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1000字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1000字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一本由[日] 冈田武彦著作,重庆出版集团 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一):《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点一盏“心”灯

看过本书,不由得想用另一本书的名字来感叹一声,王阳明以自己的了悟,为明末的儒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即是--点一盏“心”灯。

中学时期收到的教育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许久,比如初中课本里,一位大家在文章中复述“守仁格竹”时,以讲一个笑话般的语气,成功地让彼时学得些许知识就觉得自己有了无穷本事的处于中二期的我,不由分说地将王阳明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打入了“再无价值详细观看”的标签--尤其在那个年岁,虽然大把的空闲时间不知该干什么用,却已经敢大言不惭地认定自己的时间绝不会用在被“确切”地判定为“错误”的理论上--这正是知与行方面,不少人也都有的通病吧,一则对心学本无所知,二则不曾亲身试验了解前因后果,然后还敢特别无知无畏的“大放厥词”。

眼下,读到本书,不禁万分汗颜。放下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作者作为日本儒学家,出于机缘知晓心学后,经过对心学研究有家学渊源的老师的指点,通过细致的体悟和资料收集,能将王阳明的心学来源、脉络、流变等一一道来,对其他人思想的阐述也不偏不倚,审慎严谨,而且引用庞杂广博,辨析精辟凝练,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更堪让人啧啧称奇处是,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讲明,本书乃是作者三十年前的博士论文。作为一个从不缺乏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古国,我们常能见到历史上许多哲人智者“悔其少作”的字样,因为他们在面对作为自己曾经不完善、不很无懈可击的旧日思想和文笔载体的早期作品时,总是急于掩盖、否定,而作者作为一位王阳明心学的研究者,的确吃透了其中三味,深切明了本初体悟出的思想根本如果没有错误,至多不断继续对其加以归纳、精进,并在这种自我督促、砥砺中,收获不引起他人反感而是加倍认同的信任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的升华--作者的序言比起正文,就是最好的例证。序言的遣词用句正符合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王阳明不断加深概括心学精要所在,作者在研究方面也始终不懈探寻着,这亦正是我个人对作者真切体会到阳明心学并在行动上也践行了这一思想的衷心感佩之处。

知行合一,阳明心旨。唯有真切加以联系贯通,让学养与生活实际得到融合,方是心学真本色。阳明如灯,作者便是提灯的引路人,其文字足可烛照肺腑,洞见我等向前“行”在懵然寻找自己应去体悟的“知”的路上的芸芸众生。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二):释怀否?

冈田武彦(1908-2004),阳明学者,著述等身,享高寿。在阳明学研究中,多有创见,为学人所重。 1.此书日文原版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明德出版社出版,即著者博士论文《明末的儒教》。日文收入《冈田武彦全集》第10、11册(明德出版社,2004年)。中文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些在新译本中没有交代。上古本没有交代,我们认为可能是当年没有什么版权意识,可以理解。今天再出,没有交代,那就有点掩耳盗铃了。当然,如果是翻译上世纪七〇年代的书,可以不用交版权费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校译者口称恩师,难道不应该为他恩师家人做点贡献么?奇怪。而且,全集本附录《陆王学的系谱》八节,此新本也没有翻译。校译者是冈田武彦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全集本,所以即便本书附了校译者后记,声称做了大量工作,大量二字却是可疑的。校译者在后记中说,他太忙了,都是抽空弄的,没有精力搞得很精致,可是您老人家搞了一本注《传习录》(哈尔滨出版社,2016),注水严重,错误比比皆是,或许真的是没有时间吧。 2.应该说,重庆出版社最近出了不少学术著作,还是不错的,2014年出版了冈田的《阳明大传》简装三册,精装两册,都卖的很好。但是,这个书的编辑不可靠是毫无疑问的,仅就前两章而言,就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诚”误“城”(63页),“曰”误“日”(23页)(上古本不误),41页第七行出现了“正德十三年,四十九岁的阳明”,第九行出现了“正德十五年,四十九岁的阳明”这样极其低级的错误。(上古本已误,日文全集本不误。)正确的是:正德十三年阳明四十七岁,十五年四十九。37页阳明的《举业论》,不应该有书名号,或者用引号即可。阳明何曾写过《举业论》?难道是新发现?(上古本已误,日文全集本不误。)这类错误,校译者没有发现,编辑也没有发现,其能力只能说令人汗颜。 3.校译者还有一些莫名其妙地校,比如14页注1校译者说:“引文出处未注篇名,现存《续焚书》卷4及《李温陵外纪》卷2,均未见此文。”日文全集本说的是“《李氏续焚书四》《李温陵外记二》”。这里连续错了好几处。正文把卷二的“二”搞丢了,记和纪也是不同的。第67页来个“此则引文出处有误。”就完了,您老倒是说说正确的是啥?或者原来是怎么错的啊? 4.日文全集本有索引,上古本和此新本均无。按说,现在编个人名索引非常简单,word就能解决,为什么就不做呢?此书定价已经49.8元,难道这个价格的书做个索引会赔钱? 5.还有,目录居然搞个竖排,不知道是什么鬼创意。 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校译者说的:“唯有再次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才能使本人释怀安心。”我想,这种低级错误,您释怀否?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三):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经典

在儒学日渐式微的今天,虽说前几年由于央视《百家讲坛》引发了一阵国学热潮,并捧起了几个国学明星。但很快这阵热潮就褪去,个别曾上过百家讲坛的讲述人也因为自身学识的短板,被正统的教授和学者所诟病。当下国学似乎更多的被包裹进类似选秀的娱乐知识性节目。而大众对其也基本处于可能知其然的状态,敬而远之。而反观冈田武彦身为日本人,终起一生研究明朝王阳明和中国古代哲学其中的心学,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特别是接连几部大部头著作的出版。自己虽不是厚此薄彼崇洋媚外,但冈田武彦的成就窃以为很多国内教授是不能比肩的。

平日里也自诩是历史爱好者,喜欢读一些历史类读物。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和《史记》虽不曾通读,但重点章节也会时常翻出来温故一下。热门的历史通俗类读物自然也会翻阅。而对于《王阳明与明代儒学》这一本书,来自于日本人书写中国历史的兴趣。但对于该书和书的作者冈田武彦还是比较陌生的。虽也曾在电商图书打折时,下单购买过作者另一部著作《王阳明大传》,但仅仅是开封后翻过两页就束之高阁,如今已是落尘满满。

这次读《王》书作者自序方才了解,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看到这里不觉有些肃然起敬,赶忙正襟危坐的做到书桌旁,端正了阅读的态度。收起了这是一本通俗类读物随便读读的念头。

由于该书是博士论文,所以本不是面对普通受众,大量的专业术语充斥其中,而且内容又属于中国哲学范畴,介绍的人物和内容也相对陌生。自己虽是文科出身,但一来毕业多年,二来每日陷于案牍工作之间,很少再去涉猎其他的文学著作。三来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比较陌生。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读起来比较艰涩难懂。几章翻下来,就已头晕脑胀不知所云。所以这是一本需要下硬功夫才能啃下来的一本书,并且不多读几遍怕是很难明白其中的精髓。

当下虽仅仅阅读了绪论等部分章节,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理念和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如数家珍。在书中能够旁征博引大量中国史料然后阐述出自己的观点。恍然中,有该书应是国人所著的错觉。

这本书从1978年成书至今,已经过去近40个年头,却一再出版,充分说明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可过于浓厚的学术味,也会造成这不是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书籍,这是它的局限性。可无论如何,在书柜中应该有它的位置。《王》书会提醒人们中国历史的积淀深厚、提醒当下国学的式微、更会提醒我们总有一些人会默默的做着一些事情,最后再说一句学术无国界,也希望王阳明的事迹和他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们熟知。也许《王》书就是一把通向中国古代先贤思想的宝库钥匙。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换个角度看王阳明

2006年天涯社区连载发表的一部讲述历史的帖子瞬间火了起来,一时间《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迅速登上历史类图书书籍销售排行榜榜首。在这套书热销的同时,一个人的名字也随着这套书为广大读者所知,那个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被现代人调侃称为“明朝一哥”、“明朝第一牛人”。最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当年明月就用了大半本的篇幅来讲述王阳明这位明朝第一牛人的故事,足见此人对当时历史及后世的影响力。

心学,则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而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讲明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多少年来古今中外关于王阳明和其“心学”学派的研究者不计其数。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称作是国际儒学泰斗,一生致力于阳明心学研究。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其中年时期的作品,系统详细讲述了关于阳明心学的起源以及其内容、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以及阳明心学各派各家的学术宗旨,理论分歧都将在这本书中一一展现。

也许有人看到作者的国籍为日本后会对此书嗤之以鼻,心说我中华文明学术理论似乎还轮不到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来评头论足。

且不知此言实在是差矣,学术研究应该是不分地域国界的,重要的是对其的研究参悟及其理解。况且冈田武彦先生为研究阳明心学曾多次来到中国,遍访中国八十多处县市,一生都在为推动当代中国阳明心学的发展付出心血,其成就绝不会比不上国内的一些知名研究者。

再者苏轼有诗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冈田武彦先生虽为日本人,但由于其与国内研究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会不同,相信他对阳明心学会有更加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使读者换个角度来认识阳明心学,又有何不可呢?

由于《明朝那些事儿》产生的效应实在是太强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购买王阳明的《传习录》阅读,想要深入了解心学的内涵,但是其理论的深奥和精妙并不是只凭着头脑的一时发热就能够去理解明白的。所以那些对心学真正感兴趣却有苦于找不到入口方向的读者不妨先去试着看看这本关于阳明心学研究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他将帮你去认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理论,带你去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知行合一——《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高中的时候,最怕上历史课,但不知为何,历史老师讲到王阳明的时候,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无他,实在是因为王阳明其人,太耀眼太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文人的认知。

“百无一用是书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古代文人的认知其实一直局限于这种偏颇又极端的观点。当然,我的偏颇更侧重于认为这些文人“术业有专攻”——既是文人,大抵也就是学富五车、口若悬河之辈,握如椽大笔,作锦绣文章;宽袍大袖,衣带飘飘,举止风流......至于力能扛鼎,上阵杀人,那是武将的基本功,与文人有何干系?

你瞧,这就是高中以前我对古代文人的认识:文人就是文人,武人就是武人,各司其职,互不干预。

而王阳明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谁能告诉我,一个“弱不禁风”的文人什么时候能排兵布阵,带兵杀敌,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还有百般武艺能亲自上战场杀人了?幼有才名,少能中举,立于朝堂之上,政绩斐然;又能于哲学思想上自成一派,讲学论道也就罢了,我敬他学识渊博,不负天才之名。

至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不该是武将的使命与职责吗?

我只记得那时的自己,听到历史老师讲王阳明生平,听得目瞪口呆。这大约就是一个少女三观碎裂的时刻吧。

从此之后,王阳明高居我心目中全能型选手的第一人,至今无人超越。

恰逢收到冈田武彦先生的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欣欣然决定通过这本书重新回顾阳明先生的思想。

我还是太过孤陋寡闻,在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泰斗级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甚至有“儒学祭酒”的美誉。而这本成书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是他的博士论文。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颇有些晦涩难懂。几次鼓起勇气我都没能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实在是觉得有些难啃。

作者在书中其实是跳开了王阳明的一些基本心学思想,直接将时间轴拉到了明朝末期,阳明心学已经在社会上占据了稳定地位的时候,对王阳明及其门人甚至是与阳明同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做了一个论述,他并不是以王阳明为中心,而是以明末儒学为中心,使得整本书的格局开阔起来。若是不了解王阳明生平与他的思想,贸贸然读起书,大约是读不懂的。

专业全面有思想深度,作为一个外行人,这本书在我眼里就非常优秀了。

时至今日,阳明心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大抵还是这最基本的八个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越简单,也越深刻。

翻开作者简历的时候,发现作者为了研究阳明心学,曾亲访中国八省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更是亲自捐款,大力募捐,修复国内多出阳明墓和纪念碑亭故居等地。作为一名研究阳明心学的大儒,冈田先生也算是亲自实践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念吧。如此知行合一,以己为表率,令人敬佩。

有时候也不禁想,若王阳明出生时,恰逢盛世明君,而有此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大才,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大抵会创造历史也不一定,谁叫阳明先生是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