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效阅读》读后感锦集

《高效阅读》读后感锦集

《高效阅读》是一本由刘金弟著作,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阅读》读后感(一):作者自评:10年的阅读提升经验,浓缩成这本书了:)

“阅读没有用了”,是一个关于阅读的最大的谎言。恰恰相反,在信息时代,阅读书籍的能力正变得全所未有地重要。阅读的能力就像是游泳或是骑自行车一样,一但掌握,它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熟练。越早学会阅读,你就越早能从中收益。

既然阅读对于这些精英们都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认为阅读没什么价值,不需要去做呢?

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掌握“真正”阅读的技巧。他们把出于消遣的阅读,和为了学习提升而进行的针对性阅读两个概念混到了一起。前者并不创造价值,而后者是成为某个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要步骤。

当意识到这个关于阅读的真相之后,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技巧。除了在自己的播客《狗熊有话说》节目中分享了大量读书心得和经验之外,我也进行了为期 3 年的 “狗熊月读” 会员计划,和 1000 多位付费会员分享与实践如何阅读好书。最终,我将自己近10年的高效阅读经验,总结成了这本书:《高效阅读》。

阅读是非常值得我们投资的能力。哪怕您只通过这本书中的技巧提升了一点点阅读的速度,其价值也远远超过了购买这本书所花的钱。期待能在这里,看到您分享阅读这本书的心得与感受!

《高效阅读》读后感(二):从这本书开始尝试阅读后输出!

从日谈公园来的,快速过了一遍。

本书从选书、阅读习惯和工具、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后输出这几方面做出“指导”,还有对现在新媒体的阅读方法也作了简单介绍,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部分阅读习惯感觉是老生常谈,例如选择自己感觉可读性高的书开始阅读修行之路;可以先进行泛读,给自己“试错”机会;看书不必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等,这些都算是比较老生常谈的“新观念”,之前我也是这些轻松阅读派的信徒,现在看回去还是看完就忘,即使是今年内的,剩下的只有少部分与自己思想或者工作有强烈共鸣的内容。

让我比较惊喜的是有声书、播客等媒体也做了简单介绍,但现在信息的形式千千万,最重要的是阅读后的输出,这也是我想解决这个问题而看这本书的起因。总的来说,作者很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但是从自身的习惯出发,最容易获得的阅读时间一般为等电梯、通勤、摸鱼等碎片时间,最就手的阅读工具是手机,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要做到完成包含摘记、内容概要和个人感悟这几要素,需要很正式地坐在书桌前一扁看一边做笔记才可以实现。本人是坚信“越方便越能坚持”的,看完这书还是没办法解决阅读后输出的问题,初步想法是每天找个时间对自己看的东西回忆一遍然后尽量实现输出过程。

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内容还是要靠日后慢慢摸索,但是立个flag,从这本书开始,争取日后看过的每一本书,不管好的丑的都要写一点东西。

《高效阅读》读后感(三):选择·取舍·实践——在信息过载时代设计自己的阅读行为

选择·取舍·实践——在信息过载时代设计自己的阅读行为

大约在一个月前,我在播客《日谈公园》里听到了一期关于读书的语音访谈节目《买回来的书,是我不想读完吗?》。那期节目我听得非常认真,俗话说就是“听得进”,听完后我还去买了作者的书——我基本很久没买纸质书了,但这本书太新,还没有电子版——因为节目恰好在那个节点,在回答我的一个非常关心的焦虑和困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对于每个喜欢阅读的人,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书现在读完了,你问我,这一困惑得到解答了吗?我的回答是:既有又没有。

说没有是因为,每个喜欢阅读的人,他对信息和知识的汲取胃口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不仅有浩瀚的书海,在现在这个时代,短视频、播客、知识付费文章、网络小圈子的问答……各种各样“有趣有料”的信息,如同果子在树上长着,而我们面对的是一大片森林。庄子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累人啊!)

对于这种信息过载,如何才能设计自己的阅读行为,做到在信息的摄入和转换上“多快好省”?看完此书,我觉得源头还是在我们的对“选择”的规划上。

以前在看过的一个时间管理讲座,讲者说她是一名时间管理的研究者,她曾经跟踪的一个很忙碌的人。有一天此人发现自家热水器坏了,地下室漏得一塌糊涂,这个很忙的人终于一周用了7小时时间把事情搞定。讲者说:“但如果你问她,你这周能抽出7小时做XX事的话,她肯定会断然拒绝‘我很忙,根本没空!’。”

这件事告诉我们:时间不是靠挤压来的,而是靠选择。时间有很强弹性的,我们无法创造出更多时间,但时间会自己调整,适应我们选择去做的事。因此管理时间,并不是节省时间来做成功的事,而是主动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具体来说是管理我们的所要付出注意力和精力的方向,规划我们的“选择”。

作者在书中很多次提到了“选择”:

1. 面对没有时间阅读的难题时,他强调“没有时间读书的命门不在于时间,而在于重要性排序。”,每天哪怕阅读半小时,一年可有180多个小时的时间,远超绝大多数人的平均阅读量,也对应了那句很流行的励志名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2. 如何选书上,是该书对我帮助最大的一块:在这之前,很多的人都谈到了,怎么去找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帮助比较大的书的方法,例如,选择书单,进行主题阅读,找大数据推书等等。但我从来没注意过“选书”这一行为前后两个关键的环节,即:我为什么要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我该怎么样最有效地消化我选的书籍?

其实这两个选择的问题,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在追问我们“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我们要读某一方面的内容?”在这无数流量纷纷推送到我们“嘴”边,要投喂我们观点的时代,这样的思考是令人清醒的。甚至在作者建议在你打开一本书前,你必须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坦率而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把它写下来,不写下阅读原因就不要开始阅读。

而在这一问题上,作者的回答是,阅读帮助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更加多样而全面地看待世界。相对应地,阅读分为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一个健康的知识图谱中,来源是由对某个领域或数个领域深度挖掘学习和对其他领域基本知识的采风”组成的(它们的组合就能打造出T型人才)。我们必须思考清楚,我们想在什么领域有深刻洞见理解,才能有目的和动力去进行深度阅读,有了明确方向去进行阅读,从而大大促进对这个方向的认知与理解。

如何判断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作者要我们回答如下问题:

而在选择好了书后,作者运用了”坐标轴“和不同层次的书单进行了筛选和管理。我将这其中的一些技巧融入到了自己的管理系统中,比如使用notion制作了书籍收集筛选公告板,你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查看我的书单筛选公告板。

选书完毕后,倘若我有明确目的去深度阅读,要问自己——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我要收获什么?这本书主要讲什么?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本书中的哪些内容是应该阅读的?我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总之,在真正进入阅读之前,你应该是一种盛满问题的状态去投入书中,把漫无目的转变成真正有聚焦力的读书。

我觉得阅读此书对我另一大启发在于:阅读如果要高效,必须要懂得取舍。

当我们拿起书时,我们常常会把它当做一次宴席,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像一道道菜要品尝完毕。为了“读好书”,我们甚至发展出了“青灯古卷”的仪式感,要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段好好地把眼前的书像石碑一样端详完毕。我们常常忘了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阅读的仪式感、充实感,即书中说的:

比如对我来说,每当我这么正襟危坐读一本书时,我很快会被打断;相反,当我急急忙忙要找一段素材、找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时,那时我的阅读会又快速又高效。

作者在书里就说,无论是选书和读书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们会进入一种“默默然”的状态:别人推荐,或者单单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我就打开书本开始读了,这样的阅读状常常停留在消遣和娱乐的阶段,而且因为缺乏目标很难坚持而得到收获。相反,除了像在上一章提到的那样,要对自己的阅读进行选择,在这个最不缺信息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懂得取舍:舍去那些我们不敢兴趣、已经了解、或暂时对自己没有帮助的部分,你完全不需要以一种执拗的态度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对一些书籍——那种仅仅为了拓宽视野的泛读书籍,摈弃逐字逐句的阅读速度,对于知识直取所需,获取后就快速跳到下一节;阅读书籍是,主动忽略每一行的首尾两个字,可以提高13%速度而不影响理解;为了阅读纸质书时方便,抛弃装订,书的几张纸合在一起,每次出门就看那薄薄的一册;甚至我们还可以在不方便捧起书本时,通过听书、看视频、看攻略帖、看导读等走向广义的“阅读”,书中也列举了国内外比较好用的服务,这本书也让我重拾了几年前用过的audible(确实好用,语音clip和bookmark暂时没在其他audiobook软件看到过),这次我学会了用顺序播放clip内容并利用带语音识别功能录音笔转出文本文件来整理有声书笔记……

总之,只要怀着“吸收信息和知识,拓宽对世界的认知并指导实践”的初心,明确好“阅读为人生服务”的态度,我们可以不拘于形式,舍去一定要从头读到尾、保持书卷整洁美观的“完美主义”心态,往往会获得更多。

阅读效率不高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读完书之后,没有进行总结、输出与实践。作者强调每次重复都会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输出越多越充分,书的内容越容易成为你的知识储备,不然就容易陷入“我读过这个概念,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窘境。而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蒂默·阿德勒所言:

应对这个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身怀各种绝技的物理学家“学霸”理查德·费曼给出过一个可资参考的学习方法,利用这个技巧,学习的知识点记忆更为深刻:

1. 选择一个概念来学习,这个概念要足够小,可以写在一页纸上;

2. 将这个主题解释给别人或自己,因为阅读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需要更积极的过程;

3. 如果遇到困难,请返回原材料。讲不明白的就是知识空白,学习是迭代的;

4. 简化您的解释并创建类比,实际上就是化繁为简,回归到容易记忆的符号。

很多人觉得“费曼学习法”的关键是“以教促学”,我认为这只是形式表征,重要的是其反映出了学习是需要动态累进迭代的,每次“教”就是一次检验,检验知识不牢固的地方,然后第一时间返回学习材料立刻复习。在阅读完毕之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加深对书的理解:不查看书,写下该书你理解的概念和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该书的主题这一步写不出就太棒了,你发现了“知识空白”,记得马上标注一个问号;打开原书,查看你标记的那些你无法解释的概念或主题,重新理解它们,并在刚刚的“问号”旁写下自己新的理解(说实话,我也是写到这段时,发现自己这部分跳读的挺严重的,没有完全理解);简化自己的主题并寻找合适类比,可以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一个简笔画。

总之,阅读《高效阅读》一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三点:带着目的去读书;阅读为人生服务,不要追求一些阅读虚妄的“仪式感”;阅读的积累是动态迭代累进的。阅读该书中我重新使用了notion、audible,改良了obsidian笔记软件的记录方法,改进了阅读电子书的标注方式,搭建了个人网站用于输出,开始了书单式的阅读和打卡。

扫码看读书详细笔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