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精选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精选

《世界哲学史》是一本由[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页数:7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一):这一个多月的陪伴。

难以确信我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这么厚的一本哲学通史巨著,也许是经历过读同样晦涩的学术著作的训练,所以我读的很顺畅,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以进行下去的阻力和障碍。几乎每读几页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闪光的亮点出现。当然我也拍下了一些读书笔记。有好多原有的概念和观点又被革命性的颠覆了,当然本来很多薄弱的章节又被坚实的巩固了。不要把读这本书当做是任务去对待,而要把它当做一种精神的体操,思维的拓展。或者仅仅是一种爱好,爱智慧,爱真理,爱思想,爱哲学。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二):哲学不只限于西方,也不只限于古代

非常好的一本哲学史。 从可读性上讲,这书文笔流畅,解释耐心且能抓住要点,译笔也好,基本没有什么费解的地方,不少文字中还有一些冷幽默。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专名的译法很多都不是通常的译法,这让人有时有点出戏,有点摸不着头脑。书后的人名表也不是按汉语拼音来排序,这导致寻找那些较陌生的译名时不太方便。建议修改时在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给出英文。 再说内容与结构。这书有东方哲学的内容,且基本精神表述得不出大错,在这种哲学史里比较少见。最可观的是最后一部分讲二十世纪的哲学,讲了科学进步对哲学的影响,也讲了哲学最近的转向和进展,篇幅很大,也是哲学史中少见的。这一部分的写作以问题群为核心来组织材料,区别于前文以哲学家为核心,这也是近来哲学研究的新特点。这种写法在肯尼的《牛津西方哲学史》中表现地更好,那本书也是非常不错的哲学史著作,遗憾的时译笔不如本书好,不过其英文版也很好读。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三):Zui易读的哲学史书

哲学本身就极其费脑的,七百余页的大部头,读起来却是轻松顺畅的,因为有另外几本哲学书对比阅读,明显感觉不一样,译者吕叔君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钦佩像吕叔君这样的翻译家,我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拜读原著原文,因为有了翻译家们,我们更容易去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更广的世界。不管是什么知识背景,这本书值得珍藏。纸张的设计也很舒服,豆瓣里的出版社朋友们,大部头的书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出版社的这本的纸张,不知道有没有精装版,这个封面好单薄啊,最后,我买的是第17版,17年的一版一次一刷,值得拥有。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四):德国哲学教科书

作者施杜里希是德国人,也就是产生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那个德国,德国人写的世界哲学史,怎能不推荐!

而且本书已经是第17版了!想象一下这个教材的质量吧。

当然,作为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好处是非常全面和易于理解,坏处也是稍微不够深刻和略显浅尝辄止,刚刚心有所感结果却告一段落,让人心里痒痒的。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可以说是思想史,各种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面对的问题,以及哲学家们意图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信手拈来,相比梯利的哲学史那本书要好懂十倍这么多哈哈。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目光局限很少,第一篇就阐述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同时作者非常关注现实,于是二十世纪的哲学篇幅最长,其次是十九世纪哲学,也就是说作者更厚今薄古,具备很好的现实意义,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像其他很多哲学史一到近现代就戛然而止简直让人无语。

不管怎么说,这本哲学史相比《思想的力量》,虽然都是大学教材,但作者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写作的风格和切入角度都大为不同,有时间的读者强烈建议两本都别错过。

95块原价买来镇楼也是绝赞。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五):读后的几点粗略感受

1、我永远无法真正认识到我之外的“东西”,这类(或种)“东西”是否真实存在尚不可知。

2、我所以为我认识到的我之外的“东西”,说到底是我自己认为的“东西”,它(或它们)自始至终来源于我自己的感觉。

3、康德考察了“理性”的运作模式(“纯粹理性”),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感性、知性、理性的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康德虽然指出了康德之前一切哲学家的根本问题,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后来哲学家们,却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4、所以,有些人变成了神秘主义,试图靠意志、冲动等“非理性”的因素(敏感的心灵)来“直达”我之外的那个“东西”(如果它有的话),以突破自我主观图景(幻相的宇宙)的牢笼。

5、还有些人变成了实用主义,彻底放弃了对我之外那个“东西”的思考。由于我们自己根本无法突破自我幻相的牢笼,那么,更好发挥理性的方式就是让理性成为“工具”。

6、也有些人认为,既然每个人都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就应该从每个人的“自我”中去寻找真理。每个人的世界都是有差异的(如果除了我之外还真正有其他人的话,如果“其他人”不是自己的一种幻相的话),哲学要关注特殊的自我,而非关注所谓的“一般性”东西,这或许是哲学到达真理的正确途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