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狂人日记读后感摘抄

狂人日记读后感摘抄

《狂人日记》是一本由鲁迅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一):每个成年人的必读

其实在看这本合集之前,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仅仅只是来源于课本里以及老师或者一些媒体去告诉我他是怎样的优秀,文字功底怎样的好。

于我自己而言,我对于他还是很陌生。可是当我读完这本,就真的能切身地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厉害之处。

一、没有时效性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论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在国富民强的今天,它都不过时,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二、通俗易懂

鲁迅先生不太爱用华丽的辞藻去描写什么东西,但是他总能用大白话写出他想要的效果,他写茶盖“一只斜盖着茶碗盖子也噫的一声,翻了身。”

有读者说“读先生的书,常常感觉自己在被骂"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都能像先生一样发出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读后感(二):不能忘却的人

以前对先生的印象只停留在课本上,觉得内容生涩,行文拗口。现在重读鲁迅,除了惊叹还是惊叹,他的形象变得如此高大与威严。其中许多短篇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孔乙己》,实在是好中的好,佩服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与个人的深刻批判。 联系到现今,物质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却变得愈发寂寞、压抑、不自由。信息繁密而快速的流动,没有让我们更有智慧,反而悄然间将我们变得愚蠢、浅薄、无趣、充满偏见。我们不再去创造,只是去学习“好”,只要够华丽,陈词滥调也没有关系。 生命旅程里, 我们不断寻找幸福,寻找生命意义,过程中却总是不断的被捶打。我们感到痛苦,感到憋屈,但是请不要绝望,人活着就是要去承担这种种,即使是先生也不例外。寂寞的时候想想先生“百年前的他或许正在油灯下,竭力的书写着,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我的心里也感觉更有力量了。听,先生好像在大声嚷嚷呢。

《狂人日记》读后感(三):希望自己也能保持热血,敢于发声,永远年轻,永远热血

因为《觉醒年代》而重新看鲁迅的文章,以前就是觉得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什么的,了解了那个年代再去看那些文字,就会发现他的赤诚之心,想要这个国家冲破黑暗,想要人民走出迷雾。 我感觉《呐喊》是想要用振聋发聩的语言唤醒大家,让大家有一份热发一分光,鲁迅用自己的文章诠释着“此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文章是揭露黑暗窒息的现实的,思想却是向往光明的,在期待一个美丽的全新的世界。 而《彷徨》整体的基调就是彷徨,无助,迷茫,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却无从下手。像一个医生看着一个人全身溃烂,像是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好像治不好这个人了,只能客观冷静地描述这个人得了什么病,想要治病救人却无从下手,仿佛螳臂当车,浮蚍撼树。 不同年龄读鲁迅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了解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后再读又有新的心得,百年后的我算是过上了迅哥儿期待的新生活了吗,如果没有疫情的话,算是吧。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吧。 这两天就一直在想迅哥儿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希望自己也能保持热血,敢于发声,永远年轻,永远热血。

《狂人日记》读后感(四):叫醒铁屋中的人

看了许子东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讲义》,里面对于现代文学进行了说明,并选取现代文学著名的文学家进行讲解,其中包括鲁迅、郁达夫、巴金、张爱玲等,第一篇就是关于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结合这本书,看了阿q正传与狂人日记,感触更加深刻。

关于鲁迅,说是很熟,每个人上学时都曾读过他的作品,但是被动的读书中却感觉没有真正体会到鲁迅文字的魅力和力量。许老师曾说,鲁迅在近现代的作用,就是"叫醒关在铁屋子里昏睡的人,可能他们苏醒后要清醒的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但是也有那么一丝希望会打破铁屋"。

《阿q正传》,阿q,名字是个"梳着长辫子的面色冷漠的中国人",这个名字用来作为中国人的脸谱真的是再形象不过了。关于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胜利法,一是变换角度,二是虚构现实加变换角度,三是自虐的虚构现实,获得精神的快感,阿q可以说是把这三种境界练习的炉火纯青了,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是包括阿q在内的中国人或者说是人类的精神脸谱。

《狂人日记》,这还是第一次看,所谓狂人,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面对"吃人"的社会,发出"原来如此,便都是对的"的呐喊。

《狂人日记》读后感(五):随便写写

此书里多的是小人物 其实这世上的祥林嫂还在 作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我们奶奶外婆辈的女人 没有读过几天书 所以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影响到 但悲哀的不是他们 是那个时代 第一次读《狂人》是语文课本上,再者是必修书目。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在那个从来只是文言写作的时代,这本白话小说依旧读来有些生涩。学生时代只记得人血馒头和闰土的片语只字了。而如今重读确实感受非凡。才觉来铁屋子竟言犹在耳。 我还是因为那句"从来如此,便对嘛"抖落一地鸡皮疙瘩,语言的魅力在迅哥儿笔下淋漓尽致,短短几个字,小小一篇幅道尽小人物的心酸事。我可以看到迂腐守旧的读书人,也总能看到内心麻木的看客,人人似乎都落个不尽人意的下场,人吃人的时代淋漓展现在我的面前。 常看常新。 今天终于看完了最后一篇离婚,但却不甚看懂。

最喜欢《伤逝––涓生的手记》那一篇: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也终于读到了那一句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爱不是全部,但生活的全部又何尝不是归结于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