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锦集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锦集

《棋王 树王 孩子王》是一本由阿城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一):人活着总要信点什么

三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主人公“我”作为一个知青下乡到生产队的时候。那段岁月受折磨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灵。那是一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样板戏、《毛泽东语录》等是仅有的慰藉,根本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我”需要书、需要电影,而王一生则需要象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他已经能够在脑子里一遍遍与自己对弈了。在《树王》这个故事中,大家的精神寄托或许就是那一棵棵大树。他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些树是无用的,他们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烧山,他们更不会明白毁灭和新生。当树王倒下的时候,他们的精气神也似乎被全部抽离了。最后一个小故事中,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渴求的只是识字,他们或许都不明白“知识”的意义。但是识字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厉害的事,字典也成了他们的圣物。人活着,总是要信点什么才有意义。PS:阿城写人写的真的好细腻呀,我眼前真的仿佛出现了那个人的样貌和神情。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二):评论《棋王 树王 孩子王》

在一个极其浮躁与迷茫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理想主义者若要坚守并传播他自己的操守和信仰,并在价值失落中重构他的文化信念,其代价一定是巨大的。读阿城的小说,我总觉得,阿城更多时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时代如何巨变,人心如何浮躁,他都有自己的坚守和判断,这种坚守和判断是立足于人道主义之上的温情脉脉,虽然这种温情脉脉总是那么无可奈何和惆怅落寞。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阿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三王”系列小说,最早写就的是《树王》,据阿城所说,这篇小说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写好,只是当时没有发表。大家或许都知道,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疯狂之中。在这个时候,阿城就对时局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实为难得。《棋王》《孩子王》相对《树王》来说,稍微弱些,但也不能否认它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此次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还原了三篇小说当初发表的原貌,对其中删节的部分给予重补,这对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经典是极为有益的。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三):三反思

《棋王》“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人要有精神世界,只有吃喝拉撒睡 与动物无异

《树王》“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反对人定胜天思想

《孩子王》 1. “我一边在黑板前慢慢走动,一边竖起一个手指,说‘听好。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起吼道:‘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大家一起吼着这个循环故事,极有节奏,并且声音越来越大,有如在山上扛极重的木料,大家随口编些号子调整步伐,又故意喊得一条山沟嗡嗡响。” 有这样一群朋友 可太有意思了。

2. “场上又有猪鸡在散步,时时遗下一些污迹,又互相在对方的粪便里觅食。我不由暗暗庆幸自己今生是人。若是畜类,被人类这样观看,真是惭愧。”

3. “你教到第几课了?”“课在上,但课文没教。”“为什么?”“没有用。” 这位老师 教学方法前卫,是课程改革之先锋哈哈哈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四):一生潦倒一生狂,棋王树王孩子王

平铺的故事,却生动鲜活,生动鲜活成诗,棋王树王孩子王,这书名,乍一看,就是一句诗。如果这是一句诗,应为后句,斗胆补上前句为:一生潦倒一生狂。

第一次读到阿城是《棋王》,当时没有受阿城名气的影响,就觉得这货文字咋这么有料,如好茶,色清味醇,不可描述。后重读之,加码了重视,方知其道行之深厚,深如水厚如土。而且其文字竟不可增删一字,如一篇长碑文般凝重可敬。所以我说,中国小说家中,语言已成化境的屈指,阿城算一个。

本身就偏爱寻根文学,在这场小说地理式写作的比赛中有巅峰之作,它便是阿城的代表作“三王”,其它比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都靠后。

“三王”描写的都是小人物,描写他们与当时的时代为敌,保持自身的品格,同时饱含讽喻社会的意味。与时代为敌,难免一生潦倒,但是他们却在保持自身个性与品格中获得了某种满足。作者似乎借此鼓舞人们为魂灵的自由与高洁去抗争去战斗。

阿城不满足于“以情动人”的写作,他的小说不以情节胜,依托质朴而高超的文字,表现清晰而复杂的主题,往外表现的主题是教育、环境和制度,往内表现的主题是理想、人性与坚持。

阿城还给了我启发,写小说,如果没写爽,就写三部曲。三部曲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勾连之间的趣味很值得把玩,也非常有利于拓展主题思想的表达疆域,此其一。另外,从写作训练的角度来讲,三部曲的写作,相当于变速跑,更有利于激发写作潜能。

真名士自风流。如果阿城不是生活在当代,一定生活在魏晋。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五):朴素而有坚定-《棋王 树王 孩子王》

/3.18-3.19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虽然读短篇小说读的少,但还是能分辨出来什么是好。

阿城的这三篇短篇写得真好。

四两拨千斤。

用笔天然干净。

塑造的人物都有一种朴素而又坚定的气质。

很深刻,其不是故作深刻的深刻。

我按喜欢的顺序倒着说吧。

《孩子王》

一个想在真正教给孩子点东西但不被“政策”认可的老师;一个隐隐约约的想靠着一股劲儿出人头地的孩子;一个尽所能的想给孩子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的父亲。

教育,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时间过去了很久,但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变。

老师最终还是离开了讲台,至于孩子,祝福他会出人头吧。

《树王》

不管是什么时代,总是有人张牙舞爪的做着一些迎合时代的政治正确的伟大的事情。

文学作品里出现过太多这样的人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无法用对错评价。只是很多时候想起来会心生悲凉。

但也是不管是什么时代,总有人在捍卫着坚守着一些东西,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为何要如此,但总是冥冥之中被一些东西指引着,要去坚守。

肖疙瘩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有用的树换有用的树”,我也不知道。破的就一定是要破吗?立的就一定该立吗?

树毁人亡是最终的结局。岁月更替,这样的结局一直在上演着。

我最喜欢《棋王》。

说起原因,一来是因为这篇短文思想性没有那么“大”,二来是这篇文章里有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

王一生的师父说“为棋不为生”,读来觉得甚好。棋是修养性情的,一旦和谋生沾边,这性情自然是养不了了。

世间所有艺术无不如此,养性的东西一旦沾染上功利性目的,那美与韵味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王一生关于“饿”与“馋”那番议论也甚是有趣,这二者之间的度是一门学问,“饿”被满足之后,再奢望点解“馋”的东西,人生方有味道。但是这“馋”若是过了,人生的味道也就淡了。

喜欢王一生这个人物设定,清醒而有风骨。

特别喜欢他第一次和倪斌对棋时的那段对话。

倪斌说:“这天下是你的了。”然后问:“你和谁学的棋”

王一生说:“和天下人”

颇有些儒道禅之意。

最后那段高潮的对决写得也尤为精彩,高潮之后戛然而止,也很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