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融炼金术(精装)的读后感大全

金融炼金术(精装)的读后感大全

《金融炼金术(精装)》是一本由乔治·索罗斯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炼金术(精装)》读后感(一):金融炼金术,已绝版,全网下架。

这本书,全网下架,已绝版。我珍藏了几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改变了我的很多思考习惯。易错性理论和反身性理论,构成了索罗斯的哲学框架。这个哲学不仅仅适用于金融,也适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

这本书,我读了十多遍。每次读完都会由衷的发出感叹,真是伟大的一本哲学书。我们的思考方式存在缺陷,很容易走入误区。但我们却意识不到。

《金融炼金术(精装)》读后感(二):从电影解读理解“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所提出的“反身性”理论,其运作方式竟然与德勒兹对电影运作模式的分析(“运动-影像”)如出一辙。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两者的同一性证明了,人类世界的运作遵循着某种规律,这个规律与人性紧密相关。

股票市场与电影的相似性在于,它们都需要人的参与。人的参与,意味着现实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性永远有距离。世界以其自有的方式运作,不受人主观意志的影响,但人可以通过活动改造世界,改造后的世界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判断,促使人产生新的活动,进一步改造世界,如此循环。

股票市场和电影遵循着相似的规律。在股票市场上,股价总是围绕着内在价值波动,投资者对此会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投资者组合在一起,形成“主流偏向”,它将影响股价在基本趋势 上的运动。变动的价格反而来影响投资者的主流偏向,进而改变基本趋势,循环往复。

电影难道不同样如此吗?对于电影里的角色而言,他做出行动的依据是处身的情境,情境发生变化,他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行动反过来影响情境,新的情境又促使他做出新的举动,如此反复,推动剧情发展。这便是德勒兹提出的“运动-影像”运作方式,有大框架和小框架两种模式。

原理都是将角色作为现实情境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不是割裂的。或许援引伯格森的那个著名譬喻来做说明,会更好理解一些。角色与情境的关系,就像将糖投入水中。糖融化于水,变成了糖水。原先水的情境现在变成了糖水的情境,这就是本质的差别。

对于看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之所以能够从观影中得到情绪体验,也在于他与电影实际上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因为观众会对角色产生共情,角色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转变为观众与电影情境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创造出虚拟的体验,这便是观影情绪的由来,也是“运动-影像”制胜的法宝。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并非什么石破天惊的创建,它只不过提醒我们,人永远是现实世界的一份子。倘若理解“观察者即被观察者”这句警语,那么理解“反身性”概念实际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不把世界当作独立于人类运作的客体。人作为有限的存在,妄图认知无限的世界,本质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不能被真正认知。

以此为基础构建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事规则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在于尽可能放低自我的存在(自我乃虚构之物),真正去认识世界的运作规律;与此同时,了解到普罗大众总归是有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意味着他们对世界运作的判断和决定会不时发生偏差,而在何种程度上把握这种偏差成为了我们取胜的关键。

股票市场可以看成复杂现实世界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其中,人性的弱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恐惧、贪婪、嫉妒、悔恨……为何说股票市场是人性的试金石?因为它在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人性的缺陷。因此之故,只要能使用得当,股市也可以变成磨砺人性、认知自我的极好工具。

一个能够从股市风雨中挺过来,并长期制胜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股市或许对他处理实际事务没有多大帮助,但他的心智将在沉浮中获得指数般的成长。他对现实世界和自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做出理性的决定,能更加平静(也就是幸福)地生活下去。

《金融炼金术(精装)》读后感(三):译者毁书再版无耻

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由孙忠、侯纯翻译的《金融炼金术》貌似是市面上唯一的译本,评论中对此译本的译文诟病不少,但实在没想到问题多到无法卒读,一些翻译已经几乎与金融专业无涉,纯属英文译中文,即便如此,书中错误俯仰即是。几次再版,错译一仍其旧,看来出版社和译者无耻的已经全然没有底线。

略拣几个例子,让还没买书的人趁早断了这个念头。

一、第十章,97页。

原文:The stock market has recently adopted the thesis that the rapid rise in money supply is presaging a stronger economy. Cyclical stocks started to improve, while interest-rate-sensitive and defensive stocks suffered a setback. I had to decide what posture to adopt. I was inclined to doubt the thesis, but I did not have enough conviction to fight it. Accordingly, I did nothing. My stock portfolio consists primarily of companies that stand to benefit from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of property insurance shares that follow a cycle of their own.

译文:股市进来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投放的高速增长预示着强势经济的到来。循环性股票开始上涨,而利率敏感型股票及国防工业股有所下挫。我必须决定跟追那种敞口倾向。对流行的观点我有所怀疑,但又拿不出足够的反证。于是,我决定静观待变。基金股票主要由那些坚持从结构调整中获益的公司,以及具有自己独特循环方式的财产保险类股票所构成。

cyclical stock,周期性股票,而非循环性股票;defensive stock,防御性股票,而非国防工业股;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公司重组,而非结构调整;a cycle of their own,有自己的周期,而非独特循环方式。

二、第十章,98页。

原文:My optimism is tempered by the insight that the time when past excesses are corrected is the period of greatest risk. The excesses were meeting a certain need; otherwise they would not have developed in the first place.

译文:我的乐观态度由于下述见解而有所保留:过热要素的调整阶段最为危险。这种过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否则一开始就不会有经济增长,系统也无法正常运转。

tempered,减弱,译为保留也勉强说的过去;

when past excesses are corrected,这里的past 是漏译的,past excesses应该译为“已有要素的过剩”较为妥当;

The excesses were meeting a certain need,这句是错译的,应该译为“这种过热是满足了特定需求”。

三、第十章,99页。

原文:I believe we are in a period of credit contraction where collateral values are eroding.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if consumers failed to respond to stimulation. This is a typical Keynesian situation where the horse is taken to the water: will it drink? I need more evidence before I can develop any conviction on the negative side.

译文:我确信,目前正是信贷紧缩时期,作为信贷担保的抵押物的价值仍在不断贬值,消费者的表现跟不上经济的刺激是比较合乎情理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问题:把马牵到了水边,可他会喝水吗?我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反驳舆论。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if consumers failed to respond to stimulation. 完全错译,应该译为“如果消费者对刺激没有反应,那么这个判断就是正确的(指目前处于信贷紧缩期),而不是消费者的表现跟不上经济刺激,什么合乎情理。

I need more evidence before I can develop any conviction on the negative side. 完全错译,应该译为”我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确信负面的自我加强(或负反馈)已经开始”。上文消费者对刺激不敏感,已经是一个证据,现在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表明负反馈已经开始了。反身性,是索罗斯念兹在兹的核心观点,这里说的其实就是从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折点。而不是什么反驳舆论,反驳谁的舆论啊?根本就没读懂。这种水平就敢出来翻译索罗斯的经典著作?那些看着中译本给五星级评价的读者,你们的理解力不是一般的高明呀。

这书出了印刷厂就该进火葬场。

《金融炼金术(精装)》读后感(四):哲学的力量

事实证明,对于真理的兴趣是在金融市场成功的重要品质 —— 索罗斯

作者在导论里便说明了所有,他对于真理的兴趣大于人性的兴趣,说明了两点。

1.他将对真理的追求置于第一位。

2.他时而的对人性进行观察。

而这两点往往意味着,对自我的掌控感会逐渐的提升,便同样的也意味着成功。

自我的掌控感同样也意味着,他所掌握的自然规律与自控的能力不断的趋近于平衡,自己所预测的与自己所得到的一致,而自己所得到的意味着,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行为一致,前者是真理,后者是人性。

而这一段,便是他所言明的人生原则。

关于股市,他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也不相信这般的反映符合潜在的价值。对于这一点,他所坚信的事情,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

正常股价的价格是其收益的一个倍数。

而这种失真,便是获利的窗口,是他验证自己是否了解了真理的机会。

故事中的反身性是思想主体与经济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两者的斗争形成了这样的失真。

所以对于股票,重点在于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因为在繁荣或者萧条的过程中,股票的价格变动幅度远比股息收入重要。

大环境的判断远大于其他,所以了解政治,政策对于股市的根本作用在此。而判断正确之后,则需要足够的心理素质去支撑,去在波动中保持稳定的判断力。

个体的收益产生于个体与社会群体或团体意识的博弈。

关于外汇,他明确了三种相互支持与巩固的倾向:

1.赶潮流的投机资本流动增长加强了趋势

2.强化的趋势为赶潮流的偏向提供了丰厚的报酬

3.投机的收益引来了新的资本流入

但当投机性资本的流入无法补偿贸易逆差和上涨的待偿付利息时,趋势会发生转变。即金融与实体制造业的脱离,进而演变为金融危机。

关于信贷,他说明了

1.贷款行为会刺激经济活动,令借方扩大消费或投资于生产性资本。

2.繁荣的开端时,信贷额度与抵押品价值处于极小值。

3.萧条时,两者处于极大值,同时受到另一个因素影响,清偿贷款需要时间,时间越快,对于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就越大。

4.灾难性后果源自贷款与抵押品价值所形成的的对立统一,倘若时间很短,两者矛盾会极快消散,人与社会的矛盾丧失了缓冲带。

5.管制者也仅仅是有缺陷的凡人,事物发展迅速时,凡人的反应速度以及智力水平受限。但反方向,缺少管制则会导致人性的缺陷在市场中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这是一段关于最得意时最危险的道理的解释,警钟长鸣,才有更为光明的未来。

而关于第六章的模型,自己也清晰了一点,对于不同概念之间的标记,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模是令自我决策更加准确的最佳手段。而与此同时也指出了,“利息累积到能够扭转平衡的程序要经过几年的时间”,解释了大环境的经济周期为什么会长,萧条为什么会持久的一个原因。

这一点关于自己的理解,金融的发展往往也意味着债务的发展,(反观近几年金融行业各种贷款,网络贷等),而债务的发展意味着利息的上升,当利息上升的水平高于生产力提升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落差产生,经济的负循环产生,金融危机的种子埋下。

而关于金融对于企业的影响,在企业的兼并过程中,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加强往往在于,因为资产经过了重新的调配,令迟钝的管理机构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具体到个体即开始反思自我的行为,进行修正,导致了企业更加精干。

这段话在社会与人的关系上指出了,个体于社会的作用,补充其中的不完备性。而若是找到了自己的作用,便也是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衍生出所需要参与的活动,进而明确的知道所需要获取的技巧。

而反方向的,也明确了,正是因为他人的不完备,所以才有了个体的获利机会。

他关于死亡的思考,提出了事实上的死亡与观念上的死亡的两个概念。进而的也帮助了自己理解了,自身对于死亡的矛盾性,所恐惧的和所不恐惧的两种死亡模样,在观念上的死亡源自自我价值的消散,而在事实上的死亡,仅仅不过是肉体的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这样的矛盾也出现在个人的行为中,任何行为,任何性格都会有所缺陷,倘若因为缺陷而抛弃每一种选择,我们将一无所有。即眼光始终盯着自己有所优势并可以改善的部分,在这个程度上,便是自己所学习过的积极心理学。

缺陷永远都会存在,但与此伴生的,是你的优点,而你的优点才是你所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是自己的一些感受:

初次买来时,似懂非懂的看了看,有些不知所以然,仅仅记得有关于哲学的力量。后来目光转向了哲学的自己,再看了一遍,除却一些专业知识与已经过时了的一些数据无法因为精力与成本的原因深入,其他的种种,自己全然的理解了过来。

所谓反身性,别名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体现。市场中所存在的反身性在于,人的主观性与实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产生的冲突,因为矛盾而造成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互作用,令市场的实际模样的显现有了延后性,其中虚假的模样来自人群盲目的集体行为,那便是机会窗口。

他将哲学与金融结合,关注时事政治,把我人心动态,从市场中获利。思维主体造就了其他人的机会,这是人与人的博弈。小团体或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博弈。经济规律是双方的武器,而也有伟大者,把握人性规律,使人群更加的贴合自然规律,将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了一个双赢的结局。

——这是写在书上的初稿,仅仅用于当时的碎片想法,用以衍生出上面的种种。逻辑不通,文字不通部分为正常思绪还未整合前的体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