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摘抄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是一本由苏婧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一):论文让人犯愁,不妨翻来这本书看看-《大学写作通识12讲》

本书作者苏婧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秘书长,开设健康报纸等主题的写作课。

封面

本书作为论文写作的一本工具书。这本书可以成为习得写作能力的起点,当然,仅限于起点,它可能给学术写作若干提示,但是无法解决在学术写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本书从12个学术型写作的关键要素入手。分别是选、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相信每一章节都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 我将从以下感受最深的几点和大家探讨: 1.学术性写作的文献能力 从文献到文章,是从混乱走向秩序的过程。参考文献的质量不仅能反映出其作者的学问水平,还能反映出写作者对这篇文章的精力投入。在文献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要点: ①要一手文献,不要N手文献 ②不要轻易说填补学术空白 ③筛选文献可以采用“滚雪球”法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第二点,在查阅相关文献时也遇到了作者描述过的问题。在我的论文研究写作过程中,我之前自以为是,认为我研究的内容是鲜有人研究过的,查过几次文献没有找到就放弃了,后来发现是自己的检索词有问题。 2.学术性写作的核心能力 作者讲到人与人的本质在于思维的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强写作时的思维逻辑呢?首先就是在我们写作之前先制定详细的提纲,再着手撰写文章。我们经常困于在写文章时不知如何下笔或者缺少相关内容的阐述,但解决方案往往在于我们缺少制定提纲。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制定提纲,然后按照提纲一步一步论述,这样一篇文章便可水到渠成。其次要认真打磨主标题、节标题和开头结尾。标题写的好往往会吸引读者顺着往下读下去。

3.学术性写作的论证能力 在论证这一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谬论的相关讲述,作者通过举例分析详细列举了什么是虚假两难,暗射圈套,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等。突破谬误需要严谨,科学理性的论证,而这其中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比如说虚假两难,什么是虚假两难,简而言之就是有的问题答案不能仅限于“是”或者“不是”。举例来说,一同学的研究选题是《史记》与司马迁,他的研究问题是司马迁写《史记》究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的影响,这就是虚假两难。因为司马迁可能受到了儒家思想,也可能受到了道家思想,或者他也可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而这一个问题就限制了这个同学思考的范畴,所以怎么论述都会出现偏差。而这也在警醒我们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相关问题,避免出现谬误。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二):《大学写作通识12讲》:4种途径助你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学术性写作的起点,选题对于学术著作的贡献往往要大于一半,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选题的重要性毋容置疑。然而,“选题从哪里来?”“我怎么能想到这些研究问题呢”是许多初学者最头疼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写作很难,不知道选题如何下手,可以看看清华学生们鼎力推荐的通识写作教材——《大学写作通识12讲》。

《大学写作通识12讲》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苏婧老师。这本书来源于苏老师在清华大学讲授的写作与沟通课,是写给初学者的一本书,它并不是一本严肃说教的厚重专著,它更像是一本方法指导枕边书。全书一共12讲,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这些都是学术性写作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总结苏老师在书中提到的选题来源,助你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选题来源的方向是可循的,一般有以下4种:个人经历、社会观察、资料爬梳、文献阅读。

个人经历可以激发选题灵感。

选题是具体可操作的写作题目,它不仅包括学术性作品的标题,也包括作者写作这个题目可能要采取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基础。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思考,可以激发选题灵感,选题从作者个人经历出发,可以分析得更深刻。

敏锐的社会观察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

毕竟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经历不足,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来挖掘选题。在苏老师的写作课上,她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以“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为开头的造句,训练学生选题的敏感度。学生头脑风暴,相互激发,一堂课下来,大家发现很多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有成为研究选题的潜质。我们可以借鉴苏老师训练学生选题的方法,通过社会观察,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资料爬梳有利于获得选题灵感。

很多初学者觉得多看看学术论文自然就会写了,但却往往被淹没在枯燥无味、刻板套路的论文海中,越读越没有兴趣,相反,为了能够找到新颖别致、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苏老师鼓励我们看看杂书,尤其要跨界的看、找感兴趣的看,有利于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可进一步锁定精准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好的选题是文章的驱动力,仅看杂书是不够的。作为全球疫病史开山之作的《瘟疫与人》,其选题就来自作者20多年的文献积累。由此可见,文献阅读对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永远是学术性写作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初学者可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做的选题就会越来越多,学术功力依然会更上一层楼!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三):我太生气了…5年前写毕业论文时,怎么也找不到这样的书!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

评价人数不足

苏婧 / 2022 / 清华大学出版社

书名:《大学写作通识12讲》

作者:苏婧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这本书脱胎于作者在清华大学讲授的写作与沟通课,从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题目、首尾、图标、棱镜、量表、修改和阅读等12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及学生们在写作中的正反案例作为理解参考。

非常实用、浅显易懂,没有艰深的写作理论和生涩的研究模型,适合每一个刚步入大学的学术小白们阅读。

————

如果满分5分,我给这本书6分。

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请现在开始读这本书!

论文,普通人一辈子只写1-2次。

如果不延期,论文就是“一锤子买卖”,没有练习的机会、没有反悔重来的余地。

等到落笔时,再去学习论文写作的方法,那么你的毕业之路,必然艰苦卓绝。

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绝不是写篇3W字文章这么简单。

从寻找感兴趣又有价值的选题,然后搜集资料、探索研究,最终将它们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值得你付出整个大学四年,需要一开始就树立目标意识,并为之努力。

撷取3个对我启发较大的点分享:

1、文献的2种应用方法:

①将第一手文献作为写作的基础素材:应用其研究的素材、文章的血肉,以及论证的关键;

②在具体论述时,借鉴、驳斥、创新地应用经典的二手文献:

⭐借鉴:局部借鉴一些经典研究、案例或者表述,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

⭐驳斥:对观点、逻辑等方面提出不同意见;

⭐创新:在既有文献基础之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观点或者假设。

2、学术也需要与读者共鸣

①在选题时,要深度挖掘文章的研究意义,不盲目追热点、蹭爆款;

②早一点明晰自己的学术志向,在一个领域深耕下去,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为一体,不做走马观花、“处处留情”的学者。

总之,自己要对研究有感情,才能调动读者和评审老师的共情。

3、论证时容易出现的4种逻辑谬误

①虚假两难、暗设圈套:文章提出的选题或假设本身存在问题,因此无论怎样论证都存在问题;

②滑坡谬误:论证直接从A点跳到了B点,忽视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③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或者错误传达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

④诉诸众人:盲目从众,缺乏批判性思考和论证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