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鬼子”来了读后感1000字

“鬼子”来了读后感1000字

《“鬼子”来了》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子”来了》读后感(一):”杨郎才尽“?

喜欢杨奎松的书,是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始,以一本书,让脑中诸多纠维缠不清的观念为之一清。但此书无非是某杂志中的专栏作品,无非是对近现代中国面对外来文明冲击、面对中西文化对撞的一种解读。从书中观点来说,无非新瓶旧酒,并未跳出已有的框架。说它借古讽今,却欲说还休;说它思想迸射,却言过其实。这样水准的历史随笔,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

《“鬼子”来了》读后感(二):读懂中国近代史,从杨奎松教授的书开始

大学时候读杨教授的第一本近代史著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知道了历史书也可以写的如此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学术严谨。之后陆续又读了几本他近代史研究的书,只能说,要读懂中国近代史,从杨教授的书开始。

这本书是杨教授的专栏文章合辑,主题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民族性以及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三千年所未有的大变局”中,所谓中国、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外来的思想、主义、文化、人,古老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鬼子”来了》读后感(三):理解与包容

杨奎松已然大家之风范!记得从前读过廖信忠的一篇《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记忆》,感触颇相类,而深刻犹过之。从《史记》到《清史稿》,我们看到的也许并非是倍感自豪的文明、富庶、智慧,而最直观的感受是野蛮、饥饿、愚昧。居庙堂而留青史的毕竟寥寥,只图一家老小假年糊口才是所谓的民族。如果马尔戛尼不是亲历中国,也许会一辈子沉浸在伏尔泰和莱布尼茨所描绘的“东方乌托邦”的海市蜃楼之中。所以,我们不能拿过来先想着去如何批判,大谈什么国家、主义,回溯历史,包容以及理解才是首要之务,更是难能可贵的。

《“鬼子”来了》读后感(四):读物《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其实买这本书的吸引力来自副标题,“现代中国之惑”。作者开篇第一惑,便是,不知有国。

为何,因为中国是一个小自耕农,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社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谁当皇帝就给谁纳粮的封建专制社会;更是只热爱自己土地,不出乡井的熟人原则社会。所以,不仅不知有国,而且遇事只会以自身利害为念。

当然,“鬼子”来了。带来不单有坚船利炮,还有有科学民主,更有把百年来落后挨打,四分五裂的中国,一步步逼向民族独立,文化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作者在最后一章解惑,“一个人,只有属于一个国家并为之效力时,那个国家才会为他提供服务和保护,反之,他将无立足之地。”

所以,按照人类社会现代进程,就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鬼子”来了,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鬼子”来了》读后感(五):杨先生的随笔感

亨廷顿关心的是“三个世纪以来,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价值观能否为来这里的各人种,民族,文化的人所接受,这将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这关乎以后国家的创新,发展”,他的国家过去没什么源远流长的文化,建国时间很短,但未来很长,以价值观来凝聚所有人,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我们的许多人关心的是文化源头以及三皇五帝的文化源流以及古中华“天下无敌,开疆拓土”的伟大意义。搞古人类谁主谁从,谁文化更早重要?还是搞清楚近代史传承,断裂,变化的经过,以及其他民族何以走在前面,而作为更有文化底蕴的我们何以走在后面更重要呢? 研究近代史的,搞清楚近代史的少了,研究三皇五帝,两河文化头盖骨石器青铜器的人多了。前者因为时代近,不好把握尺度,资料可以考究,不能信口开河,极容易上钢线。后者年代远,可逻辑可臆想的空间很大,结论可以慢慢出。 想起了每年的电视剧,如果把古装片去掉,会不会片源少50%?博古厚今是对的,但我认为,薄古厚今更可取。 这本书很好,随时小开本,但学识功力渊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