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种人性》读后感摘抄

《十种人性》读后感摘抄

《十种人性》是一本由[英] 德克斯特·迪亚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7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种人性》读后感(一):十种人性

常常听说不要轻易试探人性,十种人性这本书将人性分为十个模块(痛苦感知者、驱逐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施救者、亲缘主义者)。我们是谁?善恶选择是与生俱来还是进化的结果?各个模块何时被激发?

作者Dexter是一位英国人权律师,通过大量实地调研采访,分享全球各地的真实故事。记录就是一种见证。这本书写法类似电影的多线叙事,刚开始觉得跳跃啰嗦,差点读不下去,但支线平行交叉汇总起来,相当震撼人心。

Dexter结合心理学,脑神经科学,进化论,历史,哲学,思想实验等层层分析一些道德困惑,有时不给结论,让读者自己思考,比如在火灾时母亲只能在健康和有先天病的孩子中救一个会怎么选? 中非的儿童兵为何如此violent? 慈善捐款是出于无私,还是让自己感觉更好?

难以置信书中很多故事正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发生,有些故事读起来沉重压抑,但最后会感受到一种勇气,自由和力量。经历苦难的人不被过去羁绊,没有泯灭良善,为自己和他人发声,不仅是寻找,更是去创造人生的意义。

《十种人性》读后感(二):人性本善恶?

还是不错的一本,叙述上还是有些混乱,以至于看着看着有点迷,一会是鱼鸟,一会又是故事人生,其实完全可以至少压缩一半,精炼一下语言的话,应该会更加精彩。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表达都已经摘录如上,个人比较喜欢对死亡描述的那一大段。天文望远镜的角度决定了生活的态度,总之很有收获吧。

《十种人性》读后感(三):讲故事+科学研究,一本挺有趣的探究人性的书

对中信出版社持审慎态度,但新出的这本《十种人性:谁在决定我们的善恶选择》着实不错。

作者是英国一个著名人权律师,接过一个案子, 案子和佛洛依德惊人相似,一个男孩在监狱里被狱警用“坐姿双抱”的手法管制,最后窒息而亡。这个案件令律师震动,他很难回答死者母亲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想弄清楚到底人何以至此,由此休假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探求人性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刚看完第一章,探究的是人的“同理心”(感受他人痛苦)这种情感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同理心与大脑运作密切相关,而且在漫长进化中形成几个特点:

1、大脑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十分敏感 (一个研究是盲人仍然可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涉及大脑杏仁核的一种被激活的功能,被称为“情绪盲视”。)

2、真诚的同理心是痛苦的,感知、参与他人的痛苦是有代价的,还会产生额外的认知负荷从而感到精疲力竭。(有效与人发生关系的人数是150,邓巴数字,同样我们无法共情很多人,替他人着想是令人疲惫的,所以身体会产生一种防御机制)

3、大脑可以有效隐形一些实际存在的东西。(比如右脑顶叶受损的中风患者会罹患“视觉忽略症”,尽管双眼健康,但仍看不到所有空间左边的东西,比如看钟表只能看到右半边,吃披萨只吃右半边,左边部分是缺失的。)这种机制可以解释身体应对同理心带来的痛苦从而产生的防御机制——让我们面对很多人、远方人的哭声保持麻木或冷漠,隐形掉这些超负荷的痛苦,因为超过了大脑认知处理的能力)

4、神奇的是,大脑一边自我防御,屏蔽一些超负荷的同理心,让我们变得冷漠,但同时,对他人保持同情时会激活大脑的纹状体结构,这个部分与积极情绪、爱、归属感、奖励中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共情会触发大脑的奖励机制,从而给人带来“镇痛”效应,让人感到喜悦和满足感。(想到文学中讲的看到弱女子感到同情,于是便产生爱情,这便是“怜”这种同理心如何转化成“爱”的,因为触发了与爱情相关的波纹体结构;也理解了为何当圣母让人看似忍受痛苦但又不可自拔)

第一章还讲了撒哈拉以南的童工剥削故事,里面童工与童工的同理心连接,十分感人了。 后面几章还研究人性中的其他几类心理机制,除了科学理论打底,还讲作者周游世界的故事,挺有趣的。

未完待续。

《十种人性》读后感(四):阅读笔记:人性挖掘世间故事汇+神经生理学分析 社会达尔文本质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那么做?谁在决定我们的善恶选择?

我们大脑中不断进化的模块,塑造了十种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分别是:痛苦感知者、驱逐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施救者,以及亲缘主义者 。

迪亚斯,英国御用大律师,花九年走遍了四大洲, 无偿援助国际上遭受人口贩运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和女性幸存者,并助其发声。 作者身为资深人权律师,曾深度参与许多有关谋杀、战争、恐怖袭击、青少年犯罪的重大案件 。从遥远的中非共和国,贝林到战争中的波黑、海地,接触了更多的人,有受害者,也有所谓的加害者 。钻石采矿,原罪,种族清洗,童工剥削,儿童军队,印度种性歧视,女性割礼,大堡礁的 虾虎鱼群 九三秩序,地震后乱序, 周游世界实地考察和推动改进,只为了回答一个问题。谁在决定我们的善恶选择?

这十种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特征,在危急关头它们会影响和决定着我们为善还是作恶。每一种人性都有符合进化理论的独特解释,每一种人性也帮我们解释了日常可见的一些道德困惑 。

正如 古谚中说到:“我们本性中至善与至恶共存,就如热沼地里的怪物!”。综合亲身经历的各种事件,结合神经生理学和社会达尔文理论的分析,为我们展开画卷,生动理解人性的各种形态。书里充满了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科学知识以及逼真的情景设想 。 那些接受采访的人之所以这样开诚布公,不仅是因为想要直面过去、直面未来的种种风险,也是因为对人类、对人性充满了祝福感,他们隐隐地期待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期待我们都能赋予生活以尊严,期待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

《十种人性》其实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散文化的,他常常会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个具体的场景,依靠精细的摹情状物的能力吸引我们走进故事情境,走近故事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痛苦或坚强的人。在很多时候,作者通过 平行的叙述方式,不断打乱叙事顺序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比如,他会先展示一个痛苦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其过往经历产生好奇,继而慢慢抽丝剥茧,告诉我们那个人物的痛苦来自何处。无论如何,素材是真实的,痛苦和困境是真实的,我们的感触和思考也是真实的。

书中各种神话故事、现实经验、科学研究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交替出现,这些素材形成了“互文”结构,不断丰富着彼此的阐释空间。在起起伏伏的叙述中拼凑起事件的全貌,并将他笔下所有的叙述材料视作一个整体,多次反复,不断递进,更引发我们从宏观层面去考虑复杂的人性。仿若聆听一位智慧的老者讲故事,舒适延伸,散漫多姿。微笑着对你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邀请你和他一起信任人性、质问人性,当你入迷的时候,然后会不期然抛出一个两难情境,并犀利地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于是,我们就到了必须直面自己内心的时刻。

《十种人性》读后感(五):十种人性:这世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英格兰乡村有一处寂静的监狱,一个身高1.47米的小男孩出现在摄像头里,随后他向左拐,消失在摄像头的可视范围里,几分钟后,小男孩死了。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狱警也给不出适当的理由……当你听到这则消息,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这名小男孩是你的孩子,你又会有什么反应?

人权律师德克斯特·迪亚斯了解到这起事件后,决定探究人类行为的成因,他一方面收集神经学科研究理论;另一方面追根溯源,掌握从古至今的心智进化路径,编撰出《十种人性》一书,引发人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的内在有谁”三个核心问题,引导人们探究自我选择和行为背后的真正成因。

十种人性

7.6

[英] 德克斯特·迪亚斯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

下午三点半,你正准备出门接孩子。此时,手机忽然响起,一条令人错愕的消息出现在你眼前:一名被通缉的男子正徘徊在你孩子所在的学校。不等思考片刻,你飞奔前往学校,路上还不忘为自己的孩子祈祷;到达学校后,你看到惊恐万分的孩子、以及和你一样焦灼的父母们。你用眼光搜索着自己的孩子,轻声呼唤他的名字,突然,你听到了孩子熟悉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你发现有一个教室里藏匿了24位孩子。你没有时间同时做两件事,如果去救自己的孩子,那教室里的24位孩子就会陷入危险当中,那么,你会选自己的孩子还是救助他人的孩子?如果藏匿的不止24位孩子,而是48位,甚至更多,你又会如何选择?

德克斯特认为,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人类体内的“亲缘主义者”特征会让父母将重点放在子女身上,一切以孩子为主,所以解救自己孩子这一选择无可厚非;但人性中也存在“施救者”的特性,面对1名生还者和50名生还者的未来,成年人在权衡利弊后,或许就会选择后者。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取舍,做出每一个决定。

除了“亲缘主义者”和“施救者”特性,人们体内还包含了痛苦感知者、驱逐者、恐惧驯服者、观看者、侵略者、部落主义者、养育者、求爱者这八种特征。

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其他神都被邀请参加忒提斯和珀琉斯的婚礼。不过厄里斯还是来到了婚礼现场,面对被拒之门外的局面,厄里斯决定用送礼物的方式来制造麻烦:她将刻有“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抛到众女神面前,美神阿佛洛狄忒、宙斯妻子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被“最美丽的女神”这几字煽动,开始争夺苹果,婚礼现场被迫中止。

纷争无法解决,于是宙斯出面,将裁决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为获得金苹果,赫拉给了他无限的世俗权力、雅典娜给予他战争的智慧和力量、阿佛洛狄忒为他找到了一生挚爱海伦,爱情战胜了一切,阿佛洛狄忒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则神话故事虽然虚构不真实,但其中富含了多层隐喻,男性会为了心爱的女性展现过人的雄性魅力,女性也会为了生存和繁衍,竭尽所能吸引异性。心理学家指出,公共场合中的男性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得慷慨,人类本性的“求爱者”特质会敦促自己彰显优势,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人性内核各不相同,《十种人性》让我们对人性本质有了一种全新审视,以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类如何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我内心类型的桥梁,通过掌握不同的人性类型来驾驭它们,以此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