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100字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100字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是一本由[日]中村好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一):生活艺术家的家,就是风景

阅读一本不需要从头到尾按顺序读完的书,就像一部熟悉情节的电影,不管从什么地方开始看都会觉得赏心悦目。居所是否舒适和华丽可能无关,关键在于是否是用心布置,是否与房屋设计者有关建筑方面达成了一致。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是日本建筑设计师中村好文的一本随笔集,这位曾设计过村上春树的家、伊丹十三纪念馆的建筑师兼作家采访了十二位手作家后集结的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文集--工作繁忙时随手抽出不看文字之翻翻图都是一种享受。相比于高楼耸立的钢铁森林,这些散落在山坡上、远离闹市的房子是如此的吸引人,而在自己或者与设计师沟通过如何布置的房子中工作,想想就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而细看目录,每一座房子的索引都是房主的一件极具个人特色的小物--玄关处的牙科诊疗椅、小院里的独轮车、自制的石锤...只要喜欢,每个家都会有自己的标签,而让这些标签把每个不同的居所分隔开,有趣又有特点(至少我原来不曾见过这样有意思的索引)。 把风景框在横长大窗里,木质结构的房梁、柱、地板、天花板在岁月变迁中,慢慢变成焦糖色。如果说之前对于新房子折旧会觉得难以接受,那么看书中经过岁月积淀的房屋内设就觉得时间虽然会使物件磨损,使崭新的房屋变得陈旧,但是它却途经了我们生命中难忘的时光。就像“故土难离”一样,承载着旧时回忆的房子本身就是回忆的一部分。而种在窗前的一株树,几丛花,也变成了房子的一部分--风景的美好是有生命的,经常展望窗外不仅可以缓解视力的疲劳,也是观察房屋延伸的一种方式--除了房屋本身,窗前的风景,屋后的菜园,都是房屋的一部分,也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小美好。 人生中有遗憾怎么办?尤其是半生时间已过,发觉即使在一些领域有所成但一些想做的事却没有做成的情况下。作者在建筑行业成绩斐然,但从童年时期就很想掌握一门乐器。然而经历了竖笛、自学古典吉他不成后,对于进阶(作者认为的)琉特琴也就未曾接触。但当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琉特琴演奏家后,对于音乐的遗憾转化成了一段珍而重之的友谊。不管是爱好还是职业,遗憾与成就总是如影随形。放平心态,生活中的风景就在窗前,就在屋檐下。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二):《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对艺术家的院子好奇,足不出户,就能“云参观”!

每个家都有每个家的气质,我小时候去过小伙伴家里,当时我才5岁,他家里有着大彩电和大冰箱,屋里拉着窗帘,开着温馨的灯,整体布置舒适又安心,连给我的饮料都是热热的。 在我初中的时候,去过同学家,她和我一样都是普通机家庭,但她的家里采光极好,家具也都是木质,整体看起来干净爽利。 那么我该怎么形容我的家,麻麻的家务算不上太好,也在每天整理,因为不太喜欢花里胡哨的家具,所有只有好的沙发和桌子,整体看起来有点杂乱,但又很温馨。 之所以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这本书,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本书的重点: ——私宅。 谁的私宅? ——生活艺术家(小众艺术家)! 当然,这本书的封面也超有意思,封面是一个庭院内饰图 看起来清新又简单,整本书的内容以作者的拜访为主线,通过拜访一个又一个的庭院,来分享他们的家居布置,这些庭院就像一个又一个珠子被作者轻松的穿连起来。 在这本书里《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中每个艺术家不同的私宅,也流露出不同的气质,小众艺术家的住所更加随性、灵活,或者说接地气,也是参观的一个好选择。另外这本书里的介绍图特别的清晰,作者从外到里认认真真的讲解,就会有一种你在他后面一起参观的错觉,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感觉真的好像参观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家,看完后觉得收获满满。 当然,关于这本家居分享类书籍,我最最最推荐建筑之类的学生来提高审美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帮助自己找到更多的风格。 如果你有一个小庭院,准备开始打理,想装饰的有气质一点,与众不同一点儿,那么不妨打开这本《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从这些小众艺术家的院子和整体风格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格和灵感。 如果你一直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办法出去旅游,但又对庭院设计情有独钟,那么不妨打开这本书,跟随作者一起去参观一下这些有趣的设计。

当然,这本《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空闲时间来打发无聊也是完全可以的,也很适合当做旅游车厢读物,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下。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三):房子与家

《康熙来了》没停播时,我最喜欢看的是女明星的翻包环节;电视节目,我最喜欢看的是《梦想改造家》和《全能住宅改造王》;看短视频,最喜欢的博主是生活家居和翻包博主。

为什么呢?我想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可以解答。

“因为家就像一个容器,包容着房子主人的全部人格和人生。”房子可以包容全部人格和人生,包,则可包容部分吧!

我不愿意花过多时间参观一个毛坯房,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听别人介绍一个新包。我更喜欢看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房子变成自己的家,把包变成自我展示的物品之一。所以,我为什么会喜欢看翻包和家居改造类的节目呢?我想,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一下别人的人格和人生吧。

上面这句话,我认为也是全书的主旨句,是本书的题眼。

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建筑师去探索一些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就的艺术家的私宅所衍生的一本书,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你可以看到各种风格迥然不同的住宅。

这么多人的房子,最特别的是画家绵引明浩的“set”房,喜不喜欢另说,但就对于房子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一点来说,整本书中,我最服气的就是这个画家。

全书介绍的房子中,最喜欢的是琉特琴音乐家角田隆的房子,尤其是改造后的房子的布局,既适合音乐家专注自己的事业,也适合居家,动线特别合理。还有整个家原木色的色调,和客厅大大窗户面对的风景,真是妙不可言。书中那一张张照片,没有人,没有笑脸,但屋内所有的东西都在告诉你,这个家庭里生活的人有多么的热爱生活,他们的生活有多么的舒适和开心。彩蛋是,这个家是这本书的作者亲自设计的。

插画师葵 胡珀的家则是我认为布局最大气最棒的家。有田园风情,怡然自得的感觉。关于这个家中书里的配图也很妙,看得出来,家里的装饰用色十分大胆(应该是从事和色彩有关的专业的人才有这样的勇气吧),软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余,硬装的部分看起来则十分的简洁大气。真的太妙了,不像我在装修(恰好我也在装修新房子)的时候,只敢打安全牌选择黑白灰,再在全屋选择一个跳跃的亮色。

可能,在城市钢筋水泥的围墙里,我们住着大同小异的户型,可你不管怎么寻找,你都无法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家庭,真正让那些钢筋水泥木头贴画生动起来的,是每一个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我们,让房子有了温度和气质。

最后,再表扬一下本书的编辑,本书的纸张非常用心,摸起来很舒服,做笔记写字的时候很顺滑。书的排版也非常好,照片很清晰,逻辑很通畅。加上翻译过来之后,本书的节奏给人一种娓娓道来,淡定舒坦的感觉,实在是一本闲暇之时,可以读一读的书呀。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四):家不仅是居住

说来也巧,看这本书时刚又买了个房子。面积不大,但还算有点空间给我个人的艺术进行发挥。当然,看到书里所谓小众的艺术家们对我来说巨大的私宅,好生羡慕。等我发达了,一定要搞个布满了自己创意的屋子。不过手作占用的空间其实不必很多,在这本书里我可以找到一些思路和灵感。尤其是里面介绍的一些艺术家还是我本来就很感兴趣的,包括顺带提到的,比如作家涩泽龙彦。知晓他家摆满了无法计数的贝壳、骨骼、昆虫、玻璃球、人偶和绘画作品,以及它们诡异又奇幻的形状和氛围。对他写出的作品,我也就更加理解了。

得说,我打小就喜欢搜集废料,可能是钩子,可能是电线。家里需要螺丝以及工具时,往往都会在我屋发现。有段时间家里找不到钳子、扳子,最后才想起来被我藏在了枕头下面。可见我对制作奇怪的东西有多么热爱。我还自己用铜线、泡沫板、冰棍杆、毛线搞了个玩具出来,让朋友来我家玩。当然更多是无法形容的东西,比如把钢制的九节鞭拆了后,安在了个大圆盘上,我又把它吊了起来,还有各种奇怪造型的物件。当然,我好多行为现在想来很傻。比如反复拆马桶的水箱,还以为往白砂糖里灌水再冻上就能得到冰糖。可作为孩子,当时干这些蠢事还挺开心。也搞出过很不实用的工具,在姥姥家摘豌豆时,我非要整个剪了豆荚就能让其掉袋子里的玩意,结果贼麻烦。那个时期,虽然对工具有些痴迷,但没有学什么原理,更多是从生活中进行感知。比如在河里下饵捉泥鳅,会把啤酒瓶的上端切掉,将其倒扣在罐头瓶里,横放在河底,泥鳅就会游进去却出不来。我们就守株待兔,玩会儿水就可以捞鱼回家了,这种简单又实用的工具让我新奇。

受制于城市生活本身,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吧,家里光是必备产品就填的很满。床、衣柜、餐桌、沙发、电视、书桌、书柜……当然,后面那俩对我来说是必须有的。我想减掉自己不想要的,被全家反对,即便这是我的房子。我想,这就要尽可能的增加手作的实用性。比如书中葵女士的可以兼作锅盖的烧水壶,既有趣又有用。其实说这么多,我又不是艺术家,但不妨碍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让我的家里充满我的特色,就是我想要的。家不仅仅是居住,更是生活。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五):我们的生活是住宅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宅,很多人的住宅都是自己设计装修的。对装修的风格和意义,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在设计之初,我们都踌躇满志,一定要让自己的作品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我们期待在自己的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找到日常乐趣,当做展示舞台,让一座住宅充满着无数潜在的可能性。

但这一切又让眼高手低的我们捉襟见肘,于是博览群书成为业余“设计师”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在囤书过程中,我发现了《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这本书,它既让我在装修上有借鉴意义,又让我对住宅有了新的定义!

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曾经在杂志发表过一个专栏“走进艺术家的家”,随后他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便孕育出了《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

“艺术家”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我们对他们充满了各种猜想,比如他们的发型,他们的饮食,他们的社交,他们的家庭,还有他们的住宅……

在这本书中,中村好文会引领我们参观十二个艺术家的家居,满足了我们那颗小小的好奇心。

在欣赏每一座家居之前,中村先生首先通过一幅淡彩的家居示意图,让我们对住宅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他再娓娓道来,自己与艺术家相识相知的经过、住宅的建造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每一座住宅的诞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有的住宅是旧屋改造的,有的是新建的,但无论哪座宅邸,经过这些艺术家的手,他们都被赋予了新的灵魂,变得生机勃勃。

针对每一栋住宅,书中还搭配了大量图片,使得我们在享受中村先生故事讲解的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专业摄影师的手,进行了润色和调整,甚至本书被称为夹带文字过多的画册也不为怪。

由于艺术家多数强调独创性,同时每个人的工作需求不同,对房屋的设计也不是千篇一律,有很多独特的要求。中村先生在一篇篇文章中又化为侦探,为我们一一揭示了住宅中很多灵巧精妙的设计之处。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中村先生亲自设计的建筑作品,算是书中一个小小的彩蛋。

深入艺术家的住宅,除了能了解住宅本身之外,让我们对每一位艺术家所从事的工作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比如须田女士为我们演示了在扁平铜铎上叩击纹样的工序;藤田先生为我们表演了一场难得的铸铁秀;而真田女士更是为我们还原了整套织物生产的全部工序。

当我们欣赏完这十二个艺术家的住宅,我们会有很多体会。

住宅的好坏,不是由设计主题、样式、精细程度等建筑意义上的优劣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品格。家是包容起房屋主人日常生活的容器,至于怎么使用容器,全凭你的想象力。

对于建筑师来说,住宅本身是一个作品;对于艺术家,住宅则不仅是作品,更是他们生活姿态的具象呈现。建筑师虽然能够建造一座座住宅,但让这些房子升华为家和住所的,却是住在里面活生生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