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灯塔

一直听闻意识流小说难读,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庆幸第一个读的是《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的前半段没看进去,在伍尔夫如海浪般波动的文字里,一度晕头转向,众多的“她他”不知指代的谁,总要回头联系上下文才知道或者跳过。看这本书需要深夜极度安静和高集中状态才能进行,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依然经常出现读着读着就卡壳的情况,卡在伍尔夫灵动飘逸的文字里,发现自己被堵在外面。但读到第一部分中间时渐入佳境,已经适应众多意识的切换并享受其中,特别是晚宴部分,那简直就是自己平时工作应酬的翻版。灯塔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把时间拓展的很宽,几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读起来彷佛很漫长,第二部分却是时间的压缩,很少的篇幅交代了十年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非常喜欢第二部分,特别是对旧房子的描写,但我更喜欢第一三部分,喜欢在意识里面穿行,最喜欢第三部分詹姆斯的心理与第一部分最开始的呼应。正如伍尔夫说的,最好的小说是看到最后一句迫不及待的开始重读。灯塔确实做到了,我看完的那一刻,马上又翻到开头开始重读,我彷佛读懂了,又彷佛还没完全懂,但是很想懂,很想再次进入伍尔夫创造的世界里,再次像一片叶子随波逐流。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时时刻刻,没有形状。

今天早上凌晨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就在想,什么样的导演可以把这本书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什么样的演员可以把莉莉落笔的那一幕演绎出来?应该是没有的,没有任何导演可以跟得上思维的速度,也没有任何演员可以准确捕捉到莉莉心中的幻想,这一切只有伍尔夫可以做到,而且做的如此出色。 伍尔夫的文字是纷飞的、柔软的、流淌的,时时刻刻,没有形状。她写寻寻觅觅的空气、闪着银光的花朵、稳定而悠长的闪光与那个警惕的春天,她写拉姆齐夫人战胜了生活、拉姆齐先生把同情心变成水坑、詹姆斯心中的信条与莉莉画的最后一笔,把她所写这一切串联起来构成的是生活,然后她发问“我在生活中究竟得到了什么?”。灯塔在远方,莉莉没有去,她留在岸的这边眺望,她追寻着什么,回忆着什么,呐喊着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她完成了最后一笔,那一笔,是永恒吗?可是浪花已经破碎,灯塔也不过如此,生活会随时将人吞没,永恒不在对岸,就在她落笔的这瞬间,就在时时刻刻。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是答案也不是解法,如果把这本书的内核比作灯塔,那我想我应该还没有抵达。我讲不清楚这本书,我只从中感受到了纷繁杂乱的情绪,被伍尔夫不断地拉扯,为她的文字哭泣,被不断地击中,我甚至为她写的空气感动。然后在这本书里我陷入了对伍尔夫深深的喜欢。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到灯塔去 221023

这是阅读难度很高的一本书,尤其是译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好的译本能够使用很快沉浸故事之中。而相反就会反反复复地只翻阅开头。我所阅读的版本原本不是是华中科技大学版的,是红色画有漂亮简笔灯塔的封面32小开本。翻译的十分漂亮,但衔接有些生硬,尤其是这本意识流巨作,更是让我阅读得十分吃力。最终还是找了其他版本,由于对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的译者的信任与一点熟悉,选了马爱农老师的版本。虽然口语化了些但更加细致好懂,一遍就过,十分舒畅。 回到故事中,《到灯塔去》分为三分,时间跨度十分大。第一部分以拉姆齐夫人的视角为主,第三部为莉莉 布里斯科为主,中间是过渡这两者,拉姆齐夫人信仰婚姻能带来幸福,能安抚无聊贫瘠的男人,是能够润滑不安破裂关系的女性。男男女女都倾慕又有点轻视她。所以即使她美丽动人却仍然自卑,她的自卑源于知识与视野的匮乏。而莉莉则相反,她是主流社会的异类“绘画不属于女人,写作不属于女人”的老处女,虽然曾被拉姆齐夫人撮合与班克斯先生一起,她自己也欣赏班克斯先生的,但是还是仍然独自一人。在十年后拉姆齐家因三位成员离去后而裂痕加深变大后,莉莉作为半旁观者注视这一切。 她仍然无法和粗鲁、高高在上的拉姆齐先生好好讲话,无法像所谓他想的普通女人恭维他、爱慕他。我个人认为她是故事里伍尔夫的个人投射,很有意思的是她也是故事里最想念拉姆齐夫人,把拉姆齐夫人视为灯塔的人。 在我目前所阅读伍尔夫的小说中,都有两种类型女性,一种是中产以上(?)的己婚华美贵夫人和生活相对贫苦的未婚专注于其他方面的小姐。细细品味能感觉到作者对此的纠结、缠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