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锦集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锦集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本由[美] C.赖特·米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6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一):第二章简述

米尔斯对帕森斯理论提出质疑:

(1)“合法性的价值符号”是否真实地拥有帕森斯所言的价值(占据主流的,协调社会统一的)。帕森斯的论断会不会因果颠倒——是支配符号使得人上台统治,还是人上台统治然后垄断了支配符号的解释权?

(2)帕森斯提供的术语,“无法准确地提出如下经验性问题:在任一给定情况下,各种制度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被合法化”(p44)

(3)"假设几乎所有的权力都被合法化了,无法有效地表达关于冲突的思想。" (p44)

本章中作者对于宏大理论进行了挑战。宏大理论有形式主义的传统(韦伯所开的风气之先),而形式主义很容易落入“概念的把戏”里,概念被奉为神明,而现实被视而不见。因此米尔斯强调“历史学理论的一般性问题不可能从社会结构理论的一般性问题中抽离出来。”(p51),简单来说,也就是分析必须落回相应的历史语境中,在这点上带着马克思的影子,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布迪厄的理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二):《社会学的想象力》阅读小札

我手中的这本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学术前沿)的四版八印,前一位主人应是位川大的学姐,她在“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珍视什么价值,也未感到什么威胁,这就是一种漠然的状态”一句处真诚感慨道:“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可惜如此生动的批注已被擦去,只留痕迹。

以下是我的一些零碎的感悟。

不要埋头做新的来宽慰没有珍重旧遗产的心,这样做出来的不过是“矫饰的平庸之作”(pretentious mediocrity)。

有焦虑,甚至看到别人不焦虑而导致更加焦虑,并不是什么坏事,可以转化成具体的激励(specific urge)来实现承诺。

p.29/作者嘲讽了那些其实并不懂,只看到表象而倍感惊诧的人。“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令人神魂颠倒。” Splendid lack of intelligibility denotes to wondrous and fascinating maze. 的感觉。

p.42 不得不说,三联这版的翻译是真的不敢恭维。“Unless they justify institutions and motivate persons to enact institutional roles, ‘the values’ of a society, however important in various private milieux, are historically and sociologically irrelevant.” 三联竟译作“都与历史学和社会学无关”,应该是“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上就是无关紧要的”。

至于这个“支配符号”我大概明白了,应该与意识形态是差不多的事物。这里有点现实意义:“如果确有某社会中的人正好具有这样的道德认同,这要依赖于下述事实,即制度的统治者成功地垄断甚至强行灌输了他们的支配符号。”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三):社会学的想象力-个人读书笔记

个人读书笔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

全书重要内容梗概:

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清明”,“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也就是“把握世事,理解作为社会中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的结合面上的一个个细小交点……慢慢觉得可以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总结,协调的评价和总体性的定位……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价值的再评估。”以及个人主体性的确立,社会中的每个人,只要他在生活着的这一事实存在,那么每个人都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做出了贡献,无论这贡献多么微不足道。

二是视角的切换,即思维方式的转换:“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角切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从政治学转移到心理学……它正是这样一种能力,涵盖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小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联系。”

三是要能区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并且在发现现代社会架构的过程中,通过阐明众生的种种心理状态而将个人型的焦虑不安集中体现为明确的困扰,公众变得不再漠然,而是参与到公众议题中去。

大二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没看太懂,直到研一才……略懂一二。如果之后再读,还是不知其所云为何,不妨记住这个例子——

我:啊,我觉得自己很废柴,书嘛看也看不懂,做研究也研究不出啥东西,其他事情也做不好,我简直太差劲了!

米尔斯:没事儿,不要把这些困扰归因于自身,要把个人生活的模式跟社会历史的进程及其结构性变迁联系起来,这些不如意都不是你的错!

……嘤嘤嘤好的知道了。开玩笑啦。做学问或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运用想象力,切换一下思考问题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不要被身边的物质实在给限制了想象才好。

最后,还要注意米尔斯对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的批判,可参见默顿的“中观理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四):要点总结

《社会学的想象力》出版于1959年,当时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科学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于社会的需要,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部门并担任要职,他们的研究受到科层制的严重影响。而资本主义的过度盘剥和对人性的压迫,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背景下,米尔斯批判了美国主流社会学的研究风格,并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学研究的知识和信念。

米尔斯将社会学的想象力看成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将普通人“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换成“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自身的价值,从淡漠和焦虑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看待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价值。个人困扰是桩私人事务,是自身感受到自己珍视的价值受到威胁;而公众议题是公众事务,是公众感受到所珍视的某种价值受到了威胁。议题的本质在于它不是普通人能够在日常环境中所掌握的,它往往包含了社会制度中的某些危机。二战之后的美国虽然表面上维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但其“社会”的力量十分薄弱,人们的价值混乱,这是因为普通人缺乏价值判断的能力,这种在价值判断上的麻木导致了人们的淡漠和焦虑。所以,米尔斯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尤其是社会科学家更应该拥有这种能力。

但是,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学家关注的不是童工而是漫画,不是贫困而是大众休闲。这些是与公众议题不相关的琐碎问题,从而使社会学也显得琐碎不堪。他批判了以帕森斯为首的宏大理论:宏大理论用枯燥乏味的晦涩概念代替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他也批判了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经验主义:太迷恋于研究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重复统计和简单相加,,造成了研究过程的僵化。现在的社会学研究也有这种倾向,只要加入定量,加入复杂的公式,就给人一种非常科学非常可靠的感觉,但是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是否是将微观研究加起来就能让我们得出关于整个社会的结论?社会学研究是否是这么机械性的过程?他批判了社会学研究中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简单说这种实用主义就是研究者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注重研究的实用性,不能保持价值中立。

米尔斯十分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历史的重视,也就是一种历史的视角,注重对事物变化做过程上的分析。米尔斯批判了当时的历史运用仅仅是简单的做历史背景的叙述,是形式上的运用,并非是在真的运用。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五):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报告

初次接触米尔斯是在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论中的权利精英理论,他提出在美国社会中,在经济、军事、政治占据高位的财阀、军阀以及政客或多或少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权力精英,他们的决策决定了美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左右着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普通大众被剥夺了对公共事业的一切影响力,被迫依附于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各种力量。可见米尔斯对当时社会的悲观态度,同时自己也有相似的感触。我们从小到大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都是按照既定的轨道不断前进的,我们的好像没有很多的自主权,就像之前读的一本书中所说的“生而为人,尽是社会结构中的囚徒。”于是乎在想我们真的要成为笼中困兽了吗?有何可以突破或者说摆脱的方式吗?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给出了一些答案。

米尔斯所指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人们看清世事,使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观念有敏锐的认识并敏锐的运用他。在米尔斯看来,每个社会学家乃至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应当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书中的第二章至第六章,米尔斯以一个“批评家”的姿态对当代社会学研究几种流行的趋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第一种批判的是宏大理论派,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家存在于毫无实际意义的空中楼阁之中,缺少经验的考察。宏大理论以一种很空洞的形式对与一定历史范畴内的社会结构有关的事情进行预测,把高谈阔论当作是调查研究。米尔斯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宏大理论的代表作《社会系统》是陈词滥调——“百分之五十是晦涩的用词,百分之四十是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社会学,另外百分之十是意识形态的运用。”

第二种是对抽象经验主义的批判,米尔斯认为抽象经验主义存在“方法论抑制问题”——只考虑社会科学邻域中专业化的的进程,注重统计的仪式感,而不考虑内容、问题以及领域。社会科学家成为了一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学家。并且指出小范围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简单加总,并不能达成对国家阶级结构、地位和权力的完整认识。同时,米尔斯还对“经验研究”得出的数据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它们所做的调查只是碰巧获得了商业价值和基金的支持,所以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也会迎合“投资者”的需求。

第三种是对社会学形形色色的实用性进行批判,米尔斯认为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已经被异化了,成为了行政机器内的专家,给本该独立的科学研究赋予行政色彩——为当局摇旗呐喊。社会科学家们不关心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它们更多的与社会上层相联系,逐渐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更多考虑的是行政上的实用性。许多学者通常会建议当局使用被人们认为不怎么会引起混乱的手段来实现给定的目标;但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如果不改变整个制度框架,处于非特权位置的群体和个人很难实现这些目标。在本章的最后,米尔斯意味深长地说到很多学者都是在出卖自己,但是更多地是他们连出卖的高度都达不到——因为他们没东西可出卖。

第四种是对学术中的科层制气质的批判。科层制气质渗透到学术领域属于实用性和抽象经验主义的“进阶版”——把社会调查的每一步都标准化、合理化,注重研究的集体性和系统性。故而大学也成为了一套研究性的科层组织,有具体详尽的分工,研究程序固定化,研究的目的是给有权威的计划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权威更有力、更具回报。米尔斯指出,科层制往往抑制学者的想象力,使学者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和社会、政治的自主性。年轻学者缺乏人文修养,被局促在单一视角、单一词汇、单一的一套方法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米尔斯在此章中直白而生动地描述了大学学术圈里派系、学派之间的斗争形式与现状——派系内部互相搭便车,派系之间互相斗攻击,排斥独立学者,学者们已然成为了长袖善舞的政客。

在科学哲学这一章中,米尔斯指出以“自然科学”的名义限定我们的研究是胆怯的,一流的社会分析家要避免僵化的程序,不被所谓的方法和理论所控制,解放社会学的想象力,成为一名自觉的思想者。抽象经验主义过于追求过程和细节;而宏大理论又无所依托,更多的经典研究应该介于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之间(个人理解:类似于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研究既包含了对所观察日常环境的抽象,抽象的方向是面对社会与历史结构的。米尔斯还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需要我们努力地了解这一行业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学者们要广泛地、批判性地交流各自的努力。

在批判了各大流行趋势进行了批判之后,米尔斯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指出了他认可的研究方向。

其一是关注人类的多样性,理解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比较性研究,包括理论的和经验的。在学术层面,不过分强调社会科学系科化,因为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

其二强调对历史的运用,米尔斯认为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而很多社会学流派放弃了这一经典传统,或者只将历史作为一个有“仪式感”的历史背景概述,这样的概述通常是毫无意义文字的堆砌与拼凑。在米尔斯看来,历史学可以鼓励人们开拓眼光,把握社会结构中时代的关键事件。强调社会学科本身就是历史学科,我们要理解一个社会,就要进行深入的历史分析,研究其历史根源、机制,尽量根据当代的特征在当代的功能来解释他们。同时强调历史特殊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学,因为从历史中去把握,我们才可以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到人的多样性。

最后米尔斯强调理性和自由。米尔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理性与自由两种价值处于危险之中,理性组织增多,个人的实质理性却没有增加。普通人变成快乐的机器人,因为大多数人运用理性的机会被扼杀,出现了不理性的合理性,人们盲目地沉迷于这种合理性中,不断地被异化。所以米尔斯指出社会科学的学术职责在于阐释自由和理性的理想,用理性和自由改造社会;社会科学应当是一种公共的智力工具,关注公共论题、私人困扰以及潜在与二者之下的时代性和结构性趋势。社会科学家们在做研究时要保持的独立自主性,不断的将个人困扰转换为公共论题,并将公共论题转换为它们对各种类型个体的人文上的意义。在研究中和生活中充分展示社会学的想象力,使受教于他们的人得已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培养可以自我修养的公众。捍卫理性和个体性,使之成为民主社会的主流价值,从而对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结构产生影响,实现古典价值。这也是米尔斯给出的突破结构囚笼的答案。

谈及大学具体的文科教育,米尔斯给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注重感性,训练读写技巧和争辩技巧(包括自我思考和辩论),从而帮助学生确定他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同时增强洞察力,成为能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由而理性的个体。不禁想到陈寅恪先生的那句题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的文科教育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或许这也只是米尔斯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毕竟在此书中他以一种疯狂的态度向各大主流趋势开炮了。希望我们可以向这个理想靠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