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解人性读后感1000字

理解人性读后感1000字

《理解人性》是一本由【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9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人性》读后感(一):关于人性

人,与生俱来虚弱,不安全感,恐惧,如影随形,我们生来自卑。

成长过程中培养社会感,就是在对抗上述这种先天。更好的参与社会事务,热心的帮助他人,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情,可以理解为人类互助行动,抱团去对抗天生不足,组团去对抗危险。

关于性格,就像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缺陷的性格各有各的不足,完美性格所必须的诸多要素,则注定了好性格是稀少的。

《理解人性》读后感(二):理解人性——从理解自己开始

第一次读阿德勒,书中金句频出,很享受的过程。

书分了两部分,前半部分描述人类行为,后半部分描述性格的科学,是个体心理学很系统的著作。

自由可以孕育伟大灵魂,强制则扼杀毁灭智者。然后描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知觉、记忆、想象、幻想、梦境等等对于我们的意义。自卑感,社会情感是他本书的核心概念,自卑感决定着个人生存的目标,这一点上和缺口创造欲望有些相似。

以下是书中一些喜欢的句子:

优越感是个体隐秘的生活目标,社会情感有利于防止它畸形发展。

不当的野心和虚荣心让人在生活中迷失,夺去了人生本该拥有的坦诚和快乐。

《理解人性》读后感(三):一本书章节目录一样却翻译者不一样

这是同一本书却是不同出版社翻译的。你们对比一下那个比较好理解更能让你读起来不那么枯燥。同样的章节却是不同的翻译呈现出来的效果。我更偏向于中间那个图片翻译的。可能是他翻译的文字比较符合我自己的看法吧。

所以好的翻译真的很重要。是对一个人对语言的组织功底扎实和文字功底深厚的一个考验。就像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被翻译过来。如果翻译不到位可能就会错失了文字的精彩。

只是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意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理解人性》读后感(四):《理解人性》思维框架式笔记梳理:

总原则:个体的内在目的 → 精神活动 → 外显行为(达成与环境、他人互动,达到目的)。 以下分五点归纳。 一、性格:是社会性的、外显的表象。 是个人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的综合体,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 二、影响性格的两大因素(内在的目的):二者互相博弈、此消彼长、动态变化,共同构成一个人。 看重个人:追求权力(实的)、优越感(虚的)的欲望 看重集体:社会感的欲望 三、分类(外显的行为表象):性格的多样,均是为了追求以上两大欲望。 面对困难的心态:乐观主义 - 悲观主义 面对困难的反应:攻击型(勇敢型、直线型) - 防御型(迂回型)

详细介绍: (一)攻击型性格:敌对他人 or 自己。自卑情结:当实际情况与过高期望之间出现差距,且难以弥补时出现自卑情结,由此衍生出各种性格。 1、虚荣(野心) ↔ 谦逊:人均贪慕虚荣,并且尽力掩饰。 虚荣:即虚假的荣誉,用以代偿真实的成就。源头:是自身的脆弱、无能,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由不满足感催生,因此需要掩盖,所以玩弄伎俩、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言辞恶毒,为反对而反对。

2、嫉妒:直接给他人立规矩,限制他人思维,达到追求特权的目的。

3、妒忌:不断评价他人,以占领道德制高点,达到追求优越感的目的。

4、贪婪:不断地占有,获取所需。

5、憎恨:含愤世嫉俗,展现敌对态度,口嗨。 (二)防御型性格:不展现敌对,直接避世。 1、社会隔离:被敌对情绪包裹,避世孤立、对人冷淡、漠不关心。源头:同样是贪慕虚荣,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用抬升自己人格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 2、焦虑:借助焦虑来获得对他人的掌控感,会由于他人的言听计从而消失。 3、软弱:表现得慎重紧张,实则为了极力保护自己,避免承担责任,以此获得特权。 4、野蛮天性:出于与同伴交往的厌恶心理,与他人划清界限,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5、不成熟行为:为了获得关注,获得特权。 四、情绪:也是追求欲望的外显表达方式。 1、愤怒:一种强烈敌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达到引人关注的目的。 2、感情泛滥:是情绪的滥用,帮助达到自己掌控身边的环境、他人的目的。 五、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应综合判断,是社会 - 环境 - 行为的有机统一。

《理解人性》读后感(五):为超越的理解:读阿德勒《理解人性》

在这个清明假期,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阿德勒的《理解人性》。这是读阿德勒的第四本书。前面读过他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 这本《理解人性》花费了更多的笔墨探讨人性的基本问题。阿德勒将人性定义为人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情绪反应模式,也就是人格。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行为反应模式,产生于个体的婴幼儿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发展良好的社会情感,而片面发展了其权力意识,那么他就容易发生心理偏差,也就是通过追求不切实际的优越感,来实现控制他人的目的。 我觉得阿德勒的这本《理解人性》最精彩之处是对于虚荣心的解释。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虚荣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过,如果过于追求这种虚荣感,就是一种病态。其本质是人类普遍的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 如果这种自卑心理发展为自卑情结,那么就可能促使孩子追求虚假的目标,从而产生回避退缩、丧失勇气的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悲观主义,属于怯弱型人格,个体会不直接解决问题,怯懦、胆小,喜欢回忆过去,回避社会生活,不是与对手直接交锋,而是用计谋,甚至用回避来应对,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取得所谓心理上的优越感。 他谨小慎微,担惊受怕,或者暴躁、焦虑,内心极度不安全。他不信任自己,当然更不信任他人,所以只信任权力、金钱,是贪婪的、自我孤立的怀疑论者。弗洛姆称之为“不合理信念”者。 阿德勒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攻击性特质。虚荣心带来的是导致个体脱离现实,无法理解人际关系,融入生活,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和行为。 阿德勒指出,虚荣心起源于过于追求他人认可,以竞争型为唯一目标的家庭或学校教育。童年早期,被家人忽视,家庭教育的不恰当,崇尚特权,误用天才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出现虚荣心太强的问题。而通过发展孩子的社会情感,多多关注他人,学习共情,参与社会活动,谦虚真诚,学习常识,学习个体心理学来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等等途径,就能够纠正这样的心理偏差,使得孩子能够从自卑和补偿,从追求虚假目标的不良模式中走出来,获得对于自我的超越。 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感,反对孤独、独处,他提倡对他人的友善、乐观开朗,积极的社会情感。通过培养社会情感,来发展健全的人格。阿德勒的社会情感概念让我想到了弗洛姆的爱的概念。弗洛姆的爱的核心是人类之爱,不仅仅是他人,也是对于自我,或者根本之处是一种无差别的平等的人类之爱,先从自我出发,再惠及他人。 用夫子的“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的观点来解释,弗洛姆强调的是立己和达己,而阿德勒强调的是立人和达人。弗洛姆强调独处,阿德勒强调群居。其实根本都是为了发展健全的人格。不过,一个是内求,一个是先外求,再转向内求。一是直接发展主体性,一是通过主体间性发展主体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