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条橙(纪念版)》的读后感大全

《发条橙(纪念版)》的读后感大全

《发条橙(纪念版)》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伯吉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一):发条橙

105

暴力是很可怕的东西。你正在学习这一点,你的身体正在学习。

123

孩子,没有理由抱怨的。你已经作了选择,这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现在不管发生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啦。

152

他们已经把你变成了非人的东西,你再也没有选择的权利。你已经委身于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成了台行善的机器。这一点我看得一清二楚,无非是意识域边缘条件反射的营生罢了。音乐、性行为、文学艺术,全部必须成为痛苦的来源,而不是快乐的源泉。

不会选择的人,就不再是人。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二):或许这并不只是小说

其实不是很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觉得很荒谬的就是,那几个作恶的少年还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受害者却做不到了。青少年犯罪可能只是寻求刺激,等长大了成熟了,就不会做了,什么药物医疗都没有用,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政府也不是真正想解决问题,只是想减少自己的压力,麻烦,当不利于自己的舆论出现后,就把少年引向更邪恶的方向,其实并不在乎他曾经做过什么,可能会再次做什么。虽然只是虚构的故事,但真的很真实啊。年代不一样了,这个社会,整个人类从根本上其实并没有改变吧。看完之后心情很复杂。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三):善与恶

在书中所描述的后现代社会里,善与恶的边界被颠覆,善如果是被迫的一种结果,那么它是否就真的比自由选择的恶更高级?既然主动选择的恶就是比被迫选择的善更让人舒服,那么关于善和恶的人性衡量,是不是应该重新讨论和辨识?这里有太多复杂而自相矛盾的东西,不单单是宣扬善,打击恶就能解决的。

以暴制暴,采用的是行为治疗的手段,其实这种手段在现代社会里已有应用,这种疗法以改变行为为目标,而完全不关注个体的人格、自我和精神,也不关心症状背后的原因,整个治疗过程其实更类似于对人行为的操纵与控制,令人不寒而栗。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四):人类的自由悖论

“在这里,伯吉斯想表达的正是,作为人,他的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自由,但人类的自由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为了很好地展示出这一自由悖论,伯吉斯首先除去外在的一切限制与约束,让人的意志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于是人无条件实现自由的社会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种自由的实现显然不是我们所欲求的自由。于是伯吉斯又设计了自由的第二种状态,人的意志受到极端的控制与改造,自我选择与自我决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由欲望在禁锢中遭到无情的扼杀。这种对自由的扼杀显然也不是我们所欲求的。”

引自《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意蕴及其价值》(蔡峻岭,2006)

很有启发。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五):我可能还不如“发条橙”

规整的章节切分与反复出现的“下面玩什么花样,嗯?”有一种数学和古典意义上的美。语言也有特点,拿作者的话来说,自创语言本身可能会有对读者“洗脑”的效果,然而即便有,译本也会使这种效果大打折扣。

我不懂音乐,热爱贝多芬的ALEX在第九交响曲中发泄兽欲的那一段,只是让我想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加里奥德曼磕完药YY暴风雨奏鸣曲开枪屠杀的那一段。希斯莱杰的小丑、汉尼拔,这些人物形象随之而来。善与恶,既非黑白分明,又非简单的对立。这些人物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很可能生活中的我只是“盲目的善”。

《发条橙》这一“书中书”的形式可能也启发了村上的《1q84》—《空气蛹》,而作为政治讽刺小说,也确实有那么点《1984》的味道,但跟那些经典的政治讽刺/隐喻作品相比,《发条橙》又有个主题——青春。

ALEX的青春是外放的,而大部分人的青春是压抑的。

我觉得,青春中被压抑或没有挥发出来的为恶之欲,如慢性病一样在漫长的、成熟的后半生中绵延不绝。

我看,发条橙至少还有皮有肉有汁,也许还能发出一阵机械声。

而我,可能是一根没有思想的芦苇。正如上面的感想都毫无思想一样。

2019/3/26 飞机上读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