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一本由[美]大卫·赖克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一):我一直想读这本书

我一直想读这本书!书中看到了人类迁徙演化,原来我们都是混血儿。讲欧洲的比较多,关于亚洲的不是很多。与传统的考古学不太一样~刷新认知。需要继续研读才行,可以学到很多新的认知,人类如何起源,迁移转化,无不密切关联,无不血脉相连,这本书以新的角度审视人类起源,纵观人类起源历程,总能发现很多新的认知和新的感悟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二):悠久的历史,崭新的技术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万万没想到古人类 DNA 技术的历史只有这么几年。看来考古学在最近也有重大突破。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 DNA 分析技术。书里面提到了小样本聚类分析的技术。说明机器学习对于人类学和考古学也是颇有价值的。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欧洲仍然是人类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另外知道了中国有个很厉害的考古教授叫付巧妹。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三):最新,最专业,最硬核

说这本书最新是因为英文版2018年出版,今年中文版就面世了,在古人类DNA全基因分析这个领域,进展一日千里,近几年发掘出的信息,超过之前几百年古人类研究得到信息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你对这方面有些兴趣,担又有几年没认真关注,那么你的认识就可能已经全面落伍了,需要最新的知识来补充。

最专业是因为本书作者 大卫·赖克 是该领域的大牛,很多古人类基因的重要发现都是他主导参与的,以专家和当事人的角度撰写的著作不是一般科普作家可比的。

最硬核,这本书不太好啃,需要用脑子来读,它不仅仅是把研究的结论摆出来给你看,而是把论据和推导过程都摆出来一步步引导你来思考,随着一页页的阅读得到一个个让人吃惊的发现。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四):我的读书笔记(字丑,繁体,慎看)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可惜叙述方法不太好懂。我花了很多时间总结这本书的观点(东亚部分补充了一些更新的研究),记了十几页笔记。后来突然想到也许有人理清思路时用得到,就发出来做个参考。

这本来是写给我自己看的笔记,所以图多,字丑,可能比较难认。如果让您不舒服,我预表歉意。另外它体现的是我关注的问题。比如书中有不少篇幅都在批评种族主义观点,但我个人日常学习文献,对于种族主义的谬误早已比较熟悉,所以没有记录这些问题,并不代表书中没有这些内容或它们对不了解这些问题读者不重要。 试了一下发现直接发的话清晰度不够,所以发在豆瓣相册里了。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886609525/?dt_dapp=1

《人类起源的故事》读后感(五):我们从哪来

带着陈胜前书里的问题,迅速再刷了一遍。作者对于走出非洲还是回到非洲持开放的态度。现有的证据其实倾向于后者。

第一次,直立人走出非洲,是比较确定的,亚欧大陆还没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在亚欧大陆,就指向演化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亚欧大陆。特别是两支丹尼索瓦人相隔如此之远,指向他们中间有人。

指向云贵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迫具相似度,垂直多样性可以向不同生态输出人口。两个泵向四周泵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畸高的遗传多样性,可能只是地理分隔所致。也可以是回到非洲。

非洲样本显示的,20-30万年前接近1:1的混血事件是关键。也可能在非洲发生,也可能不在,在云贵和埃塞俄比亚两个泵之间的某处。

这不只是分子人类学的问题,也质疑了按照石器建立的演化树。高级石器只是荒漠带的适应,是缺乏竹木的内卷。

而外贝加尔发端的细石叶工业是石叶-竹木工业的升级,和亚欧西部的细石器实际是两个系统?这一技术路径的差异也限定了之后的文明类型。还需要再翻一下细石器那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