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摘抄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是一本由梁振华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9.80元,页数:2017-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一):大气恢宏的著作

兰草少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纵有旷代之才,却身负命运之咒。

虽有治世之志,却只能锋芒尽掩。

梁振华所著的《思美人》一套四本,收到真的很欣喜!期待好久!

这套美伦美奂的古言小说分别以《山鬼》《湘君》《离骚》《天问》为主题,古色古香,让人很有一读的欲望。故事以屈原的一生为引线展开,将公元前秦楚燕韩齐魏赵等七国之间的波谲云诡的政治社会生活一一铺陈开来。是一部很大气恢宏的著作。

美人人人想得,可这美人并非只是女性之美,屈原的理想是美政、美德、美的社会、美的人生。人性之欲望,导致世间种种惨事。屈原的精神,在他所创作的楚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身虽灭,精神不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人总有一死,而价值何在?

这套《思美人》正可以给那些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之辈一个振聋发聩的当头棒喝。这便是文字文学文化的力量。好故事,值得反复来读,无论是对历史对文化甚至对美人感兴趣都可以从中找到吸引你之处。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二):情牵于心,淤泥不染

漫漫历史长河,无数英雄好汉,今日思索其间,无限感叹追味。而适逢端午节临近之际,我在翻看着《思美人(典藏套装版 套装全4册)》时更进一步油然而生地联想到了那泊罗江中的屈原。

相较于以往读到的屈原事迹,我觉得尽管印象深刻,却并不生动。毕竟历史的久远和古文的难懂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今日人们对屈原人物本身的立体角度观摩。而《思美人(典藏套装版 套装全4册)》则无疑弥补了这一人物的添色加彩。暂且抛却其中增添入的虚构联想成分,我觉得本套读物相当精彩地弥补着今时今日读者对屈原这个有才情的人物的认知。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书中再现着战国秦楚争霸、权斗宮争之诡谲无情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屈原那天地君子般的成长历程。命运跌宕起伏,乱世纷乱芜杂,唯有心中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让屈原可以舍小家,爱大家地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尽管他与爱人莫愁天人永隔,但是他的那份真挚爱国情怀却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一众的人们。情牵于心,淤泥不染,一睹屈原!

客观而言,我在读《思美人》中除了把握了屈原情感发展的线路,更了解着整个浩瀚时局政治的变迁。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极其恢弘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

对于这套典藏读物,我们还可以收获到的随书附赠签章版收藏明信片。给予读者一次感官上的生动震撼。着实值得收藏的一套生动的讲述屈原的读物!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三):一个孤独的灵魂

读思美人1、2卷之前,已经听少女恭强调灵均与莫愁如何相恋,又听少女莓说如何的苏,比如昭小姐喊原~⋯

为什么我读到的,却是透过这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孤独的灵魂,那徘徊于世间的彷徨与坚持美政的信念。

灵均是孤独的,从小便梦到的山鬼,是他心中最美好最纯最懂他,又最神秘的存在。所以与别人分享这段经历,也不能够容忍别人对心中女神的亵渎。父母是爱他的,严父慈母的经典搭配!被劫走的焦虑,为救儿子时不顾重伤的下跪⋯然而无论是屈伯庸还是柏惠,并不懂他。一昧的隐藏他的秘密只会让他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有反抗的意识。屈由是护弟狂魔,却艳羡屈原能挨批评挨揍,正如屈原羡慕他不用束缚太多。

灵均之于怀王,怀王也是孤独的。高高在上的大君从来都是孤独的王者,也许怀王在灵均身上发现了曾经自己追求的奔放、赤诚,所以以友待之。怀王不能理解屈原,正如屈原不能理解怀王为什么不能推行更到位的政策。

灵均之于昭碧霞,目前内容太少。但是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灵光......一个"别说是大司马之子,就是大君之子也不嫁"另一个"别说是昭家小姐,大王之女也不娶"一一真的很同类。然后我对昭小姐好感的是临别时的赠曲,屈灵均从这曲开始,对夫人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情绪。然篇幅太少,依旧是两两相望却不得言。

前两册主要的还是灵均与莫愁的经历为主,一个迷弟遇到自己梦寐的偶像便不在灵光,一个是误解对方登徒子之行的厌恶。也许从这开始到上战场的时候,莫愁一直并没有理解过他。相爱的原因不过是一个梦中思慕之,另一个是早已熟悉其诗且崇拜屈原的迷妹。屈原所做的帮助奴隶林鬼并非是为了莫愁,而是这楚国的天下子民。怀王有句话说的对,你比不谷更爱这楚国的天下。“灵均生于天地之间,就要乘骐骥以驰骋,虽豺狼何惧,虽坎坷何妨”。

圣君贤相的美政,灵均的心,在于大爱,他爱楚地楚人。

一个孤独的灵魂,一个九死不悔的灵魂,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灵魂。从1、2册中,我依旧感觉到他的孤独

期待3、4册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四):一部抵达了内心期望的诚意之作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屈原,但那个被流放之后写了《离骚》投江自尽了的屈原,除了他忠君爱国、浊世独清、壮烈豪迈的一生外,他形象外貌在我个人印象中自古以来,就是年迈蹒跚而衣着粗简的老男人,关于他记载绘画也都是这副模样,让人难以幻想他风光俊朗的一面。作者梁振华也说: “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大多描述屈原悲怆的老年时代,大家熟知的是屈原的结局汨罗投江,但很少有作品去描述他人生的起点。”那年轻的屈原是什么模样?因为可查看的史料匮乏,所以创造历史知名人物屈原的余地是充足的。同样有着青春的蓬勃、年少的意气、品德的高洁、理想的浪漫,同样是爱美人、爱香草、爱江山,这些鲜少记录的层面在梁振华笔下得到展现的空间,同时,要想写好大家众所周知中那点鲜为人知的东西又是很难的。

凡是涉及历史的作品,都不可信马由缰、任人编造。这套《思美人》,在严谨考据中解读,从细枝末节里重塑,活活把屈原这个血肉灵魂的人物填塞得更加饱满。他敢站在百姓的立场与权贵宣战;他要爱一介女奴莫愁女;他打破阶级立场,品尝人间疾苦;他和楚王亦君亦友又猜忌隔阂的关系;他从一个满怀浪漫心志高远的诗人,一步一步,变成忧国为民为楚国勾画宏图的政治家......一个人的品性肯定从年轻时就会展现,屈原的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都在这部作品里有延伸性的表达。可生于乱世,屈原纵有一腔正气和诗人之情怀,却无政客之谋略与智慧,势必造成他的悲剧人生。屈原的悲呛结局我们是了知的,而我们不知晓的悲剧过程,透过本书,突然变得有迹可循。诚如作者说的“ 我要写的是屈原转变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给一个既定的事实。过程、脉络和发展,比结果更重要。 ”

虽然有人说《思美人》塑造了深受年轻人喜欢的青春偶像版屈原,这话有一定道理,又并不全面。无论从哪方面看,对塑造完整的屈原人生来说,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电视荧屏的空白,或者是对年轻屈原的历史记述渺渺无几的情况下,《思美人》的出现,很大程度成为一种填补。按作者的用意,他希望 “ 通过这样一部作品,让屈原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来,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关注屈原,关注《楚辞》和楚文化,已经令人欣慰了。 ” 但用大众化、年轻化的形式展现历史伟人和传统精神,其中揭示出一个事实:我们普遍性在对传统的东西持忽视态度。

一个没有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作品,就难以引起重视,不能说《思美人》的书和剧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和观众,作品本身的恢弘大气和缠绵悱恻足以勾引人往下看,往下读,梁振华驾驭小说的功底是不容置疑的。而它对战国时期楚国风俗文化的考究,对历史情境的真实还原,对艺术表达的细致雕琢,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极力传达,作者对这部作品,充满了诚意,充满了敬意。不过一部作品是否算得上真正的成功,我想会因人而异,可这书至少不是冷饭快餐,它被作者赋予独特立场,它抵达了创作者的内心期望,作者梁振华说: “若论我们在作品中渗透的对屈原的情怀和热爱,四个字,问心无愧。”

《思美人(全四卷)典藏版》读后感(五):独行

东汉文学家王逸曾这样评价过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进退之间,一切追随本心而行。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他的一生都为他人而生,为社稷而活。这些美好品质与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显现出来,最耳熟能详的也许是那首壮志难酬,满腹愁思的《离骚》。在此中,我们看到了屈原的苦闷与矛盾,为国九死不悔,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的残酷打击,是无奈,也是愤恨。缘由为何?也许在这部《思美人》中我们能明白他的痛苦与无奈。

这部《思美人》,全书分为四部分:《山鬼》、《湘君》、《天问》、《离骚》,书名均取自屈原的作品,在书名的设计上,作者梁振华将屈原的一生与作品契合,屈原的每部作品都恰到好处的反映出他在每个人生阶段的快乐与苦闷、绝望。

在屈原的《山鬼》中,诗人借梦中美好的爱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炽热之情,山鬼是一种对美好抱负的寄托。而在本书中,作者反其道行之,将《山鬼》放于第一部分,梁振华描写了一个深陷情中的懵懂冲动青春少年屈原,他可以为了爱,不顾家族阻挠,不顾阶层差异,一心只愿迎娶梦中那位洁而不污,超而远俗,幽而不艳的少女,这就是他所向往的爱情——自由,孤傲,纤尘不染。在梁振华的《思美人》中,情节设置偏言情,历史剧的严肃感偏少,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屈原的固执与直率。这个少年此刻远离家国政治,拥有的是一份稚童少年心性,他会梦会佳人,会辗转反侧,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那样一个年代,他渴望众生平等,恋爱自由。而这一思想的出现,也为后来屈原产生变法革新的惊人之举埋下了伏笔。

在《湘君》篇中,梁振华契合了《湘君》主题。无论是屈原的《湘君》,还是梁振华的《湘君》,都描写了君臣二人达成约定,意欲共同改革变法,创建一个有贤才,有美政,有富国美好的楚国的宏伟景象。在此刻,楚王熊槐与屈原兮兮相惜,奉为知己。他们可以秉烛夜谈,可以携手指点万里河山,熊槐能够明白他的诗情才赋,明白他凛冽倔强与出言不逊,看透他的过分理想主义,但仍像一位师长,劝告屈原,

这样一位贤君,这样一位能臣,建好家国天下,完成大一统的抱负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剧情在此刻突然偏转,《天问》是对天地神明的蔑视和质疑,《离骚》是对现实的残酷抨击,是壮志未酬的苦闷,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此刻,《山鬼》篇的铺垫慢慢显现,书中楚王与屈原的矛盾缘于那位梦中的少女,因而心生间隙,使得变法重重受阻,但在现实中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最重要的是,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变法的萌芽、扼杀与死亡。在七雄争霸,百家争鸣的大局面下,变法是不合时宜的创新之举,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过早觉悟。在那种时代,觉悟来的太早,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般,环境使得这份这份创新遭到了扼杀,以至于还没来得及成长就已经被掐死。士阶层的阶级意识根深蒂固,权势与朝政紧紧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能将这交错盘绕的荆棘一一斩断?昏庸无道的国君听信谗言,奸佞当道,想要变法实在艰难。所以诗人才会说出“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惜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以致最后发出“惟兹佩之可贵兮, 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 芬至今犹未沫。”的苦闷。

思美人,思美政,思美君,思美国,思美己。也许屈原最后郁郁寡欢的缘由除了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苦闷外,更多的是对局势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己的失望,他渴望成为像兰草一般的美人,但是最后却不得,理想与现实真是相差太远,现实的黑暗与残酷无时不刻都在打击着他,他太过清醒,也太过于执着,所以看不清,所以才会失望透顶。一直以来,都是他自己在光怪陆离的世间清醒地活着,孤独而寂寞,生不逢时是最大的错误。这是一颗孤傲倔强的灵魂,他一直独行,至死不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