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锦集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锦集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是一本由刘禾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一):书已到

好精美的图书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二):回望蓝色记忆的年代

对于并没有亲身经历的人而言,《今天》一代人的回顾为我们提供了在诗意匮乏的今天回望昨天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文学记忆与生命记忆。它们从个体最真实、鲜活的维度出发,从不同侧面还原了公共场域下的大环境。

此次《持灯的年代》再版增订本身,与书中的内容都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持灯》就像编者刘禾老师向往事发出的一次诚挚邀请,让逐渐消散的记忆继续发出光亮,赴约的朋友每个人都从那个年代继承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镜片,每个人手中都牵着同一个往事风筝留给人的线头,《持灯》发出召唤,让我们穿过岁月的泥沼来一次重圆纯真友谊、诗意年代的盛会。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三):愿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想升起的声音

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提到,在油灯还存在的那个年代,人们“满脸的油烟和泪痕”,只为读到一首好诗。

我曾以为它们成为了过去式。

直到12月23号,参加了在单向街的新书分享会,见到了《今天》杂志的创始人们。原来那天还是《今天》的生日,1978年的今天诞生了《今天》,好特别的日子。

书店的空间比较小,一圈又一圈的读者听众围着台上的诗人艺术家们,甚至还有许多人没有了位置,席地而坐。

今天的生活,没有了油灯。当然那些阅读的快感不再表现为一张张充满油烟的脸,那些曾清晰可见的氛围,渐渐远去,若有似无。而当那些持着灯的使者们再度重聚,为你为我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仍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真切沉重温暖意犹未尽。

分享会后还有签名售书环节,那一张张等待签名的脸庞,期盼交流的眼神,也正是当年的“油烟和泪痕”吧。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四):坐等马佳回忆录

如果说《我们时代的诗人》是当代诗歌的一种读本,那么《持灯的使者》就是当代诗歌史的一种读本。 这并不遥远的过去,由于经常讳莫如深,“当事人”回望,竟也有了雾里看花的感觉——比如,同一事件,几位亲历者的叙述,存在些许差异。 所以,趁他们还肯说,我们赶紧“听”吧。 五百多页,我读得略慢,总是强迫症般搜寻某个陌生名字的更多资料。 读完,印象最深的是三午、鄂复明、马佳。 三午的生动,或许归功于阿城的妙笔。 鄂复明的魅力,则完全归功于自己——作为承担过《今天》大量编务工作的“当事人”,他的回忆很有价值。 至于马佳,可以说,我被他的骄傲和傲娇惊到了。 比如,他会说“我的诗歌才能是最高的”。 比如,他敢说“我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朦胧诗保持绝对的蔑视”、“谁的诗是抄谁的我都知道”、“这圈子的破裂是由于四角恋爱,可能五角,也可能是六角”。 呵,真希望他出本回忆录。 我能找到的关于马佳的最后一条公开信息来自两年前的经济新闻——冯新生正式接替马佳担任信泰人寿董事长。

《持灯的使者(增订版)》读后感(五):诗歌记忆

他们那一代人的诗歌记忆,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寻得共通的诗歌阅读体验。这些气氛和体验贯穿始终,使得我们返回并重新思考诗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头。这本书是对“朦胧诗”在发生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一次探索,同是也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具有文献资料意义.本书使得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写作手法,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文学叙事,一种散漫的、重视细节的、质感较强的文学史写作。

这是一部以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经验连缀而成的关于诗歌、友谊、政治和时代的集体记忆,一泓从中国的六七十年代内部奔涌而出的清泉。从白洋淀到大西洋、太平洋,从北京到整个世界,伴随着“今天”群体的漫游,这个记忆的河流早已不在同一条河道上,却总能溯源至《今天》的前史:不仅是白洋淀、杏花村、北京东四胡同里的“七十六号”大杂院、十三路公共汽车沿线、前拐棒胡同十一号等等,而且更是那些为“八十年代”的光芒遮蔽了的名字和与诗联系在一起的日常故事和真挚情感。

这是散文的诗,诗的散文。

——汪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