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雪国读后感1000字

雪国读后感1000字

《雪国》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023年,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川端康成作品正式进入公版,各个出版社和图书品牌都已摩拳擦掌,准备推出这位作家的作品集。目前已知的就有新经典、后浪、一页、文治、上海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加入这支浩浩荡荡的队列,并暗中互相较劲,在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的同时,争取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良好反馈。新经典同样也参与了这个异常激烈的“修罗场”,这个版本的特点在于,图片具有朦胧的意境和轻盈的美感,十分契合日本文化的气质与内核。

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诺贝为文学奖,是日本“新感觉派”领军人物,也是日本首位、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一向都很美,可以说是“颜值”最高的小之一。但又不仅于此,日本文学素有“物哀”的属性,这种特质在川端康成的小说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其作品中“物哀”的特征始终存在,而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对于我来说,这种美是无法摆脱的,是一种从灵魂到思想上的依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川端康成的小说,实在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以《千羽鹤》的为例。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字魅力“裹挟”了这部小说,使得其打上了浓重的川端康成式的标签。小说回避了生者的爱恋,却选择了直面死亡。死在这部小说中变得神圣而荣耀,并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哀伤的色彩。死是拒绝一切理解的,未必不是作者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只不过小说只是载体而已。在生死两端,活着是孤舟,借着水流前行;死亡是断桥,河流潺潺而过。然而还有那一件旧时的陶器,一棵盛开的菖兰,一两个安静的女子,仍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光芒。

诺贝尔获奖词如此形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是的,川端康成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总是有一种静谧的东方式的美感,有一种恬淡的美好。生命在他的小说中成了一种审美性的客体,甚至于死亡,都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连接生与死的两端的,是川端康成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

《雪国》读后感(二):关于新译本

说个笑话,雪国那句著名的开头于我而言就像单词书里永恒的abandon——烂熟于心,然后就此打住。以前无数次翻开过这本无数人盛赞的佳作,但脑里始终都只有一团混沌模糊的印象,进不去也记不住。时隔多年,近来借着雪国出新译本的契机重读了这部作品,竟有种意外之喜。原来那些年被我一再因觉得“不投缘”“搞不懂”搁置角落的雪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简单但又充满张力的故事,字里行间埋满了那么多的“欲语还休”和那么多的空白,微妙之处全是真章。

我想可能是我年岁渐长,成熟了,能读懂了。但后面又想了想,可能成熟了的不是我,是译本和译者吧。这次的新译本确实让我重新理顺、读懂了《雪国》这个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雪国》确实不是一部靠情节推动的小说,本身的故事线其实很简单,但也正因为如此,要格外留意作者在结构的设计以及语言上的“暧昧”,也格外需要译者下功夫。

关于《雪国》开头的译文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我就说说其他的——在全文结构上最关键的几处转折,译者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对理解这个故事造成极大的差别。故事中,男主岛村一共其实来到雪国这个村子三次,小说却是从他的第二次写起,然后又在他的回忆中跳跃到第一次,倒叙的手法虽然在文学中不少见了,但在《雪国》里面还是得格外留意。

而对于全书第一次转折,即从岛村第二次进雪国转到第一次——也是岛村与驹子的相遇,旧译本和新译本分别处理如下。

(叶渭渠、唐月梅译本)

“虽然那时候你是那样说了,但我总觉得那是违心的话。要不然,年终岁末,谁会跑到这样寒冷的地方来呢?”

那个时候——已经过了雪崩危险期,到处一片嫩绿,是登山的季节了。

(戴焕、孙荣成译本)

“那时你说的话,果然是假的。要不,年根底下,谁会跑到这样冷的地方来。”

那时,雪崩的危险期过去了,已经满山新绿的登山时节。

对比两个版本对于“转场”的处理,新译本的处理明显更利落。笔尖从两个“那时”之间轻盈一跃,由对话转入叙事。

此外,不得不提旧译本里面那句“我总觉得那是违心的话”一度让我迷惑了很久。这句话说话人是岛村,结合上面驹子的“东京下雪了吗?”的问题,岛村此处的回答本就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旧译文的处理让整个情况更迷惑了,我花了很久试图搞懂驹子那“违心”的话到底是什么,无果。

这次新译本简单直接的处理倒是让我找到了答案。“果然是假的。”——结合上下语境,这里岛村应该是在对驹子曾说的这个村子“没有那种人”(以及她自己不是“那种人”)做出回应和调侃。

(该说不说)旧译本的处理显然有些画蛇添足,多了对于驹子感情的主观臆测,这点感情色彩反而对于理解故事没有帮助。查了一下日语原文,作者用的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うそ(谎言),不做任何其他修饰。

接着来到全文第二次转场,即从岛村回忆中的第一次进雪国到小说时间线的“现在”,转场的“眼”或者说是标志仍然是岛村的那句话,特意看了下旧译本和新译本分别怎么处理的:

(叶渭渠、唐月梅译本)

“那时候你虽是那么说,但毕竟不是真心话,要不然谁会在年终岁暮跑到这样寒冷的地方来呢?后来我也没笑嘛。”

(戴焕、孙荣成译本)

“那时你说的话,果然是假的。要不,年根底下,谁会跑到这样冷的地方来呢?后来我也绝对没笑话过你啊。”

我可以理解旧译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但这里这句话作为文章时间线和结构重要转折,最重要的应该是上下保持一致而不是自由发挥啊!此处看新译本,处理得严谨统一,一字不差,显然译者对于全文的把控以及理解是非常精准的。(也能少几个因疑惑被劝退的读者TAT)

当然,不同人对于文字的感受会有差别,所以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评判哪个译本“美”了——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但我想比起其他,译文最首要、最重要应该还是要让不懂异国语言读者能“读懂”,能把握住小说的重要脉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次的新译本的确做得挺好,推荐之。

《雪国》读后感(三):穿过隧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雪国

近九十年前的冬天,一位青年乘着火车来到东京附近的度假胜地,在那里写下了其后陪伴无数人度过漫漫寒冬的美丽故事。

你的脑海中冒出了谁的名字呢?如果接着看完下面的提示,那么你肯定不会猜错今天故事的主角。

没错,就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艺术家。

他将全新的感觉带入日本文学,成为文坛的一代领军人。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非常擅长运用小说开篇的寥寥数字,将读者一秒带入故事情境。读毕合上书页,文字第一印象还残留在心间,随着岁月的流去逐渐抽象成一种感官的记忆,在人生的某个瞬间依稀再现。

也正因此,许多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界巨匠,如余华、莫言、马尔克斯、王家卫等,回想起初入艺术之门的青春岁月,都难抑对川端康成的钦佩与仰慕,并坦言在此后的人生中受到川端康成的深刻影响。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数量庞大,仅日本新潮社推出的《川端康成全集》就有35卷。而川端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始于1981年,版本繁多。直到2011年,川端的家人决定将他的作品独家授权给新经典。

转眼间,由新经典发行,叶渭渠、唐月梅伉俪翻译的川端作品,已陪伴中国读者近十年时光。2022年,在这位文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为给当下的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选择,在征得川端康成家人的意见后,新经典重磅推出新编新译版川端康成作品。

新版川端康成作品——雪国 / 古都 / 睡美人

从授权、选编、翻译、编校到正式面世,历经三年悉心打磨,这套精选集终得以与读者正式见面。随着川端康成作品公版,这也将是国内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经由作家官方审定认可的版本。

珠玉在前,如何呈现一版既贴合原文质感,又流畅好读、契合当下的译本呢?这是一道摆在译者和编辑面前的难题。经过多轮寻找、试译与交流讨论,新译本最终确定了戴焕、孙容成、张舟(小张&小舟)四位译者。

《雪国》和《古都》的译者,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位专家:专攻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戴焕老师,和专攻日本文化研究的孙容成老师。两位译者是学术上的同好,更是多年挚友,可谓默契十足。此前合译的《假面的告白》《敦煌》等作品,均得到读者的高度认可。

豆瓣、微博读者评价

即便如此,翻译川端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雪国》开篇这一经典名句来说,如何处理就经过了长达数轮的打磨。

两位译者对照日本新潮社的底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此后与编辑反复讨论,并阅读和研究这一文句在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译法,最终将新译处理为:

川端所描摹的并非静止画面,这在原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なった”即有“变、变成”之意。从幽长的隧道驶出、骤然进入旷阔的雪国,视野豁然开朗,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从黑暗中穿出的瞬间,人是无法准确分辨出“白”这一颜色的,加上隔着窗玻璃向外看去,感受到的颜色应更近于银白。

除此之外,“○の底”这一表达,呈现的是川端对空间的独特把握,译者也巧妙地处理成“底色”,保留了下来。

《睡美人》的译者,则是日本文学圈的“金牌翻译组合”张舟(小张和小舟)。两人因文学而结缘,合译过《潮骚》《嫌疑人X的献身》《克莱因壶》等多部经典作品。长年旅居日本从事翻译、创作、研究工作,这对搭档一向以细致、准确著称。

例如,在书中所收的《抒情歌》中,涉及一处欧洲地名。在日文原版里,川端康成使用的是片假名,即以当时的日语发音来标定这一地点。而由于语言、时空的变化与隔阂,这一地名如今已很难界定。两位译者多方努力,找到了作家在创作该小说时参阅的、一份20世纪10年代的英文文献,最终准确标定了这一地点。

译者所查阅到的1916年文献

除力求准确,如何还原川端的语言特色,也是一道难题。川端的语言十分灵动,仿佛每一个文字都带着生命的情绪,因此在时光流逝、岁月沉淀中也不显陈旧;而他的行文优美舒缓,翻译过后也一定不能变得急促。

为了将这一韵律之美延续到中文里,“朗读”成了译者和编辑的“第二支笔”。在学者止庵的建议和指导下,新译版团队每编校一版稿件,都会通过相互朗诵的方式,来调整、优化文句。

贴合原著,也贴合人们的日常经验,让经典更好地走入当下——这是新译本的希冀所在。

此次50周年纪念精选集,也邀请到了学者、作家止庵来领衔选编。谈及选编思路,止庵说:

最终,从川端康成近40年创作生涯、近200篇小说中,精选18篇,集结为《雪国》《古都》《睡美人》。

这三本书,呈现出三种全然不同的审美感觉,就像一天从昼到夜,人的心情和状态随着光线浓淡悄然改变。

晨起翻开《雪国》,就像赶上早班的列车,驶往期待已久,却又充满未知的目的地。沿途通过名为“邂逅、初恋、订婚、结婚、失去、死亡”的一个个站台,追随川端康成的优美文字,完成一场关于爱情的人生行旅。

收录《雪国》《伊豆的舞女》《渔火》《母亲的初恋》《水月》《千羽鹤》

到了一日中最温暖的午后,与《古都》一起走入京都的诗意与深邃,从樱花盛开到白雪纷飞,情愫潋滟、灵魂激烈,阳光下的清纯与美好跃然纸上。

收录《古都》《骏河的少女》《蝗虫与金琵琶》《温泉旅馆》《花之圆舞曲》《春景》

待到暮色四合,焚起令人心喜的香,以最舒适的姿势缩进沙发,《睡美人》中雾霭弥漫的夜之城从房间的四角笼罩而来,耳边响起自由、爱欲与逝去秘密编织的人性抒情歌。

收录《睡美人》《一只胳膊》《禽兽》《阵雨中的车站》《抒情歌》《湖》

3本精选集,18篇作品,风格多样、层层递进。一一读来,就仿佛从黎明走到暗夜,一点一点,深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竹久梦二,日本著名画家、“大正浪漫”的代名词,也是川端康成十分欣赏的艺术家。此次《雪国》和《睡美人》的封面,便特别选用了这位画家的作品。

从竹久梦二的珍藏版画册中,从上百幅作品里细致挑选、反复尝试,最终确定了最符合作品气质的两幅。

《古都》则沿用了十年来的经典装帧。设计灵感源于“友禅染”,这是高级定制和服才会用到的印染纹样;配上形似腰带的书腰,仿若一位身着和服的京都少女缓缓走来。

内文精选优质胶纸(非轻型纸),触手柔顺可平摊,带来舒适的阅读感受。

内封选用高克重素棉艺术纸和日本传统色,渐变演绎华丽色泽。

《雪国》的“空色×白练”,还原出天方破晓、晨雾朦胧时的景象,恰如《雪国》作为川端文学世界永恒的黎明。

《古都》采用“水色×薄色×藤色”,仿若春日花园、一派盎然。

《睡美人》则由最纯正浓烈的“真红”渐变至颠覆力十足的“今紫”,绛暮之下,新与旧相互交融、生与死紧密纠缠,华丽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余华曾经将川端康成的文字形容为“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

诚然,川端康成的小说里总有一种云雾般的朦胧和阴翳般的微妙感觉,宛如绘卷徐徐铺开。脉脉深情隐于无限留白,铸就了独属于东方的含蓄表达。

而这世间最懂川端康成的男人——三岛由纪夫,在为他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写去的推荐信里,是这样形容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面对着生而为人的永恒命题,将千百种情感闪现的瞬间精妙捕捉,轻盈如一片云雾,缓缓覆盖心间。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能结合当下自身的情境和状态,收获一份关于爱与美的崭新记忆。

那么,你要不要也试试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