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洞察人性》读后感100字

《洞察人性》读后感100字

《洞察人性》是一本由〔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人性》读后感(一):翻译很一般

还没有看完,目前为止感受是作者过度肯定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定程度的夸大了“人”作为个体应融入“大的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译者的翻译过于机械,甚至能从中文中看出保留了德语语法的啰嗦繁琐,读起来有些累,不过作为比较基础的心理学读本,还是有读一读的必要,建议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洞察人性》读后感(二):几点领悟

1.人跟植物的区别:运动

2. 算是一本育儿书吧,对比我对孩子的养育,其实真的能发现一些问题

3. 个体心理学,真的算是很悲天悯人:不要轻易地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要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来认识他

4. 一个现在做的别人都不做或者不做别人都做的事情,说明了他的很多问题。譬如,一个成年了仍然咬指甲或者扣鼻孔的人,必然很固执,因为在这一路上他肯定遇到了很多说他的,但他都顶住了。我觉得这个认识真的这就是“洞悉人性”的生动例子啊!

《洞察人性》读后感(三):《洞察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作者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学生,佛洛伊德最出名的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和“性”,作者认同佛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但是不太认同将所有欲望和行为都归结于“性”的理论,所以才有了本书的理论。 人性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那么,什么是人性呢?作者给出的定义是:“人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人性。”所以,人性是最原始的,而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因为人性使然,其每一个行为习惯背后都必然有一种最根本的需求。 此外,“人性”和“性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性说的是人最根本的需求,而性格则是由人的天生和成长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的,其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会有“社会性”和“自私性”两部分组成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最后,要想真正内方外圆地做人处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及性格是必不可少的,值得一生研究和追求。

《洞察人性》读后感(四):【每天一本书】20210705,D143,《洞察人性》,评分4

01 阿德勒认为,人在童年时期应对困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将会决定他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02 本我代表人的深层欲望,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类似于良知和道德判断。

03一个人的性格之所以会向极端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由于一两次不如意的事情所导致,在这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人的性格会很容易失去平衡。如果不对失衡的性格进行调节,这个人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痛苦。

04 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我们在洞察人性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很难分析出百分百正确的结果,所以不要贸然尝试去评价别人,或者改变别人。每个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都是受到复杂的成长环境影响,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妄下评断。

05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的性格调节,让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会规则,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平和。

《洞察人性》读后感(五):人性和洞察人性

人性和洞察人性

人性,是人的根本诉求,是人的行为后面的动机。

(人的根本诉求,可以考虑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感4、尊重感5、自我实现)

洞察人性,发现并理解人的根本诉求,以及背后动机的行为。

行为习惯,既是洞察人性的钥匙,也是人实现自己根本诉求的方式。

长期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性格,其形成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复杂影响。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如是说。

社会生活的各种经历,相当于人类心灵的塑造者。责任感、忠诚、坦诚、喜爱真理之类的美德,只因都跟美好社会生活的经历相符,才得以产生并延续。

相反的是,欺骗、自私,狂妄、攻击性,同样是在负面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