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个纳粹经典读后感有感

第一个纳粹经典读后感有感

《第一个纳粹》是一本由威尔·布劳内尔(Will Brownell) / 德尼斯·多雷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个纳粹》读后感(一):哗众取宠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战争期间出版用来诋毁敌人的三流小册子,而不是一本在2017年还能被引进国内正式出版的书籍。

作者的偏见简直让人嗔目结舌,鲁登道夫在书里成了犹太大屠杀的始作俑者、毒气战的祸首、共产主义浪潮的幕后主使、纳粹夺权的支撑,这与其说是“揭露第一个纳粹的真实面目”,还不如说是在神化鲁登道夫的形象。

书里其它涉及到历史方面的常识也相当的可笑,作者充分表现出了自己对那段历史深度的无知,而是满足以拣选一些早被驳斥的陈旧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第一个纳粹》读后感(二):请您知道,对敌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作者利用大篇幅,多角度的意淫和假设来评论一个人。

作者笔下的鲁登道夫在除去“种族主义者”“犹太种族灭绝逻辑创立者”“希特勒的引导者”这些或对或错的头衔之外,完完全全是在写一篇让自己义愤填膺的敌人所做的蠢事。

这是本少儿不宜的书,如此多的,不客观的,缺乏考证的论述,并不适合大多数人阅读。

这并不是本传记,不具备一切传记需要拥有的属性,无论是客观性,还是事件性。

就以我几乎不了解太多的历史知识也能发现,作者用了太多存在争议的观点,用来攻击一个人。

一个主观意识如此强的作者,却来写历史,甚至公然反对一个已经成立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最后,早想读本希特勒的传记,苦于因为一直想找到更客观,也更有趣的,所以没有实行。现在不会犹豫了,因为可以确信,不论如何不会找到比这本更差的了。

《第一个纳粹》读后感(三):令人遗憾的著述

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对鲁登道夫将军一直心存敬意,每次去西单图书大厦,总要在查询机上看看有没有鲁登道夫的传记,可惜每次都大失所望。近日终于得到一本,不由得大喜过望。昨天,国庆节的第三天,我废寝忘食地花费一个白天通读,结果却是海明威曾经跟他儿子所说的,“就好像有人往爸爸的啤酒杯里撒了一泡尿”,不是滋味。

本书《第一个纳粹》,美国的威尔.布劳内尔等人著,刘瑀瀚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出版。通篇没有对鲁登道夫的经历、性格、战役指挥等重大事件的介绍和分析,却充满了辱骂和声讨。作者认为鲁登道夫“在战略方面却是很多人见过的最蠢的人”(65页);“他没有整体眼光”(67页);他“像暗夜窃贼一样偷走了(德皇的)权力”(69页);“他从来不会对自己懊恼,因为他从不怪罪自己”(74页);“他表现得比乡巴佬还糟糕”(76页);他“鼠目寸光”(81页)等等。看到这些熟悉的字词,我仿佛置身于史无前例的时期,满眼看到的是贴满墙垣的打倒呀、窃据呀之类的大字报。至于断然指责鲁登道夫将军是“第一个纳粹”,更是匪夷所思,不知所云。

因此,《第一个纳粹》是一部令人遗憾的著述。同样是美国人,另外有许多人对鲁登道夫将军的研究正好相反。巴巴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里冷静地介绍了鲁登道夫在大战初期的战场表现;约翰.托兰通过大量的采访,在《无人区》里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鲁登道夫在大战最后一年里的指挥艺术;汉森.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写到,“德国同半个世界打了仗,它的军队显示了勇敢、遵守纪律和无与伦比的战术技能,拥有鲁登道夫这样的战术大师。”如果哪位有兴趣,不妨找来仔细读读。

《第一个纳粹》读后感(四):掀开一个没有影子的人的面纱

说到纳粹,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希特勒。因为那场堪称人类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这位德国纳粹党首领——成了“纳粹”的代名词。

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特勒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纳粹”。按照社会学理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自有其萌芽、成长、发展的过程。那么,希特勒是如何成为一个“纳粹”的呢?

《第一个纳粹》给出了答案:埃里希·鲁登道夫成就了希特勒。

埃里希·鲁登道夫,何许人也——居然有如此大力量,将区区一个下等兵的希特勒培植成了一代政党领袖?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接二连三的疑问,让人捧起《第一个纳粹》就不忍释卷。

待读罢,忍不住长叹一声:人类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抛开政治因素,鲁登道夫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他专注,做事有条理,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倾注所有热情。他有魄力,敢冒险,为了达成既定目标当精竭虑。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吗?书中鲁登道夫的戎装照片也散发着如此的魅力。

可惜,真的是可惜。鲁登道夫的才华跑偏了。他好战,渴望极权,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德国霸权。“以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多么悲壮!只是非正义的、充斥着狭隘民族社会主义理念的战争注定要失败。不仅仅是失败,真正的后果是毁灭,是德国年轻一代的完全毁灭。鲁登道夫将德国拖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沼之中。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事情。此时,如果鲁登道夫能够悬崖勒马,认真反省,那么他个人、德国及人类的悲剧都有可能不再继续。可是——又是可是——鲁登道夫从不认错——他从来不认为自己错了,就算错了,他也要为自己找一个替罪羊。

执着的人,往往会陷入偏执的极端。但苦的却是无辜的人——犹太人的噩梦自此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惨遭虐杀。一个人的错误让一个民族来承担,聪明吗?还是卑鄙?至此,鲁登道夫已经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不愧是“一位善于让别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的天才”,在战败、面临责难的时候,鲁登道夫迅速找到了转移责任的方法——扶植希特勒及其政党。从这个层面来说,希特勒也是“受害人”,只不过希特勒心甘情愿。

在推卸责任方面,鲁登道夫做到了极致。所有这一切他都做得不显山、不漏水,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天衣无缝。同时,鲁登道夫将与自己相关的种种材料都销毁了,就连其墓碑上也没有生平简介,以至于后人在提起他的时候,仿佛他从未存在过。他成了一个“没有影子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鲁登道夫种下的苦果,当时就尝到了:他输掉了家庭,输掉了战争,输掉了全世界。尽管当时,他得以全身而退——以“大战中最伟大的将军”被厚葬。但在百年后的现代,人们依旧透过史料,揭开了他的真实面纱。

埃里希·鲁登道夫,这个“没有影子的人”,终于彰显于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