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读后感锦集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读后感锦集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0元,页数:20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读后感(一):中华史《第一部》有感

先秦历史看完了,以前虽然在钱穆和范文澜还有吕思勉的著作看过一点。但并不深刻。但是易中天先生用逻辑、探索、新型的思维模式,和趣味的文学描述。让我对先秦时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他同时也在构建一个历史的认知体系。其中掺杂许多同时期各个民族的历史。本书虽然写的快,但是内容容易理解,而且很有个性。 那就让这一部中华根来探讨我们血脉的来源。 从第一卷祖先先讲解我们的图腾,女娲其实是鱼蛙,我们老祖先从一开始就把繁衍作为第一要义,女娲从蛙到蛇这是伏羲们的阴谋,易中天以阴谋颠覆的语气讲述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变。而所谓尧舜禹禅让更是部落之间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从一开始,历史就没有温情脉脉。当暴力公开化,国家就出现了。 随着国家的形成,奠基者们就为怎么样治理国家开始了思考。 伴随着思考的还有斗争。周在斗争中胜出,代表着农业文明战胜工商文明。直接铺开了此后中国发展的方向。 周朝订制度,明礼仪,建邦国。 但周的制度很快就衰落了。因为中华民族进入了青春期。 青春期,刺杀、情人战争遍布史书 。这是我们的从春秋到战国。 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其实是在为中华民族下一步去向寻找答案,诸子百家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后胜出的是秦国。因为他把周朝的东西抛弃的最为彻底。 看完后真是精彩啊。。。。。。精彩啊。。。。。。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读后感(二):《易中天中华史》一些有趣的点

【卷02 国家】

⭐史前文化史断代:

点(原始群、裸体直立)——面(氏族、生殖崇拜)——片(部落、图腾崇拜)——圈(部落联盟)——国(部落国家、祖宗崇拜)

⭐古人的中华四阶段:

黄金时代(大同–尧舜禹–五帝–帝道)

白银时代(小康–夏商周–三王–王道)

青铜时代(乱世–春秋–五霸–霸道)

黑铁时代(末世–战国–七雄–无道)

⭐城市的特质:安全,自由。

⭐城市产生“公共关系”、“公共事务”。

⭐产生民主的雅典的环境(类比美国):

航海(自由)——殖民(独立)——经商(平等)

⭐炸毁了氏族血缘组织、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希腊人如何组成社会群体:

契约(自然:真理,社会:法律)

⭐巫术把人类领进科学之门,诞生了宗教与哲学。人类文化发生的次序,就是从工具到巫术,再到科学、宗教、哲学、艺术。

⭐希腊人,把宗教变成了艺术。希腊人,把哲学变成了艺术。印度人先是把巫术变成宗教,再把宗教变成哲学。中国人把巫术变成礼乐。

⭐人类发明图腾,原本就是一要“变母系为父系”,二要“变氏族为部落”。

埃及人把图腾变成神。(政治成败全在此)

罗马人用法律替代了图腾。(身份认同)

中国人把图腾变成了祖宗。(男权,家天下)

⭐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达到超过农业的就只有殷商和两宋。有趣的是,宋其实就是殷(音变),殷商残余势力在周代的国号就是宋。(两宋气质文雅,殷商却如熊熊烈火,浓郁瑰丽)

【卷03 奠基者】

⭐对待神祇和祖宗的方式:商人请神喝酒,周人请神吃饭。所以,商的礼器多为酒器,周的礼器多为食器。商人是酒鬼,周人是食客。

商灵性,周理性;商浪漫,周严谨;商重巫官,周重史官;商重鬼神,周重人文。

⭐“中国”是政治概念和文化概念,只有延续华夏文明或中华文化政权才有资格自居中国。如果是外族入主中原,则一要天下一统,二要变夷为夏。

⭐以德治国,就是周人的政治思想,文化和制度的核心。“德”字=“得”+“心”+“目”。

以德治国=看得见的力量(榜样)+行得通的手段(礼乐)

⭐秩序,是“礼”的本质和精神。礼乐制度就是“以等级定秩序”。“乐”来调和。

⭐周的思想体系: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

从这一套思想体系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分封:分的是殷商地盘,封的是周家兄弟。

分封的一箭三雕:瓦解了殷顽势力(建宋封卫–宋为怀柔安抚,卫为监视改造);控制了战略要地(晋、燕、鲁作为周的边防前线);酬劳了功臣盟友。

⭐邦国制度:“封建”

封——爵诸侯之土,封出来的政治实体为“邦”。“周天下”由周王国和诸邦国组成。

“建”——建国,包括授土、授民、授爵。

授土:册封仪式,表示诸侯拥有对土地使用权。

授民:赐给本族臣僚、殷商遗民、原住民。表示诸侯拥有对人民的统治权。

授爵:指定国君,表示诸侯相对独立,权力合法,拥有世袭权。

⭐封建是一种秩序,本身有维稳功能。

第一级:天下–天子–王室–王族

第二级:国–诸侯–公室–公族

第三极:家–大夫–氏室–氏族

⭐宗法制三要素:父家长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

⭐士阶层的出现,是宗法制和封建制的必然结果。按照宗法制,次子和庶子不能袭爵;按照封建制,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无爵可袭的大夫之子、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孙、王室和公室的旁支远亲构成了最低一级的贵族:“士”。

⭐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前是诸侯的时代,春秋中后期是大夫的时代,战国是士的时代。

西周大封建开始,真正得到实权和实惠的是诸侯和大夫(中上层贵族),对中央是不利的。士是帮凶,也是挺身而出希望救世的。(儒家:文士,墨家:武士,道家:隐士,法家:谋士)

⭐伦,就是次序和类别。“人伦”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伦理的核心是“名分”。

⭐礼,是界定差异的。“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是一个互补结构。

希腊的两只翅膀:科学与艺术。

罗马的两只翅膀:法律与宗教。

中华文明:人本、现实、艺术。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读后感(三):先秦史,中华根

自“百家讲坛”粉墨登场后,易中天在历史的通俗化、大众化上堪为典范,是妇孺皆知的“学术超男”。他卓有野心,潜心写作中华通史,语言通顺、流畅,可以使普通历史爱好者以一种轻松的姿态了解历史的大概。他积极索引,为有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留下了线索。读易中天的《中华根》这一卷,将使得读者对先秦历史,也就是帝制之前的历史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性的认识。易中天用《祖先》讲史前史,《国家》讲夏商周,《奠基者》讲的是西周,用《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整整三本书,分别从人物、政治、思想三个角度来讲述东周,他用他的激昂文字展现了春秋战国的“燃度”。

在本卷第一本《祖先》的后记中,易中天如是阐述自己写作本卷的目的,即“追根溯源”,以“建立文化系统,实现身份认同,找到人生坐标”。先秦历史留下来的记录甚少,他的导航仪则是直觉、逻辑、证据,以此接近相对的真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样的思想,易中天屡次引入国外同期历史,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参照,却也使文章叙述显得杂乱。整体来看,易中天沿着前人的框架继续探索,除了验证前人的推论外,也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的观点。他的行文和观点中文学性的发散很多,未必正确,却是有趣的一家之言,激发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究。

我对先秦的兴趣点在于,国家和人性在诞生之初,有着各种形态,也更接近天然。中央集权与独尊儒术之前,人们的思想还未被钳制,士在报国之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女在心悦之时也更肆意妄为。我们的祖先诞生之初是什么样子,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制度是怎么建立的,改革的原因何在,这些都是我想去了解的。我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易中天的《中华根》,除了了解基础的史实,也有了观点上的启发。

祖先

神来源于人的想象,祖先也是。易中天提出,尧舜的确存在,但其道德楷模的形象则是被认为塑造的。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而祖先形象是文化塑造和身份认同的核心。

易中天通过中外神话和传说破译史前史的密码,以确立中国的文化系统和身份认同。他的结论是,中华民族的史前史经历了三个时期:氏族、部落、国家的诞生,在文化模式上分别表现为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时期,是母系社会。姓的本义是女之所生,表示所生之族。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母性,从女。如炎帝的姜,黄帝的姬,舜帝的姚,夏族的姒。是女性使得生殖变为性,性衍生爱,爱异化为婚姻,便有了家、氏族、部落、国。人类最早的神都是女神。最早的仪式是生殖崇拜。祭祀礼仪和篝火晚会的两样重头戏,饮食和男女,都是为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部落时代,母系变为父系,权力衍生。生殖崇拜转为图腾崇拜,蛇变成龙。姓属母系,氏属父系。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尧舜禹是部落联盟时代的三个代表,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利益均沾的合理分配赢得和平共处,用尊卑有序的文化符号实现身份认同;国家的诞生自夏始,文明史开启。

易中天考察了母系的衰微,以及男权的崛起。当男性掌握了先进生产力以及攫取权力后,他们便开始从文化上合理化男性政权,通过图腾强调整个部落的内在凝聚力,并将男性神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两性关系的实质的确是权力关系,是资本对比后形成的强弱态势。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女性进入职场,逐步拥有和男性比肩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地位后,女性主义才开始兴起,两性平等才有了可能。

国家

国家一书已超出中华史的范畴,而囊括了几大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史。

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以城市为标志,国家诞生。国家的诞生,夏是草创,朴实无华;商是探索,诡异而绚烂;周是形成,西周为中华文明奠定基础和初步定型。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就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就能成为世界领袖:夏是水利,商是青铜,周是农业。

国家时代,图腾崇拜变为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基本义务是传宗接代,最高目标是光宗耀祖,一旦犯错则愧对列祖列宗。围绕祖先,衍生宗庙、祠堂、家谱。直到今天,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地区,更看重祠堂、家族文化,因为它代表着血缘的凝聚力,而城市超越了血缘和姻亲,呼唤新的公权和规则。

奠基者

易中天系统论述了西周如何为中华文明奠基。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惊叹,统治中华几千年的家国、宗法、伦理、君权神授,早在西周之时便已成形。

周人提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体系——天下,包括一个中心:德治,两个基本点:礼乐,四大制度:井田(经济)、封建(政治)、宗法(社会)、礼乐(文化)。“井田制”,人民分组,土地分块。一块土地一分为九,中央为公田,其余为私田。公田收入用于公共事务,私田包产到户到个人;“封建制”,分邦建国,通过授土、授民、授爵,国家建立。土地、人民、领袖构成国家的三要素。天下(天子)、国(诸侯)、家(大夫),层次分明。宗庙和社稷同时建立,前者祭祀列祖列宗,后者祭祀土地和谷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重要内容是一妻多妾;“礼乐”形成制度,成为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工具。礼的本质是“以等级定秩序”,乐的组织的原则就是和谐,和谐则是多样统一。

青春志

这一本,讲的是人物史。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年,精彩人物和事件济济一堂。易中天写了六种人物,分别是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鬼神。那时国家年少,人们有情有义,敢爱敢恨。

在《情人》一篇中,易中天描绘了周代女子追逐爱情,活色生香的一面。诗三百中情诗比比皆是,《郑风》、《陈风》为其中翘楚。《诗经》收录郑国民歌二十一首,其中十六首是情歌。《郑风·子衿》里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 狡童 》里写“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郑风·东门之墠》里写“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在这个时候,女子并没有受到太多拘束的感情并不是后世的幽怨,而是薄嗔轻恼,灵气逼人。

对于坊间所谓“三为王后,七为夫人,九为寡妇”的尤物夏姬,易中天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肯定。习惯中西比较的他,从古希腊神话里找到了海伦这个角色。海伦未受西方苛责,夏姬则饱受东方贬斥。我们的历史里,女性大多以负面形象被记载下来,目的是劝谏和讽喻。易中天如是写夏姬,“她的所作所为,不过希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巫臣之前只遇到庸才或人渣,那不是她的错。”

从春秋到战国

这一本,讲的是政治史。

从春秋到战国,从封建过渡到帝制的漫长时代里,天下大变,人心不古。上至天子下至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在激烈的动荡中重新洗牌,并诞生出新的国家制度。春秋阶段,至强替代至尊,霸主以霸道建霸业。春秋的争霸可分为两段,前半段属于北方(齐桓、晋文、秦穆),后半段属于南方(楚庄、阖闾、勾践)。南方三霸都属于蛮夷,以霸蛮之势锐不可当;战国登场时,天子已徒有其名。列国皆尝试改革,历史的结果是,商鞅变法通过地主制、郡县制、任命制形成中央集权,以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带领秦国杀出重围,形成中央集权和军事独裁的准帝国。

战争是乱世的主旋律。在战争层面上,尽管礼崩乐坏正在发生,春秋的战争更像是竞技体育,仍旧讲究外交礼仪和游戏规则,诸侯宣战的目的是争当霸主,士和大夫参战的目的主要为了荣誉,战争流血而不嗜血,绝不赶尽杀绝;到了战国,道德沦丧,杀人上万成了稀松平常。

百家争鸣

这一本,讲的是思想史。看易中天《百家争鸣》,可初步了解诸子百家思想。

百家争鸣发生在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跨越了三百年,产生的思想融入华夏血液,影响了中华几千年。

为什么直到东周才出现百家争鸣?此时王道渐衰,霸道昌盛。动乱之中,关于中国向何处去成了问题。宗法和礼乐催生了士的阶级。诸子百家都是士的代表,珍惜贵族所有的参政义务,有政治理想的士人于政治乱局之中,立言、扬名,最重要的是,寻求明主,以展现政治抱负。

诸子百家议题虽多,易中天概括为二,一是如何治国,二是如何做人。儒家尚礼、墨家兼爱、道家逍遥、法家尖锐,构成了先秦诸子的四大派别,就这两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春秋晚期,王道未绝,孔子试图复兴礼乐,儒学昌盛。到了战国,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脱去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争名逐利的真容,便是法家崭露头角之时。从帝制开始,儒学和法学始终是官方哲学的最强音,在思想和制度上稳固社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