,让我最心疼的,却都在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年代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五代十国史前期形式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二):大王与权威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罗贯中先生用一句很简单的话,高度而精准的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分与合,在我国历史上不断的交替上演。历史学家将其冠以“盛世”和“乱世”之名。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生逢盛世,但是,命运是不能自己掌握的。如同人的躯体会经过初生、壮年和衰老一样,我们看一个盛世,也总会有初创的幼弱和新鲜,成熟的安乐与强权,老去的衰败和凄惨。当他老去时,已不再有王霸天下的威严。虽然每个人不希望社会变乱,但是腐朽的统治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惨。有人选择苟且偷生,那么也就有人会选择揭竿而起。

我们说,一个有传承的盛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正常模式。那么,乱世,就是一个历史的“夹缝期”。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强势的朝代,之后的夹缝期越是长久,如汉朝之后的三国时期、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等等。

唐末更是如此。

五代十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夹缝期。这个夹缝期的乱和惨,史之少有。

究其原因,强势王朝对天下统治力强,地方势力相对弱而平均。当这个强势王朝崩塌时,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人可以号令天下,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说适逢其时。所以这时候会乱的更彻底。

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清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脉络,因为实在是枝杈丛生,眼花缭乱。

不过,乱世也是英雄辈出之时,因此这段历史也确实精彩。

此时拿到了这本书,对于渴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可以借此一窥那段历史的全貌。

五代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三):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

在封建社会中,天下大势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二周之后七国争雄,始皇一统,楚汉相争,并入于汉,东西汉后,分为三国,并入于晋,晋室羸弱,五胡乱华,隋唐之后,又现五代。

在历史上的纷乱年代中,五代十国应该说是人们最陌生的时代了。它没有春秋战国和南北朝的时间之长,也没有楚汉,三国的简洁。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乱,有种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的感觉,在那个年代,只要手里有兵,有土地几乎都会当当皇帝,过过瘾。

五代的时间之短,它仅仅有53年,但是先后竟有五家八姓当皇帝,可见这短短的50多年里面战乱之繁。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还是很不错的。

我自小就比较喜欢历史,对于选择历史类的书籍,我一向认为只有看正史才行,现在市面上的书要么太商业,要么太肤浅,要么就是作者过多的掺杂自己的思想,很让人反感。所以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是带着试探的心理看的。然后就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看完了这本书了。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诙谐的语言,把五代十国这短短数十年政权更迭,以及政权更迭中的刀光剑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本书构建出对五代十国历史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无法有效的管理地方,直到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尾大不掉终于导致唐朝最后走向了灭亡。朱温代唐以后,五代十国逐渐形成。

在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中,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局面屡屡上演,乱论私通,荒理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个政权或结秦晋之好,或假道伐虢,或相互攻伐,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到头苦的还是老百姓。

其实这五十多年的历史中,也不乏有好的统治者,比如后周的两位皇帝,太祖郭威勤俭节约,虚心纳谏。世宗柴荣更是比肩秦皇汉武,不输唐宗宋祖的圣君,立志十年平天下,只可惜历史只给了他五年,就是这短短的五年足以让他入围中国十大贤君之列了,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或许就可以收复石敬瑭献出去的幽云十六州,每读到此总是扼腕叹息。

正如书中前言所说的,这段历史粗看,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却是一部奇特的创业史、奋斗史。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这段混乱的历史。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四):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究竟意义何在?

五代十国,是指唐王朝后的一段战乱不已的分裂史,五代从907年-960年,十国则从907年-979年。在这段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先后兴起并消亡了非常多的政权和皇帝。因此说到五代十国,在不少人心中就是一个字“乱”,而且乱得毫无章法。不少导演甚至表示自己想用架空历史拍浇胸中垒块的电影,就选用五代十国史,因为观众不熟悉那段历史。那么,这么乱纷纷的历史究竟意义何在呢?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迁移、大交融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但政治中心依然停留在北方,北方政权也为中原霸权一直征战不休。梁唐晋汉周,唐后五个中央政权全部在北方。而南方政权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选择比较保守的军政政策,不好征战,志在保境安民,休养生息。最终,由行正道的北方中央政权,以接近“兵不血刃”低成本的代价,接管南方政权的遗产,成就又一个富强的中央帝国。隋唐是如此,宋代也是如此。而在这两次大战乱大迁徙之后,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已经开始形成,并隐然超乎北方之上了。当然,仅仅从五代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各割据政权实际上还是以中原和江淮为核心,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集团,互相对抗,互相牵制。直到南宋之时,南方地位才确定无疑地超过北方。

不仅南北方政权执政方针不同,南北方领导人的风格也呈现迥异。比如,后周的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早知自己享年不久,但志气不凡,希望“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在他在位的短短五年半时间内,他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对外则积极进取,南征北战,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片赞誉。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南唐烈祖李昪,他“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也”,即位后也以东汉刘秀自比,欲以柔道治天下,一再拒绝对外征战,甚至处罚越境掳掠的将士。两位贤主明君,风格迥异,执政功绩与后世影响也不一样。而自此之后的宋代政权与领导人,也渐渐地开始呈现出南方政权领导人的共性,以保境安民为本,不以征战杀罚为能。很难说,其所带来的利弊得失,何者为多。

就此言之,五代十国,不仅是人口迁移期,经济文化南移期,也是执政风格的转变期。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五):不忍细看的乱世

五代十国,短短四个字所代表的却是古中国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从公元907年到960年这短短53年间,在唐朝灭亡之后,中国没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而是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在这段日子里,中原地区出现了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就是五代,而十国是泛指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中国进入宋朝时代,而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这段分裂与混乱的历史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比较特殊,它既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也不如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英雄辈出,而且五代十国的割据时间相对较短,政权较多,更迭频繁,统治者们大多乏善可陈,能够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可圈可点印记的统治者并不多。因此,五代十国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是根本没有了解过,只听说过这个名字,连具体的朝代和国名都无法全部说出(好吧,我承认,其实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也是这类人之一)。

墨竹先生在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之后,通过诙谐轻松的文笔来为我们解读这段混乱的岁月,让我们能够不必去查阅枯燥的历史典籍便能大致了解那段朝代的故事。在这本《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里,你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权位之争超乎寻常,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大不如唐朝,尤其是北方几乎处于停滞或倒退。十多个政权互相攻讦,又互为从属,还有时不时南下搅局的辽国。各方势力为了抢地盘、争名头,打着各种旗号相互角逐、厮杀、攻伐,各路江湖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人重温这段历史,可谓精彩纷呈,但生逢其时的百姓却叫苦不迭。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却也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背后,展露的却是雄韬伟略,留下的是一段段传奇佳话,印证的历史变迁与局限。

五代十国在大唐和大宋的光辉之下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而今细看这段历史,却也让人看到太多值得惋惜的地方,太多的无可奈何,不忍细看的历史,是因为太多的可惜,却无可重来,他们统统变成了我们手中书本里冰冷的铅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