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100字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100字

《从陈桥到厓山》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一):深入浅出而雅俗共赏的历史佳作

虞云国先生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知名教授,治宋史多年,对赵宋王朝的兴衰成败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本书为其专论两宋的随笔与书评集,书中文笔古雅而不失生动,解读透彻精辟,妙论迭出。作者从人物、事件、文化、制度、总论等多个不同角度,向现代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宋王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延续300余年的宋朝在政治制度、经济构成、社会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巅峰。

读者诸君可以从本书中管窥宋朝的点点滴滴,有助于匡正时人对宋朝的诸多误读。

辉煌璀璨的大宋虽然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其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真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附注:推荐阅读此书之前,先读虞氏《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是虞教授潜心研究宋史的阶段性小结,是宋史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大众读物。)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二):行云流水

1、作者是一位宋史学人。宋史明史现在已经是历史民科重灾之地。历史爱好者(矮大紧)或者历史发明者(袁腾飞)之流的书为迎合读者或者市场,会抖包袱会讲故事,然而与严肃学者的差距仍旧在是否受过系统的历史学科训练上,他们很多东西讲的膈应,不通透。而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人,虽然全书只是其随笔评论,却了无措大穷酸之气。全书各篇透着对荒谬绝伦的君权至上独断乾坤的抨击。2、全书只讲宋史与当代无一相关,却处处有着当代的影子。无论是将君权相权乃至士大夫阶层、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甚至皇帝龙体安康、帝都气象等等,读起来都忍不住和当朝联想一番。若一一对比道来,还是一番辛苦活。究其根本,宋之帝制与当朝国制共同之处仍旧在于政权的不开放性和非竞争性。所以我国历史诸朝大至循环往复弊端小至败坏之吏治对于今人一点也不陌生。对时局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当下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王朝历史正剧。3、明君贤臣清官的情结说白了是对“X天下”的无奈心酸。顶层设计缺乏制衡必然会使得集权异变。作为一个稍微多读了几本书且又不在体制内的人来说,自己的一生大部分和一个王朝的头百年重合,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三):较严谨的今人说古史

从王安石到神宗到蔡京,青苗法的结果竟然神奇地把民富改装成了国富,之后就轮到权力集团抄着各自的钵盆把国富叮当作着消化掉。汉唐宋明清,一旦金字塔的顶端膨胀、越阔越大,底座却瘦身、越来越细,这些朝代就轰然倒地、崩塌。

以前一直讲国富民强,现在觉得还是民富国强才是妥妥的,民富才讲究。厉害了我的国对于小老百姓来讲不如厉害了我的锅,北宋的毛病也是出在这。

结果,蛮夷南下,国的库没本事保护与安置民的锅,皇帝、草民一道倒霉,溶金化铁,铸就千古靖康耻;到明朝更简单暴力,还没等蛮夷来,民的锅就把国的库给砸了,自己也豁出了满锅沿的口子,蛮夷一来,彻底报销;其它朝代,唐汉清,可以说也都是没摆平民这口锅,导致改朝换代。这真叫:厉害了,我的锅。

想到《水浒》了,四大名著里最没营养的,但有两个人物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琢磨,不是一百单八将。

一个是高俅,情商高、球技高,远超韦世豪;投boss所好,迎合到位后不断上位,所以叫高太尉。在其位后,露出泼皮无赖本质,骄奢纵侈,权力在笼外泛滥成灾,钵满盆满。

另一个,也是泼皮,就是被杨志抹脖子的牛二。无赖惯了,自以为老子最牛逼时往往就是智商断路、情商掉线时,恰恰碰到了单纯至极的青面兽。

要是这两种无赖层出不穷,在金字塔两端分别霸占着,上头饕餮怪、下面伏地魔,这塔不是倒掉而已,是要被啃光,啃的连骨头也没有。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四):新“当局者迷”

宋史历来是吾之所爱,故凡著书论宋者,不论精华糟粕,皆欲一睹为快。虞先生之《从陈桥到厓山》,虽为历史普及之读物,然字里行间者,亦能窥探出一二科普之外的针砭之意。况陈桥厓山之间,三百年须臾事,承接中国从有到无的历史大转向,无论如何都值得国人去频频回顾。虽然历史大潮如“风紧!笔来!”,但著史者的良知也应如勾践卧薪尝胆般“不敢忘”。

虞先生在本书的自序里谈到了“放言无忌”和“放言有忌”的问题。大概是这几年有司对历史类书籍的出版管控甚严,尤其是关于近现代史的内容,秉持“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学界哀鸿一片。“有忌”论和“无忌”论,可能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审查”吧。

我们不能苛责这种自我审查方式,因为任何人都有好好生活的权利。但是认为宋史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古代史既无关乎“放言”也不涉及“有忌”之类的话题,那么如果不是一种误解就是文人的一种狡黠了。

虞先生从批判专制主义的角度作为全书的立论依据,这当然是一种政治正确。但是以后世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这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不是一种同情的代入式的史观,而是一种历史的傲慢。如果前文所说的针砭之意在于斯,那么“放言有忌”还是“放言无忌”的意义就不大了。毕竟借古的目的是为了喻今,批判历史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近现代史太敏感,古代史就可以放言无忌?帝制中国虽然名义上在1911年已经消失,但是皇帝还在,只是不坐金銮殿改居总统府了。有司欲禁天下悠悠众口,应从禁史开始。任何一本历史书,再专注于歌功颂德,也难以掩盖历史发出的嘲笑的声音。

有宋一代,中国从开明转向内在,从文化上和制度上值得考量的有很多。但是最值得我们反省和批判的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依然在文明的低洼地里匍匐前行?有司不察,以为禁毁可以代替反思,无异于掩耳盗铃。是为新“当局者迷”。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五):选择的历史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将“黄袍加身”称帝,到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跳崖殉国,国祚320年,其中公元1127年之前,定都汴梁是为北宋,之后南迁,先定都应天府后迁都至临安,是为南宋。

对喜欢看历史、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宋朝是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朝代。“爱国青年”们醉心于相信、研究并论证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50%,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民主自由人士”们又对其党争娓娓道来,力图向世人证明我国有可借鉴的历史传统。有人贬低那个时代,认为“岁币”制度过于屈辱;有人又考证出“岁币”对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所提供的成本成本最低,是那时那情形最好的选择。

而虞云国的《从陈桥到厓山》或许能给大家了解宋朝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作者虞云国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对宋朝历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当然,在一些人心中,专家已然成为“砖家”,而正史也成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合法性而编撰的未能如实反映历史的一类事物。而我们则相信,“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永远是历史,只是我们每个人看的角度、心境不同。

此书汇集了多篇作者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的文章,并创新性的将其整理归纳为五个单元:人物、事件、文化、制度、总论。这样的编辑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多个角度去观察宋史,并互证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加深对当时历史的客观认知。

书中并没有急切的对某个人、某件事下结论或定性,而是依靠作者的学识,引经据典,将所有信息关联起来并展现给读者自行去判断。我们常问,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看完这本书后,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感慨:时势或者说当时的环境深刻影响了人的认知与思想,而拥有这些认知与思想的人又影响改变了环境。一方面,当我们去理解了当时的环境,我们就能理解人的行为。比如,狄青为什么不去掉脸上的刺字,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要那样规定。而另一方面,我们试图去了解当时人的行为时,又理解了他们的行为为什么带来那个事件的结果。比如,“岁币”的产生逻辑上可以上溯到“杯酒释兵权”,可以由其文官统治的制度来解释。

当然,现在的人去了解、学习历史,有很多是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希望能通过古人了解现在,使我们的当下能发展更好。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历史的一份子,而当下的“历史”又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希望千年以后,后人来看我们这段历史,能够理解我们的选择。

而现在,你可以选择读或者不读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