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边书的读后感大全

路边书的读后感大全

《路边书》是一本由罗伟章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边书》读后感(一):让生命生长的路边书

这本《路边书》,是作家罗伟章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分“小笔记”“路边书”“对谈录”三辑,作者在散文中论古话今,记录了作者的读书写作的一些心得、行走祖国大地的感悟和对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一些思考。 我们知道散文是表现人生、生活和心灵深处的思想。对一个作家而言,发现、感受并呈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作者对人生的参悟和理解,作者的作品并没有过分地雕琢,而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无论是在天空中、大地上、还在清水间,用文字总是那种很细腻情感,并且总是有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好像是泥土的气味,又好像植物在阳光的气息,也不是特别浓烈的味道,而是清淡的、清新的,像阳光下的湖水,像山间的溪流,那么挥之不去。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净化,而不是颤栗,是一种博大的宁静。

《路边书》读后感(二):人心内部精神的潜流

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生的罗伟章,对川东北的白云、土地以及生长其间的万物,有着独特的诗意感受和坚实书写。曾读过他的散文《白云和青草里的痛》及散文集《把时光揭开》,印象深刻,他用悍莽且柔情、简约且细腻的繁复笔触,生动描写了他的成长史,同时也是他的疼痛史、观察史、阅读史和心灵史,既带有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更是完整细微地呈现了他对生命及生命极致——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路边书》是罗伟章的一部散文随笔自选集,分“小笔记”“路边书”“对谈录”三辑,分别记录了罗伟章读书写作的心得、行走祖国大地的感悟和对作品创作过程的思考。

罗伟章是以小说创作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但因其获得“华文最佳散文奖”的《白云和青草里的痛》使他的散文创作同样受到关注。在《路边书》中,罗伟章沿袭了其散文的一贯文风,展现其浪漫的天性,与川东北的大山大水相匹配,以此消解现实生活的凝固与滞重。

《路边书》读后感(三):捡拾文字,认识自己

罗伟章的《路边书》是一本用文字娓娓道来的人生路,在这条路上,他用眼睛,用耳朵,用心捡拾路边的那一朵朵闪亮的浪花,然后用文字组合成一首首动人的乐章,送给读者。那乐章的节奏,是作者用心谱写而成,传递给读者的时候,每一首曲目,都会因读者的阅历不同而有所变化,最终作者和所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共同演奏出一曲别致的大合唱。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喜欢这样的文字,真实,不华丽取宠。用心捡拾路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如果人类真的思考进去了,那么,上帝真能笑出来吗?不会,他会想,人类这个物种真的让人挠头!我们思考得太少了。罗伟章就是这群思考的人之一,他在认识自己。我们呢?是否认识自己?他提到人的境界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喧嚣和泡沫,第二层是黑暗,第三层才是自己。通常我们浮在第一层,这里不寂寞,撩动一下泡沫,就能显示自己的存在,泡沫消失于泡沫中,也无所谓,因为尘世本就这样,如同时间,不是后浪推前浪,而是淹没前浪。对此,我们认,因此心安理得,惬意二舒适地将一辈子打发掉。只有少数人能进入第二层,进入这个层面,需要有潜水的功夫,还得丢弃和忍受;丢弃别人为你预设的道路,忍受前路迷茫的焦灼,当然,还包括孤独,所以敢于进入的人不多。能穿透这层黑暗的更少。如果能穿透,会发现一间屋子,那间屋子通透光明。屋子正中,端坐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通过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自己,认出了自己。我们在第几层?我在思考。

能带着我们由第一层,努力来到第二层,冲破牢笼,来到第三层,认出了自己的就是思考,而且要用文字思考。把文字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在码文字的过程中,让头脑中的思考进一层,再进一层,就这样层层深入,最终,你认识了自己,于是,《路边书》就这样出现了。有关于写作的思考,有关于身边人的思考,有关于行走的思考,还有关于名利、贪欲的思考……

罗伟章已经认识了自己!

《路边书》读后感(四):故乡情

故乡情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意不散,我实在找不到之间的联系。只好截取其中的一些谈谈自己的感想与经历。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我的只有表面的故乡》。我虽然还很年少,却也已离家十年之久,从初中就开始离乡读书,对这种故乡之情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一种是对于久违的故乡的思念之情,那种血脉相连,植入于骨髓之中的紧密联系。而另一种则是对于故乡飞速变化的不适,熟悉的故乡在我的眼前死去的悲哀。

思乡之情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一种默契。故乡有我的父母,有我的亲人,有我熟悉的一切。我的整个童年都在那个小村庄度过,我抓过鱼,捕过虾,掏过鸟蛋……我每次回想起我在故乡的那个时候都会觉得那应该是我最欢乐的时候,真正的在该玩的年纪好好的放肆了一把。大概是离家五六年的时候,上高中清明回去的时候,虽然在此之前回去过几次,但那是第一次体会到和故乡灵魂相连的感觉。那天坐在车上,还未到家,首先看到祖坟的那种滋味,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回到家中,深吸一口气,家乡的空气中有着熟悉的因子,看到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会雀跃,长期的离开并没有让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产生陌生感,反而多了几分“小别胜新婚”之感。

可是这种熟悉感并没有一直存在,特别上大学之后,回家的感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到故乡的第一感觉仍然是兴奋,但看了一眼故乡,傻了!这是我的故乡吗?前几年的水泥路又在翻修,一部分的农田又改成了道路,家门前的塘被填平变成了广场舞大妈的舞台,家禽饲养场连成一片。也有成片的葡萄园和桃园,满是污水的田用水塘也变得清澈见底。可见当时的我多么的矛盾,我的故乡既在变好,又在变差,趋于现代化的农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把我印象中的故乡拆的七零八落。这让我想起来达康书记的一句话: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嘴里还骂着。确实!我们90后是第一批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效益,可是我心中的故乡也快消耗殆尽,我找不到鱼虾了,因为为了经济的过度捕猎;我也找不到众多的鸟儿了,因为树木都已经被变卖啦。人们的一切都在向钱看,朝钱奔。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的冷漠。呵呵,我不是找不到熟悉的故乡,我是找不到故乡熟悉的人了。人们的逐利心理将故乡熟悉的一切打碎,生活越来越好,人心却不古啊。

故乡啊,一个让我如此矛盾的地方,不回去则想念,回去又伤心。这也是“贱”吧。

《路边书》读后感(五):透过文字看世界

曾听过一句话,文字是作者展现给读者看的一种形式.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当时的情绪,他的情感,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这些,是一个好作者可以带给读者的.文字,可以让你看到作者的世界,从你想不到的角度看到的世界,而通过书,看到那个不一样的世界,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罗伟章,是一个作家,出版过很多小说,长篇的有《饥饿百年》、《不必惊讶》等作品。他的文字,读来感觉特别真实,又贴近生活,这应该与他的人生阅历相关吧。纵观罗伟章的其他作品,他特别受欢迎的作品,都特别接地气,为此他有了一个身份就是“底层作家”。在读这本书之前,还未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也不了解这个作家。但读完,差点为错过一个好作家,错过一些好作品而可惜,还好,读到这本书。看过很多名作家的书,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家一个是三毛,一个是龙应台。她们的文字都有一种特征,简单不造作,并让人读来有共鸣的感受。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文字是用来表达某种意义的。而这种意义,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意义,而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意义。在读《路边书》的时候,里面的文字也具有这种意义。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小笔记,里面记录生活中的小琐碎,对人生,命运,万物以及读书的感悟;第二辑,路边书,讲述在路上发生的事情,本书的书名就选用这一辑的名字;第三辑,对谈录,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写作方面的讨论,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辑,因为每一个笔记,都是相对独立, 随手翻开就能读,并且都不长。好的文字,是少而精的。在小笔记里面,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生活中随便的一件小事开头,然后引发自己的思考,完全是自言自语,却让人能够读懂他说的。对于一本书,一本好书,他认为:“真正的好书,以及对自己艺术生命充满自信的作家,从来都不会强求评论。对他们的评价不依赖媒体,而是散播于心灵,读者不死,那位作家和他们写的作品就活着。”读者是衡量一本书的标准,而不是销量。很多书,看一遍就不想在读,而好的书,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还看不厌。对于抽烟,他认为抽烟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习惯。很多抽烟的人打着孤独的幌子抽烟,在烟雾中沉溺自己。实际上,孤独令人清醒,而习惯令人沉沦。一旦养成某种习惯,要戒除很难,可以从大部分人戒烟失败看出。这是习惯的可怕之处。

本书还分享了很多作者的生活感悟,读这些感悟,其实也是在认识自己人生的过程,清醒的看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人生。看这个世界,看罗伟章眼中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