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时读书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时读书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时读书乐》是一本由王稼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时读书乐》读后感(一):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选错书了,当时真应该买汪曾祺汪老先生的《旅食与文化》好了。唔,读汪老写的东西,真是一种享受,平和朴实,入情入理,少有戾气!更重要的是,汪老的文章,遣词用句尽量平实直白,看得一点不费力气。

然而,此君太专业了,对文学作品鞭挞入里,认真严肃的文学分析。但是写法太枯燥了,过事雕琢,流于晦涩。网友惊蛰@KM的评价虽然刻薄,却并非全无道理:匠气十足,拾人牙慧,无一字不用典。读之味同嚼蜡,诘屈聱牙。错字百出,盖治学不精也;故作高矜,引入死语(生僻词汇),盖治学不诚也;肺腑之言寥寥,治学不实也。

感觉这系列的丛书应该归类于人文社科,纵然也有《旅食与文化》这样生活与美食的书,总体上还是写历史的内容更多一些。

见识与禀赋、资质并无关系,后者纯属上天所赐,前者却是只能由所见所闻与周遭人事共同成就。终其一生,人的见识决定了他自身的成就。但是,首先眼界见识这种东西必须得靠“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没有获取“知道”的途径,那纯属就是盲人摸象。我见识少,所以,我爱读书,于我而言,读书像是推开另一扇窗子,让我见识到过往不曾见的风景。

“阅读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类感知世界、了解世界的学习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阅读定义为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大英百科全书》对阅读的解释是:读者借助视线移动和对语言的理解,从文字中获得有意义信息的过程。”

PS.没写完呢

《四时读书乐》读后感(二):文人的闲情逸致

我是一个粗人,读不来优美的散文,对于文人的闲情逸致更是很难理解,但有时候总是心血来潮看点这类书,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比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还有现在读的王稼句的《四时读书乐》。

王稼句是何许人也?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也懒得去百度,只是觉得这个书名不错,当作睡前读物买的,只可惜以我的习惯,确实没有耐心慢慢看,最终只是囫囵吞枣般的快速浏览了一下。

这本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记录苏州的文字,都是些名人大家对苏州的印象记录,感觉引用了太多别人描述性的文字,导致读起来很不畅快。二是名人的本人和书的介绍,这一部分读起来相对易懂些,有几段话还当作笔记记录了下来。三是随笔杂记,作者自己写的一些考证性的文字,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只是让我读来很无聊。

书中印象最深的文字是《胡适的日记》,其中写道:“人的思想是流动的,你如不当时把他用文字记下,过时不见,再寻他不得。所以一支笔和一片纸,要常常带在身边。”的确如此,有时候有些想法突然冒出来,感觉像是熬了很久的浓鸡汤,甚至有些佩服自己能有这么闪光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立马记下来,往往很快就忘记了,最后只记得当时有个特别赞的想法却不记得具体内容。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现在记性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还有一段文字是《日记与尺牍》中的:“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写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作例外),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了。”的确如此,当我把想法变成文字,往往有所修饰,当不准备把这个想法公之于众的时候,可能修饰得相对少点,但是如果准备公开的话,往往这个想法会被自己修饰得面目全非,更悲哀的是形诸文字的往往都是准备公开的,那些所谓的自己的想法最终往往只是博人眼球的文字而已。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文字也是不错的,只是这种文人的闲情逸致我还是很难理解,毕竟粗人一个,实在是不太适合读这种书籍。

《四时读书乐》读后感(三):读一点世上的事°

——评《四时读书乐》

文/蓦烟如雪

起初看到书名,会觉得这本书会像李渔的书一样,博闻强识,其次是那种抖包袱式的书籍涵盖,不过看了,反而觉得这是苏游记的味道,就是对苏州的印象。虽然全书不是都围绕苏州,但作者,以苏州为引子,带入了八个苏游梦痕,让人从民国文人的视角里去看那个时期的苏州印象。

作者固然非我所想的那样写,但他也写出了另类的读书乐,从苏州的某旧宅引入门楼下枋上雕镂的“四时读书乐”,带入这本书的主题,从赵孟頫、文徵明到林则徐、李洪志,再到曹鸿勋、张骞等人,一一道出那些抄过宋末元初仙居人翁森作品的名人,关从人名来看,作者并非故意炫名,而是对诗词的熟悉和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如何能温雅圆和,如何古韵兼善,都是一种本身的敏感度。

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数点梅花天地心”已让我好奇了许多,而如何在广泛的书籍中,感受到题材不俗,且寓意不浅的文字,是很难得的。

作者的取材可谓煞费苦心。从读书的年龄之分,到读书乐的重要,甚至是科举的悲哀,从如今的课业繁重,到回忆放学书摊上的美好,甚至是时千方百计找书读的难得,这种对书的惺惺相惜,是很难得遇见的。

从题记上,亦能窥视作者的文学功底。

其实苏曼殊这个人物我不熟悉,其一我差点误导看成了晏殊,当然这个是两个时期的人物,对他有了一定熟悉是因为李叔同,他的一生波折,但他的那句“暮烟疏雨过阊门”令我印象深刻。而作为一本随笔性的散文,作者也没有过于套路,他写了苏曼殊不善言谈,却画技难得,他们对他的求画,让我颇为惊讶, 李叔同在我的印象中,已是大家,而李叔同去找苏曼殊求画,他屡屡推迟不少人,可见求他的画作之难,而李叔同是一边给他吃东西,一边逼着他画图,才完成了《汾堤吊梦图》,文人这些捧腹的举动,无不是作者在看书里的取材。

本书分为三辑,一是“苏游梦痕”的八篇,文章多数写于一九七九年,而有几篇也是写于八十年代后期;而是书人书事,作者选了十六篇,时间跨度也很大,从中作者也点出可以从中看出读书兴趣的转移;三是近年写的随笔杂记,他说“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未必是别人喜欢的。

可见作者的谦卑,其实这种书话之书看了不少,但有亮点的,确实不多,多少自圆其说,少了一点头头是道的味道。

本书作者是苏州人,对苏州有特有的感情,所以在开篇写了这么多,也是能理解,但是每一个人读者能看到什么,那真的不好说了。

我只能说适合看。

《四时读书乐》读后感(四):苏州是一本书

苏州是一本书《四时读书乐》

这本书的开头是一组关于苏州的文章,苏游梦痕系列,写的都是关于苏州的几位名人的故事,有苏曼殊、周作人、钱基博、张恨水、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田汉。其实作者就是一位苏州人,而且是《苏州杂志》的编辑。

当年我去苏州学习,住在十全街,刚住下,就发现路口就有一家书亭,我在书亭五颜六色的杂志中,一眼就看到了一本很特别的杂志,封面好像一副素色的水墨画,那就是《苏州杂志》,当时就买下了两本,并且从杂志上了解到很多苏州的历史和掌故,并且按图索骥,去寻访了不远的《苏州杂志》社,就是叶圣陶故居。其实故居并不对外开放,深藏在一个胡同里,我找了半天才找到,因为不临街,所以去的人也很少,去的人也都是慕叶圣陶之名而去的。我去的时候正赶上杂志社几位老师在打柿子,还送给我一个,那种感觉很温暖。

《苏州杂志》是苏州著名作者陆文夫,一手打造的,办公地点就在叶圣陶故居,这本书中也写了这段故事。而且还特别讲名,当年就制定下了规则,那就是杂志只刊登关于苏州的文章,这样其实限制了发行量,只能局限在苏州。可是这本杂志本身就是一种苏州文人的坚守,为苏州留下一方文字的乐园。千百年来苏州的故事太多了,到了近代,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个文化名人没到过苏州,所以写苏州就可以涉及到全中国。

书中谈到了叶圣陶,谈到了鸳鸯蝴蝶派,谈到了《浮生六记》这些都和苏州密不可分。苏州今天有了很多很多博物馆,有丝绸博物馆、佛教博物馆、园林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玉器博物馆……大大小小几十个,可是苏州还有很多很多名人的故居,从唐伯虎的桃花坞到近代沈复的沧浪亭,不过几乎都不开放,也许是因为这些名人还不够闻名,也许是苏州城里的名胜太多,用不着开发这些名人故居。不过这也是一项深厚的文化资源,对于苏州来说可以慢慢来用。

苏州的名人几乎都是文化人,这和苏州的书香氛围密不可分,读书人生在苏州正的很幸福,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店,有历史,有故事,还有一帮喜欢读书的文人。苏州是一座飘着书香的城市,除去人山人海的拙政园和狮子林,避开那些一日游的游客,在众多的苏州园林里,其实没有多少游客。走在苏州古老的街巷中,看那些古老的风景。四时读书乐,真的在苏州无论什么季节,读书都是一件幸福的乐事。

《四时读书乐》读后感(五):姑苏文化

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题记时,我就被这典雅流畅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所迷住,作者生于1958年,受民国时期白话文影响甚大,其书中句子不同今日白话文之简略,短小精悍,读起来虽文绉绉不顺口,但更具诗韵和意境深远。不仅如此,文人交往之余,吟诗作画写游记,聊天讨论时事时,随口一出的诗句,名言更令我敬佩不已。走在路上,不用从头看到尾,随意翻开几页就能感受到这种积淀下的文化的魅力所在。令人如痴如醉,向往不已。

《四时读书乐》作为一本精品随笔,分为三辑:第一辑“苏游梦痕”,记八位现代作家学人与苏州的渊源、游踪及相关作品;第二辑书人书事,介绍十几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部分作品、书房与往事;第三辑主要是与明清几位作家相关的事迹和作品的考索。其中,第一辑八位现代文人与姑苏的故事渊源深得我喜爱。

最喜的还是文中与各位名人的交往时的细枝末节。怀有身世之痛的苏曼殊不爱言谈,不善交际,但才华过人,善于作画却不随便给人。话说有一次,叶楚伧 一直想得到苏曼殊的美画,但苦于曼殊屡屡推辞不可得,有一天,叶将曼殊困在上海太平洋报社李叔同的房间里,一边给她吃糖果,一边逼他画画,曼殊便一面吃面一面画画,画了一幅《汾堤吊梦图》,还题了“汾堤吊梦图,曼殊为楚伧士居作”的字。每每看到这些文人交往时的天真可爱模样就感觉无比的喜爱。不仅如此,书中还有周作人苏州三日游的经历细节描写,张恨水苏州求学记,钱基博苏州教学记,沈从文苏州求偶记……书中无无详细描述了这些文学大师在苏州的所作所为以及对苏州的情感。这些大师在待在苏州短则几日,长则几年,但无不对苏州文化产生深厚情感,甚至在远离苏州之后还将这段苏州游记录下来。

说起这个苏州文化就不得不提《四时读书乐》作者王稼句,可谓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历任苏州市作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苏州杂志》(只刊登与苏州有关的人或事)编辑,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

不仅因为作者自身具有很强的苏州情愫,姑苏文化作为中华大地最悠长,细腻的文化也是不得不提的因素。正是这两者的有机发酵,才将苏州文化名人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姑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千百年的姑苏文化一两本书是绝对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的,但这本书在细腻流畅,典雅韵味上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姑苏特有的气质文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