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苦海求生读后感100字

苦海求生读后感100字

《苦海求生》是一本由萧邦齐(R. Keith Schoppa)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00,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海求生》读后感(一):以小见大 难民之苦 字字珠玑

我是个杭州人 笕桥的那次空袭听爷爷讲过 ,笕桥机场也被杭州人所熟知 那段历史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现在虽然机场不在了,但烈士的英魂常在。本书从轰炸入手 描写了千人坑 宁绍战役 浙赣战役 后对战时的商业 游记的教育等方面加以分析 本书的长处是集中考察了作者熟知的一个省 以小见大 同时极其出色记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难民的苦痛经历。本书是近期描写抗战的上佳之作。5星推荐

《苦海求生》读后感(二):难民苦海

外敌入侵,国将不国。难民流浪,政府流亡。此书非常出色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难民的苦痛遭遇。战争和动荡侵蚀了道德文明,战争期间日军和国军都成为了难民需要避之不及的对象。难民一旦成为苦力或是壮丁,遭遇将会苦不堪言。三建三毁的衢州空军基地,繁重的负累和血淋淋的牺牲不会落到决策的身上,遭遇这一切的是无辜的难民们。 作者通过对经历过这段“鬼哭狼嚎”的逃难日子幸存者的记录进行的参引和个人的思考,而且还不时提出作为读者的我感到疑问的地方提问,有种有时思想上不约而同同步的感觉。从作家、教师、学生、政府要员、经理的经历,让我们读者感知战争对民众造成的创伤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的。 焦土政策下,工业耗费不菲转移到后方,但是很多器材在路上被雨雪侵蚀或是被炸毁;国军付出巨大人力物力炸毁钱塘江大桥、衢州空军机场、铁路、公路,甚至是小山路。教科书对这些政策的描述偏向正面的,但是在教科书之外,这本书告诉我们“工业内迁存进大后方工业基础的完善”类似的话,现在值得重新思考。 感谢作者为我们回顾这段沉痛却又发人深省的日子。

《苦海求生》读后感(三):有没有想过“敌有生力量”就是自己

基本资料来源和举例均自浙江省及其周边,配合私人日记,其中还有大名鼎鼎的丰子恺先生的日记。内容方面,私人记述的部分要比关于“机构难民”等等章节的部分要有意思一些。虽然着重关注点应该在“难民”,但是对政府机构的流迁和行政;教育、民生、交通、经济金融如何在炮火纷飞的运作等等都分章节各有涉及。对于常凯申政fu“焦土抗战”所持的批评角度和最后的结语部分也很有一点引人思考的地方。

不能说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甚至有书友提出所引用的资料不够详实的问题。只不过,没有经历过战乱的读者在提起战争时往往只会想到开战原因、战略战术怎样,武器装备孰优孰劣之类;这本书会让人想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当你经历战争的时候恐怕永远不能看到以上的那些,而面对敌人的威胁随时有可能(除非能探到军事机密否则一个普通人永远无法确认这种可能是“可能”还是“确定”)到来时“跑不跑,往哪儿跑,怎么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考虑而且无从选择……

战争史从很多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的确有有一种宏大叙事上的悲壮且惨烈的审美,只是落在每个人(普通人)头上的时候,恐怕只有身边最珍视的人和物时时刻刻处在不确定性的惶惶不安之中而终将失去的结果,或者侥幸留得住残破的身心,面对一无所有只能重新开始的只有看上去“光明”的未来。忘记从哪里看过的一句话:“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看似轻飘飘,可有没有想过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苦海求生》读后感(四):冲突与苦难:并不严肃的书评

对难民而言,他们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空间、延续性和身份,我们或可认定,本书的架构围绕这四个点来搭建。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将分析中国官方对不同类型难民的应对政策和组织,并检视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难民以及那些生活苦痛流离失所的人们的,中国精英和非精英是如何为他们的战时选择制定策略的。由此,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可得出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切入点,前言绘制出一幅不错的蓝图,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在书中得到很好的展开,作者似乎连强烈的写作意图都缺失了。 本书的史料运用较为单一,集中于回忆录(一至七章)、文集(特指丰子恺)、各地文史资料、报刊(特指东南日报)等,对专业读者更有意义的倒是一些国外著作。回忆录八成我都读过,因此改编的第七章“与敌人玩捉迷藏”变得毫无趣味。 但,《流亡在四明山上》与《为抗日殉难的慈溪县长章驹》两部作者主要所据的材料,还是值得一读的。 此外,架构散碎,理论浮于表面的问题,其他短评里多有提及,不加赘述。“流动中的政府”中写道省政府的分散与撕裂,可惜所据材料主要是《黄绍竑回忆录》,这远远不够,作者缺少对文初所述“双重控制”体系的进一步论述。 私以为第八至十二章稍稍脱离罗列材料的写作之道,因此逐章评价。第八章“游击的教育”中讲述学校的迁徙,算是一个好角度,但是书写缺乏冲突,明明已经挨到了那个边,结果就没了,没了。第九章“战时的商业”是个大问题,将它框到一章中,塞不下。第十章“焦土”谈到炸毁闸口电厂、钱塘江大桥、宁波的非商业化和衢州空军基地数度重修,脉络还算清晰,具有可贵的反思性。第十一章“贸易与走私”为啥不和第十章挨着算了?尾章“鼠疫弹”的对比做得非常好!属于学术性写作!赞美之! 不如他的《血路》。

《苦海求生》读后感(五):内容很有意思,可惜被书名耽误了

看书名,以为是专门写抗战时中国难民的悲惨遭遇。但内容远不止于此。

萧邦齐的写作条理,有些跳跃,我个人的归纳,书里面注重叙述、讨论了三个话题:

1、怎么逃难的?这其中既有具体的逃难的人,比如丰子恺等等。也包括了机构逃难者(政府、学校、工厂等等)。基本可以让你知道“是什么”层面的史实。

2、为什么这样逃难?关于具体的逃难者,作者分析了他们逃难过程中各种做法的背后原因,比如为什么淞沪会战打了好几个月了,甚至于日军都快到那些逃难者的小镇了,人们却对逃难还毫无准备以至于最后只能仓皇上路这样的问题。作者进行了分析。至于说那些机构逃难者,对于他们的分析,则更像是对其在展示环境下,内部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包括领导者个人特质的剖析与解释。

3、这样一场长达8年的“逃难”,带来了什么影响?战争,破坏了国民政府之前积攒的并不那么多的“善政”,与之相反的,压力之下,各种令人发指的行径,被伤害的民众所承受的痛苦,不会因为抗战的胜利而被民众所遗忘。这也为短短4年之后的政权更替,做了一个注脚。

当然,内容很丰富,细节更庞杂,更多精彩,大家自己去读。

关于这项研究使用的史料,文史资料、回忆录、志书居多。一方面这是选题本身所致,大量的个体记忆,往往更有可能出现在这类资料中。另一方面,关于“机构逃难者”的相关内容法分析,如果资料来源更丰富些,我想或许可能还会带来更丰富的内容。

最后再次吐槽一句,书名(尤其是副标题),实在掩盖了太多书里面的内容,实在是个遗憾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